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题型分析和教学启示

2024-09-15 00:00:00汤爱文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9期

摘要: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题涉及三则阅读材料,分别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共有五道试题,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对文化常识及文意的把握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等。通过分析,以期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文言文

一、选材特点与考查能力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的文本虽然只来自两部书《史记》和《论衡》,但三则阅读材料隶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文体,《史记·魏世家》的选文侧重于历史叙述部分,《史记·留侯世家》的选文属于人物传记部分,《论衡·非韩》的选文属于学术论辩。

《史记·魏世家》主要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君主对贤士的尊重和对德行的重视。通过这一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尊贤尚德的传统。《史记·留侯世家》主要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反映了政治权谋斗争以及贤士的作用。这则文本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汉初年的政治形态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论衡·非韩》主要通过汉代思想家王充对前两个故事的评述,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解读视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三则材料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思想观点。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选材延续近年高考试题由单一文本转为复合文本的趋势,这样的组合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单一文本的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跨文本综合分析。

(一)综合分析能力

复合文本由多篇不同来源、不同主题或不同文体的文言文材料组成,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需要跨越文本界限,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系统性的结论。例如,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第14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论证材料三中王充的“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的观点。王充的观点主要是从行动、效果、策略上点明了二者的相似之处。而学生需要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实例来证明王充的观点。学生需要理解两件事情在“力少则修德”这一核心思想上的共通之处,从而得出二者都通过敬重贤人、提升道德来化解危机的结论。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两篇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跨越文本界限,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跨学科思维能力

《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学术领域的创作,涵盖了历史、哲学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魏文侯礼敬名士、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历史故事,还能接触到汉代思想家王充对这些历史故事的评述。在材料一中,学生需要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魏文侯的政治智慧;在材料二中,学生需要了解汉朝初年的政治斗争和“商山四皓”的传奇故事;在材料三中,学生则需要理解汉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和论述方式。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文言文阅读的内容,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选取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材料,新课标Ⅱ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本本身信息的同时,了解文本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学术观点。这种跨学科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思维,形成更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

复合文本中的材料往往具有多义复杂的特点,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第14题。作为一道较为开放的题目,学生需要思考王充为何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与“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跨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学生需要比较不同文本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归纳出共性的规律或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四)连续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中的必修课程以及具有共通性的学习任务群在2024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落实。统编版语文教材强调整合,强调群文阅读,这在2024年的试题中也有体现。例如,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选了三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前两则材料是古代史实,第三则材料是史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在三个文本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思考“力少则修德”的道理,这考查了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连续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启示

(一)深入解析文本,把握核心要点

对于多篇文本出现的考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题目,抓住材料之间的异同点。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第14题,要求学生根据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论证材料三中王充的“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的观点。而这两个实例实际上是王充“力少则修德”这一核心思想上的佐证。考生抓住“力少则修德”,明白其主要意思,自然也会有思路在材料中找到内容支撑观点。考场文言文阅读做题时间并不长,所以不用考生逐句逐字翻译,只需要大致了解意思,关键句段解释大体正确即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做文言文阅读题的时候学会快速浏览全文,注意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每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获取文本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二)深耕基础知识,积极衔接教材

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独特的语言艺术以及深邃的思想内涵。因此,深耕基础知识,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从字词的音形义到句式的结构特点,再到篇章的主旨大意,都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深耕上,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构建起扎实的文言文知识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思想。同时,要特别关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结构和文化常识,通过讲解、练习、背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具体考试中学生只需掌握大意即可,但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逐字逐句翻译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本次考查的第12题是选择题涉及学生对于文中加点字的理解,这与教材有着直接对应,甚至关联至初中教材。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如《史记》《左传》《古文观止》等经典著作的选段,以及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中的文言文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汇、句式和文化知识,提升文言文语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逐步积累丰富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为深入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实践,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文言文本身离当今现实生活较为久远,学生通常有语言理解障碍,许多人会感觉文言文枯燥难懂,仅翻译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说考查综合应用能力了。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比赛,通过朗读锻炼学生的语音语调、节奏感,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开展文言文翻译接力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翻译任务,既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尝试,如仿写、续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定期布置文言文阅读作业和练习题,包括阅读理解、断句翻译、文化常识判断等题型,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价值引领,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特定的问题情境是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的文言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育人资源,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在绵延而深厚的历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

育人是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突出的特点。试题无一不建立在学生对自我的体认、对时代的感知、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探索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上。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使文言文教学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文言文篇目进行教学,如关于诚信、孝道、爱国等主题的篇章,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其中的道德寓意和文化价值,如古人的智慧、品德、精神等,以此作为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将文言文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馨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4.

[2]李永佳. “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语文“复合文本”试题研究[D].集美大学硕士论文,2024.

作者简介:汤爱文(1978— ),女,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