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百合花》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根据“错位”理论,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从逻辑、情感、氛围的三重错位上深入挖掘,让学生掌握鉴赏人物、探寻主题的方法和文章的叙述方式,完成从知识能力到思维能力再到审美能力的提升,落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旨归。
关键词:“错位”理论; 《百合花》; 文本解读;核心素养
小说文本往往会借助逻辑、情感、氛围等多重错位设计人物的对话、行为和心理活动,以增加“错位”幅度,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教师将“错位”理论灵活运用于教学,探索小说文本多重错位的巧妙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理解小说的审美表达,最终达到“以篇达类”的效果。
短篇小说《百合花》笔调清新、写法细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基于“错位”理论,以《百合花》文本的矛盾与差异为切入口,剖析小说中逻辑、情感、氛围的三重错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逻辑错位”中体察人物形象,提升思维能力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其个性情感密不可分,文本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情感逻辑。然而,生活中常常是理性和实用逻辑占主导地位,情感往往被压抑在内心深处。因此,在创造小说艺术形象时,作家往往会设置越出人物常规的环境,使人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超越理性和实用逻辑的制约,促使情感与理性和实用逻辑发生错位。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小说《百合花》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上,从而体悟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逻辑错位的巧妙设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在塑造小通讯员的形象时设计了两处“逻辑错位”。其一是小通讯员青涩与英勇形象的逻辑错位。作者在小说前半部分将小通讯员设置为“我”的护送对象。面对成年女性的“我”,作者有意表现小通讯员的青涩,刚参军一年的小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面前” “脸涨得像个关公”“飞红了脸”。然而这位稚嫩、青涩的小通讯员却最终为救他人而英勇牺牲。其二是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和果断救人形象的逻辑错位。小通讯员的枪筒上总是装饰着树枝和野菊花,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战争年代依然青春、热爱生活的青年形象,这与小通讯员救人时“一下扑在”的毫不迟疑之间产生了鲜明的逻辑错位。
新媳妇在整篇小说中着墨不多,而多重逻辑错位让新媳妇的形象鲜明深刻。一是“闹别扭”与“缝补破洞”形成的逻辑错位。破洞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闹别扭”时刮破的,为救战友连破洞都没缝补就光荣牺牲,新媳妇见到牺牲的小通讯员时,以补破洞掩饰内心的悲伤,“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从实用逻辑来说,给牺牲的小通讯员缝补破洞并不能起保暖作用,更不能使其活过来。但是从新媳妇的情感世界出发,那个破洞是小通讯员与自己“闹别扭”而刮破的,此时缝补破洞倾注了新媳妇心中全部的崇敬、愧疚和悲痛之情,情感远远超越理性逻辑,形成了实用与情感的逻辑错位。二是新媳妇“不愿借被”与“主动献被”的逻辑错位。小通讯员生前因为“别扭”没有从新媳妇那里借到被子,牺牲后卫生员准备拿走百合花被时,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瞪了他们一眼。”接着将百合花被子盖到小通讯员的身上。从实用逻辑看,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视如珍宝的物品,小通讯员已经牺牲,并不需要这件物品了,而此时献被则弥补了小媳妇内心的遗憾。从“不愿借被”到“主动献被”的巨大变化也使新媳妇内心的逻辑错位显现出来。
教师在引导学生习得文本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前后变化形成的逻辑错位,辅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谈谈如果人物一开始就是“英勇”的或“愿意借被”的形象,是否还具有感染力。其次,教师还可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想象,如小通讯员的形象可以与戍边英雄陈祥榕作对照,十八岁,原本是最灿烂的年纪,却为了救战友,生命永远定格在十八岁。通过读写结合与结合现实的方式,使学生突破传统的阅读思维定式,更好地把握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错位”逻辑,实现语言建构、语文思维以及文学审美等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情感错位”中探寻文本主题,提升审美能力
新课标提示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时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抓住小说文本的情感错位,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小说(与散文和诗歌的区别)是拉开人物与人物心理感知的错位。”不同的人物面对相同的事件或人物时,表现出人物间的横向情感错位;同一人物处于非常规环境下,情感的深层结构将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也会在自身形成纵向情感错位。
《百合花》一文中对新媳妇的情感错位设计主要集中在纵向与横向两重情感错位上。其一是新媳妇表层与深层纵向的情感错位。小说前期对新媳妇的形象刻画主要集中在淳朴、羞涩的一面,因为羞涩不愿给受伤战士解开衣服、擦拭身子,而抢着烧锅。这种羞涩、淳朴是新媳妇的表层心理结构。在小通讯员为救担架员牺牲的非常规环境之下,表层心理的“封建观念”转变为深层对小通讯员愧疚、敬爱的情感。淳朴、羞涩的新媳妇面对受重伤的小通讯员发生巨大转变,主动解开小通讯员的衣服,擦拭他的身体,不顾他人劝阻,一针一针地缝着他衣肩的破洞,甚至在卫生员准备阻止她将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时,她一改往常的羞涩、老实,“气汹汹”地回应卫生员。由此,看似矛盾的两种性情体现在同一人身上,构成了表层与深层纵向的情感错位。
其二是新媳妇与周围人物横向的情感错位。在小通讯员牺牲时,包扎所三个人物的深层情感,已然拉开距离。在卫生员心里,此刻前线正在作战,这样紧要的关头不适合再继续悲伤;在“我”的心里,人已经牺牲,不必再浪费时间为一个牺牲的战士缝补没有意义的破洞;在新媳妇的心里已将小通讯员看作亲人,即使人已经死亡,也要体面地送他离开。卫生员、“我”与新媳妇之间形成了不同人物间横向的情感错位,小说的审美价值也得以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切实感受新媳妇的情感错位,以此明晰审美的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维表达与审美建构,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三、“氛围错位”中明晰叙述方式,自觉文化传承
“小说艺术的质量并不完全在所谓的人物刻画,比之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场景和‘氛围’的‘浓度的饱和’。” 悲剧性的小说常常隐含叙述方式的差异所营造的氛围错位。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造成的氛围错位,使《百合花》一文极具悲剧色彩,氛围错位的设计也彰显了小通讯员可敬的英雄形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百合花》一文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使两种不同的氛围自然交织在文本之中,以小通讯员的英雄形象彰显了中华优秀革命文化。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体悟氛围错位所形成的悲剧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正面战场与战场背后的氛围错位。小说的写作背景是1946年部队发起总攻前的一次夜间战斗,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然而作者却刻意淡化对战争的正面描写,对前线正面战场情况的介绍仅使用“在巷战”“在打”等寥寥数语转述,即使写到小通讯员死亡的场景,也写得异常平静。“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文中看不到惨烈悲壮的正面战场,但却在氛围错位中彰显了小通讯员牺牲的悲壮色彩。
二是诗意氛围与残酷战争的氛围错位。作者用跨文本的叙述方式,在小说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营造了抒情氛围,与战场的残酷氛围形成氛围错位。作者选用了“月”“百合花”“野菊花”“毛竹”等意象。“月”代表思乡,“竹”展现了少年青春而富有朝气的气息,“百合花”象征纯洁、美好,“野菊花”则代表着生命与希望。正是这些象征希望的意象组成了温馨恬淡的意境,跨越小说与诗歌文本形成了独特的诗化氛围。在表层诗化的氛围下,象征希望美好的意境中,小说文本深层又存在着残酷的战争背景,诗意与战争两个极端的组合形成了强烈的氛围错位。小说越是淡化对残酷战场的描写,越是选取带有希望和平的意象,越能体现出战争的恐怖,也更能使学生领悟到小通讯员牺牲彰显的现实意义。
教师通过分析小说文本氛围错位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通讯员牺牲的悲壮、战争年代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小通讯员的崇敬之情,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学生在明晰小说独特叙述方式的同时,继承了文本传递的思想内容,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错位”理论的魅力就在于品悟错位背后的深层意蕴,体会小说震撼人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错位理论”,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从文章的错位点出发,直达文本的深层结构,探寻文本隐藏的深层意蕴。
茅盾先生在评价《百合花》这篇小说时说道:“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在逻辑、情感、氛围中的三重错位设计,帮助学生主动体味语言表达的凝练,有效锻炼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深入思考人物前后变化,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探究人物不同情感和审美主题,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理解小说现实意义,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落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旨归。
参考文献:
[1] 孙露茜,王凤伯. 茹志鹃研究专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 孙绍振.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1年度教育课题“中学语文统编教材实施背景下读写融通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109】
作者简介:李江杰(1974— ),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主研方向为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