“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2024-09-15 00:00:00房媛媛
科学导报 2024年60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一、“两个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必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这是“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意义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1]。“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供理论指导、标明价值取向、丰富时代内涵。

(一)“两个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国家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开展的根本遵循。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任务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结合”的提出也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强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群众头脑。第二,通过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增强教育的文化底蕴与感染力。

(二)“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标明价值取向

“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彰显了高度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标明了价值取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根本的在于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根源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为人民做实事,让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给予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在三全育人的实践中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深刻认识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选择,激发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也在新的历史起点被赋予正确的道路价值指向。同时,第二个结合在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这既是对思想的解放,也是对文化上的肯定,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赋予坚定的文化价值导向。

(三)“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丰富时代内涵

“两个结合”的深刻阐释将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继承,又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从辩证法角度来看,在两个结合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联系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第一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满足人民的价值需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飞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存在需要—创造—满足—新的需要—新的创造—新的满足的逻辑,“两个结合”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追求的理解。

二、“两个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要义

“两个结合”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在“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中进行了新的实践,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核心要义,把握新实践新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中创新与发展。

(一)守思想之正,创理念之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2]。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首先,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焕发出新的理念价值,在“两个结合”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政治建设上,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学习新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在文化建设上,端正文化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守文化之正,创方法之新

在新的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球视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加深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新思想,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思想政治教育要守住文化根基,关键在端正文化价值观念,落实第二个结合,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融合,立足于第二个结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传播中国声音,在筑牢文化根基的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第一,技术赋能,更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将传统文化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例如借助人工智能、VR数字技术将无形的精神传达转化成生动的数字画面;第二,拓宽视野,借助影视、动漫、音乐等传播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视野、走入大众生活,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三)守本质之正,创内容之新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再次强调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质任务,以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内容。首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人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其次,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第二个结合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凝练时代思想与价值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活力,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经验与启示,寻找解决时代难题的答案,进而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两个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科学方法,坚持好运用好这些观点与方法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旨在通过对照应然与实然的差距,从结果出发逆向推理,明确途径以及改善方向,具有较高的效率性与可行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旨归高度契合[3]。在“两个结合”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树立问题意识,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阻碍,正确分析本质问题,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聚焦的根本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问题导向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此外,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影响,科学技术、新媒体网络、享乐主义等多方面的时代问题相继涌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方法,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准确把握矛盾的各要素,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在坚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二)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基本方式。在“两个结合”的背景下,系统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内在的契合点,例如我国古代“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统一观念就是全面整体的民族观、国家观、社会观的集中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知识传授、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为一体并开展全员全方位育人,因此要善于运用系统观念,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示范带动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各要素本身就是一个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决定了各要素功能的发挥。因此要从整体的视角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育人目标,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亲和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其次,任何系统都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系统的动态取决于系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又要注重课程的亲和力,深入结合当前国情和中央政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三)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鲜明特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国际视野。立足于第一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着眼于第二个结合,“天下”的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品质和鲜明的价值,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因此,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要坚持胸怀天下,首先,要打开理论视野,不仅要注重个体发展,也要关注社会和国家前途命运,在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进步,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新的实践高度;其次,以胸怀天下的视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引导青年把个体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胡红梅.试论“两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 (14):6-10.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蔡志强,袁美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维度审视集体主义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2022(07):39-47.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