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湘、粤、桂三省(自治区)交界处。贺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时期,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贺州曾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贺州成为广西最早接触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区之一。尤其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这两种文化在贺州得到了充分的交融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贺州境内有汉族、壮族、瑶族等民族杂居,民间文艺也相互影响、题材多样。其中贺州的民歌融合了各个民族的唱腔和题材,是贺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贺州民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广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贺州民歌以其深情、质朴、真实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唱腔和题材,成为贺州人民情感共鸣的载体,是贺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贺州民歌主要有瑶族蝴蝶歌、瑶族溜喉歌、客家竹板歌、客家鸡歌等。
瑶族蝴蝶歌是流布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部和钟山县部分区域的瑶族二声部传统民歌,使用广府语系的汉语方言“梧州话”演唱,因演唱时反复使用“蝴的蝶”衬词而得名。蝴蝶歌以情歌为主,有长歌和短歌之分。短歌用于表演,一般七言四句,第三句尾加衬词或衬句。长歌又称歌母,主要用于练习。
蝴蝶歌歌词常一字一衬,衬词多用“的”字,具有字多声少的行腔特点。曲调多为五声调式,和声音程以大小三度为主,节奏和速度轻快。其演唱形式主要是两男或两女的二声部重唱,一般在歌圩“赶会期”以及其他节庆、婚嫁喜庆、青年恋爱择偶及传统祭礼等社交习俗活动上演唱或对唱,代表性传统曲目有《情郎下海我下海》和《流水欢歌迎客来》等。
瑶族蝴蝶歌形成于元明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传统民歌中较为成熟的歌腔之一,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定时播音的旋律乐曲。2008年,广西贺州“瑶族蝴蝶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溜喉歌是指流布于富川瑶族自治县七都和八都等地的瑶族传统民歌,因结尾常出现“溜喉咧”衬词而得名。用汉语方言土话“七都话”和“八都话”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唱腔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之分;演唱方式多男女同声二重唱,且同起同收,高低音相互协调。溜喉歌的表演形式是清唱,不用伴奏乐器;二声部代表性曲目有“旋台歌”“旋月歌”和“婚事歌”等,单声部代表性曲目有“喇咧香”和“绣球歌”等。
广西贺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留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中的竹板歌和鸡歌最具有代表性。
1.客家竹板歌
客家竹板歌是流布于贺州客家地区的一种使用竹板为伴奏乐器的客家传统曲艺,是过去客家先民在南迁过程中,用来卖唱乞讨的演唱形式,因其用双手使用4片竹板伴奏而得名。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成,长约6寸,宽约1寸半。为发音清脆,竹板多以桐油煮浸。演唱时,歌者左、右手各持两片竹板自行伴奏,每片竹板两侧长缘削有锯齿。左右手竹板锯齿各有不同,左手板齿长,称为锯板。右手板中间齿短,称为平板。演奏竹板时,即可像快板一样通过敲击竹板发出声音,也可将两块竹板锯齿互搓发出声音。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音值长短不一,由唱者即兴发挥。客家竹板歌唱本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历史故事、爱情歌、劝世歌、时政歌、生活歌和儿歌等。
2.鸡歌
鸡歌是广西贺州特有的客家民歌,是客家居民在乡间安垅打醮、办理丧事时,和尚、道士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首歌曲。为了祭奠亡灵,一般唱者即兴编一些类似于悼词的小曲,用小锣小钹作为伴奏乐器。除此之外鸡歌有时又演唱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诙谐小曲,生动有趣,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深受当地客家人的喜爱。因演唱时需要抱着一只鸡,或者在鸡鸣叫时候演唱,因此被本地人称之为“鸡歌”。
客家山歌剧是指流布于贺州八步区和平桂区,用客家话演唱的一个剧种,是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广东、江西以及湖南等地客家人迁入贺州后,于明末清初之际,通过融合客家曲艺、八音、本地采茶戏、民间歌舞、民间艺术以及壮、瑶等民族文化,形成了一种使用客家语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剧中角色以丑、旦为主;唱腔曲调由贺州各族群、各民族的原腔山歌和民间小调组成;表演形式有唱、念、做、舞,尤以唱、舞山歌为主。腔调分山歌类唱腔和说唱类唱腔。山歌类唱腔以几个简单旋律为基础,通过律动,在固有音区中形成唱腔体式。说唱类唱腔有竹板歌、串本调等。代表性剧目有《长乐山歌》和《河婆山歌》等。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贺州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由于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民歌的地位急剧下降,加上年轻人对当地民歌的认可度不高,使得贺州民歌的传承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针对这种局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对民歌保护的政策,以加大对民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如在节庆假日举办艺术节,鼓励大家参加民歌比赛,积极开展民歌演出等活动,以提升贺州民歌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贺州高校也将贺州民歌引入学校教育,通过开设专业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对贺州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贺州民歌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传承者的积极推动以及学校平台的支持。学校是传播文化最有力的媒介,贺州民歌传承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作用和力量,除了将贺州民歌引入贺州高校之外,还可以在贺州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将贺州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贺州民歌是贺州各民族文化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对贺州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保护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贺州学院2024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广西‘非遗’音乐传承融入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hzxyzcjg202402)研究成果。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贺州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