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骑”“胜”“乐”古音如何今读

2024-09-15 00:00:00张健松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9期

摘要:由于汉语古今语音的演变,古诗文阅读教学很自然地会受到读音的影响,如“还”“骑”“胜”“乐”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可以说出不同的理由,而从古音分化、合流、保留等几种角度,可以作出相对合理的读音选择,提供解决古音今读问题的思路,有效促进教学的规范化。

关键词:古音今读;语文教学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读(朗读或默读),读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读音方面的困惑,比如:“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还”是读huán还是读hái,“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骑”是读jì还是读qí,“高处不胜寒”中的“胜”是读shēng还是读shèng,“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是读yào还是读lè,等等。对此,学界分歧较多,难有定论。而一篇古诗文,读都读不通,就会影响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古音到底如何今读呢?有什么原则和具体做法来确定读音吗?笔者试作探究。

“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译为“这杯酒还是用来凭吊江月吧”。“还”,还是,副词,表示倾向性选择,含有“这么办比较好”的意思。这种意思和用法的“还”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读hái。《古代汉语词典》“还”收了huán、xuán、hái三种读音,其中hái(旧读huán)表示:仍然,依然;再,更;还是。《汉语大字典》“还”(三):hái(旧读huán),副词。《汉语大字典》中“还”读hái时的意思和用法基本包容了前面的内容而且更显丰富。所谓“旧读”,是指这些字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读音,这些读音现在已经消失或基本消失。这就说明“还”在古代由huán承担的众多义项中副词的用法到现代转由hái来承担了;也就是说,“还”表选择作“还是”解,在古代是读huán的,但到现代就要读hái了。有人会说,可以按古音来读这个“还”字的啊。其实,这么说是站不住脚的。“还”按古音读,那其他字呢?是按古音读还是按今音读呢?如果按古音读,那都要读成什么古音呢?不好确定。再者说,语音从古代发展演变到现代,我们一般按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来读,才合乎时宜。

“还”字的情况属于古音分化,是为了区别后起义。

“铁骑突出刀枪鸣”中“铁骑”指精锐的骑兵,“骑”即骑兵。《现汉》“骑”qí:③(旧读宋体)骑的马,泛指人乘坐的动物,坐骑;④(旧读jì)骑兵,也泛指骑马的人,轻骑、铁骑、车骑。《汉语大词典》:骑1,渠羁切,平支,群;骑2,奇寄切,去寘切,群。根据古代注音反切法的规则,骑1读qí,表动作义;骑2读jì,表名物义。这说明《现汉》把这两种音义合并了,“骑”成了单音多义字。

“高处不胜寒”中“胜”的意思是能承受、能忍受。《现汉》“胜”2:shèng(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忍受,胜任、不胜。《王力古汉语字典》:1.胜shèng(旧读shēng),力能担任,经得起;副词,尽。2.胜shèng,打胜仗,胜过,事物优美的叫胜、地方优美的叫胜,妇女首饰。《现汉》虽分列了3个条目,但读音相同。这说明《现汉》把“胜”的古音简化了,“胜”由原来的两种读音变为现在的一种。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骑”为“qí(统读)”,“胜”亦为“shèng(统读)”。而此表前面特别说明: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是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的,继承了1963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成果,重新审定了某些读音。其中明确规定要“统读”的,是符合这些字词的读音演变规律和现实读音实际的。到目前为止,此表仍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法定标准,是规范异读词读音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个审音表,为了维护语音规范,现在一般情况下“骑”都应读qí,“胜”都应读shèng。

“骑”“胜”的情况属于古音合流,是为了简化语音系统。类似的例子还有“小人之过也必文”中的“文”(古读wèn,今读wén),“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古读zòng,今读cóng)等。

不管是古音分化还是古音合流,根据《现汉》确定的音义关系该读什么音就读什么音;凡是标注了“旧读”的,一般自然要按今音来读。有时候,从古代诗歌创作或吟诵的角度来看,旧读更符合平仄等格律方面的要求,读起来也更具美感。如“高处不胜寒”在词谱里是“(仄)仄仄平平”,第4个字要用平声字,“胜”读shēng恰好符合要求,读得也好听。但这只是特殊情况,可作特殊处理,并不妨碍大多数人按一般情况去对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译为聪明人喜好水,仁人喜好山。“乐”,喜好。《现汉》“乐”收了yuè、lè、lào三种读音,读lè时有快乐、乐于(乐此不疲)、笑、姓这几个义项。其中“乐于”又专列词条予以解释:对于做某种事情感到快乐。《汉字源流字典》“乐”:读yuè,本义指乐器,引申也指音乐;音乐使人愉快,故又读lè,引申为快乐,又引申指安乐,也指令人高兴、可乐的事,用作意动,指以为乐、乐意(安居乐业、喜闻乐见、乐天知命);又读yào,用作动词,表示喜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又表示演奏音乐使快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比较这两种工具书,《现汉》未收yào音,也没有“喜好”义。《汉语大字典》收了“乐”字的5种读音,其中读yào时义为“喜好”,举出的书证即“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代汉语词典》“乐”条目下专门列出词语“乐山”(爱好山)、“乐水”(爱好水),其中“乐”均注yào。既然《现汉》未收“乐”的“喜好”义项,今音无法与其建立音义联系,也就可以保留古读了。

“乐”的情况属于古音古义中有的音义发展演变后没有被现代的音义继承下来,无法以今音表古义,运用“据义定音”的原则,可以保留这种古读。再比如“内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读jī,《现汉》收录,且在条目中标注了“〈书〉”(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意思是一周年、一整月,与“期”读qī时的音义分列。像这种情况是可保留古读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尝语(告诉)庄子以好乐”中的“语”读yù,“先破秦入咸阳者王(称王)之”中的“王”读wàng,“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中的“衣”读yì等。

一般情况下,古音今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以《现汉》为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最高规范,一个最根本的原则是把握音义关系,据义定音。具体做法有:如果此义古今相同而读音有别,那就去古存今,按《现汉》的今音来读(“还”类);如果此义古今都有,《现汉》标注了“旧读”,也按今音来读(“骑”jì类);如果此义古有今无,但《现汉》也予以收录,且古今分列,那就保留古读,即在表示这种古义时按与之相应的古音来读(“期”jī类);如果此义古有今无,《现汉》未予收录,自然应保留古读(“乐”yào类)。

作者简介:张健松(1972— ),男,江西省高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