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影响

2024-09-15 00:00:00葛唯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9期

摘要:语言和文字的密切联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两大特性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于它包含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以及跨学科领域的文化常识,人文性在于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创新的能力。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探究语文审美教育的新策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的语言之所以有别具一格的魅力,是因为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反复推敲,让词句敷染着色,实现表情达意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词句更能打动读者,就需要作者打破常规地表达,给读者制造特别的审美体验,即完成语言的“陌生化”。俄国的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人的认知具有自动化的特征,动作一旦形成习惯便会带有机械性,事物经过多次感受,人们便开始用“识别”而非“感受”来对待它,恰如当下“人工智能”的训练逻辑。语言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删繁就简,形成习惯,保留了其工具性,但人文性却被日益弱化,成为单一干瘪的工具。当前的教育环境训练出了一批只能解题、不懂审美的“机甲勇士”,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难获得诗意的审美体验,模板化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只为制造中规中矩的得分产物,而非创造有思辨性和审美性的作品。在这样的教育手段下,学生不会懂得如何诗意地表达,更无法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要打破这种局面,可以尝试运用陌生化的手法,让语言的形式变得复杂,同时,实现让课堂的情境陌生化,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让学生在被延长的过程里品味、雕琢细节,增加体验。如童庆炳所说“通过陌生化手段创造诗性的语言,来消除阅读的习惯性,延长和加强感知的过程。”阅读感受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鉴赏的过程,将这一过程通过陌生化的手段延长,打破世界的固有秩序,就能更有效地实现审美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恰恰是一大难点,在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中,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笔者提出了三点策略,并以“拼贴诗”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

一、修辞格的陌生化

陌生化作为文学语言的核心特性,它能有效地区分其与一般交流用词之间的差异。为了实现这种效果,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如主题、表达方式、含义、思维和情绪等来颠覆传统规范,从而创造出新颖且令人惊艳的阅读体验。正如作家王安忆所言:“陌生化的核心在于脱离寻常认知,引发读者对于文字的新鲜感和困惑。这包括通过赋予熟悉的事物以全新的定义或活力,并将其转化为富有创新性和美感的语言感知。同时,我们也应尝试调整语言架构,把普通而常见的语法规律转变为充满创意和独特美的文本表现手法。”通过修辞实现语言的陌生化,让语言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实用,而是增加体验的审美意趣。

所谓语言逻辑的重构可以是通过通感、夸张、移就等修辞手法赋予常规事物新的表达、新的意蕴,从而在新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新的思考。这种方式在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创作中较为普遍,尤以北岛为代表,“玻璃晴朗,橘子辉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重构后的语言振聋发聩,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色彩。笔者提出问题:“‘光’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的答案近乎一致“温暖”“灼目”。恰逢冬季的阴天,笔者追问:“今天有阳光吗?这样的阳光还温暖灼目吗?”学生回答的底气立刻减半,“阳光可以是刺骨寒冷的吗?现在让你写一写数学考试后的阳光,你会怎么写?”一位学生立刻回答:“和煦的阳光是扎进我心脏的冰棱!让我捏紧试卷停止了呼吸!”文字是灵感创作和个人情志的载体,文学语言要实现“陌生化”,除了要有新感受、新体验,还要注意语言的创新,而多用修辞变换语言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容易习得的方式。

学生将这种方式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只需要在创作时明确内心强烈的情感,把其投射到表达中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审美效应。如此一来,即便是用典,也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强烈直白地表达出来。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简洁了当地以廉颇自比,一腔伤时忧国的愤懑溢于言表。教材中,犹以李白的作品最为典型。《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惊奇的想象力和极具张力的夸张表达融合了多种修辞格,超出俗知的陌生化,尽显“诗仙”的神人风采,读来便能穿越千年时光,站在他面前与之对话,感受当时的豁达豪情和奇诡天赋。

二、词法音节的陌生化

语言搭配的奇巧,涉及到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最重要的一环“炼字”。词法音节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打破常规逻辑的词语搭配上,字词之间的组合打破了原有模式,使得字音重组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武汉大学举办的“三行情书”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一篇:“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满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至今为人所称颂。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扭转了常规的现象规律,显示了特殊的意蕴,表达了作者的别样情思。辛波斯卡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在这个荒谬的世界,写点荒谬的诗,以便与庸俗做对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所以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实现陌生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创设的语境。在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典例可见一斑。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哈哈哈!”阿 Q 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十分得意”与“九分得意”一下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引导读者揣摩作者的内心,这是鲁迅的高明之处,差的那“一分”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意味呢?又有李清照的词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叠词延长音节,用音节营造衬托诗歌凄清的意境,是其陌生化的巧思。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从来都不局限于某一文体,在各类作品中都可以窥见。

贾平凹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最爱使用成语的是中学生。成语是什么,如戏曲中的程式,它是在众多的形象面前无法表达而抽象出来的语言,一旦抽象为成语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如万紫千红,就写一万个怎么的紫,一千个如何的红。现在有许多名词,追究原意是十分丰富的,但在人们的意识里它却失却了原意,就得还原本来面目,使用它,赋予新意,语言也就活了。”打破语言语法的常规逻辑,是作者在遣词造句中注入新的生命力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一直坚持通过对语言的积累与鉴赏来开展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并鼓励学生去应用及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目标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对于如何实施陌生的语言教学,首先笔者用课堂内的文章作为范例,让学生找出那些不符合日常习惯的词句。然后采用 “增加、删除、调整、替换”等方法把这些非标准的句子修正成更贴近正常语言规律的形式。同时,教师也会观察其形式上的变化,使之变得更加熟识,并在体验层面感受到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张力大小。

为了避免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初体验中学生偏离教学预期的目标,笔者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以期末考试试卷为蓝本,限制了材料的取用,开展了一次“拼贴诗”的创作活动。最终形成的作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写作视角的陌生化

常规的写作视角有三种类型,作用各不相同。诗歌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形式,选用不同的视角自然会实现不同的效果。写作视角的陌生化是学生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值得尝试学习的一种手段。古典诗歌中,曲笔抒情是惯用的艺术手法,其中有一种“对写”的艺术手法就是一种写作视角转换的技法。如《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谁采?“长路漫浩浩,还顾望旧乡。”是谁思?是思妇念离人,还是离人念思妇?先入为主的常规理念是一种传统的积淀,当这种思维的惯性被打破,读者潜意识里的心理期待落空,语言就成了艺术作品。

“明年此日青云上,便笑人间举子忙。”想到用这句诗切入课堂活动,是因为网络上的一句评论“大一新生就爱看高考倒计时。”时空交错,视角变换,是此时的无限憧憬和N2GvhdMcfHH86A+8HWnO8pYhXeuCOjG1YFfK4HzVMP0=彼时的轻松欢愉,古往今来,人生代代,心境仍是江月年年。一样的情志,不同的视角,读者读来却是另一番别样的审美感受。司空图的《酒泉子·买得杏花》写道:“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以花的多情起兴下片“旋开旋落旋成空”,流露自己韶华已逝,功名成空的伤感。字字是写花,句句是说人。又有曹雪芹笔下黛玉《咏菊》,题为咏菊,实为咏人,全诗内容并无一字写菊。黛玉借咏菊之事,塑造了一位苦吟诗人的形象。“自怜”“谁解,咏菊人的苦吟实为自省的体悟,借此展现自身孤高自傲的性格。尾联一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将诗歌主旨从咏叹之物升华为自古而今诗人们对归隐生活的自然向往,令人回味无穷。《目送》全文分为两个部分:母亲目送儿子、女儿目送父亲。作者一句“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将这两个独立又相关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生活日常中两幅本该平平无奇的画面,就这样抒写出深刻震撼的美好。作者用写作视角的陌生化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夹杂独属的情感体悟。

任何伟大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语言上不断摸索和创新的产物。好的文章一定是基于饱满的情感之上创作出来的,其给人的艺术感觉一定是历久弥新的。只有不断地尝试打破原有的逻辑,才有可能实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高中语文教学始终不能忽视语文的两大基本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以“读”带“写”,这一点应一以贯之地渗透到语文的审美教育中去。同时,教材的选文是我们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路径,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教学策略,都要重视教材选文,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材料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自新的教育改革开始后,对文学语言陌生化理论的研究在新课程体系下变得越来越深入,并且许多一线教师正在尝试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实际授课过程中,其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这种做法通常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度解析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更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创作动机,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它,以期能够找到一些超出学生基本认知范围的新信息并将其纳入教学过程之中,以此展示独特的教学才智,营造一种美学氛围,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分析和整理文本,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朝霞.探索语言的陌生化——王安忆《长恨歌》语言艺术谈片[J].修辞学习,2002(2).

[2]马大康.语言陌生化与生存新维度[J].文艺理论研究,2005(2).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葛唯(1995— ),女,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