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职思政教师应以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为突破口,从学生学习特点出发,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通过问题链设计,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议题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参与渠道;通过正向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关键词】中职教育;核心素养;公共参与;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80-03
【作者简介】王莉,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42)教师,讲师。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将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五大核心素养作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顶层理念和指导方向。其中,公共参与素养是前四个素养的外化表现,既是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归宿。
中职学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场景化、操作性和现场感。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职业学校思政教学要结合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教学推动思政课改革,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通过四步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育实践与反思。
一、教育实践
1.设计问题链,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
“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育时空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应努力寻找教育契机,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触发学生内心情感,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首先要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能让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笔者以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作为国家公民,除了维护自身的权益,还要维护他人、社会的合法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自觉捍卫国家尊严。
课堂上,笔者设计的问题包括:“日本不顾周边国家和地区反对,持续向大海排放核污水,带来了什么影响?”“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升级,意欲何为?”“触碰国家底线、伤害民族情感的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当民族尊严受到践踏,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清晰的认知:我是国家公民,我有义务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政治认同有了落脚点。
2.开展议题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
当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公共参与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怎么做”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此时教师可以开展议题式教学。
(1)以议题为中心,设置“描述和分类”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公共参与的必备知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参与的认知水平,为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铺垫。
案例一:中国政府的多次“撤侨行动”。
议题:中国政府的“撤侨行动”说明了什么?
情境分析: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了骚乱和战争,中国海外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我国的“撤侨行动”不仅迅速而且果断,充分展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决策力,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安全的重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强盛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完成以上“描述和分类”任务,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以议题为中心,设置“辨析与评价”任务,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案例二:中国政府多次“撤侨行动”与撤侨过程中大量人力、物质资源的消耗,甚至人员牺牲。
议题:中国政府动用先进设备和大量人力资源,确保撤离过程的高效和安全,除此之外,还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斡旋,这些做法值得吗?
情境分析:当海外华人在危机中感到不安和无助时,中国政府坚决的态度与强大的维护秩序和保护公民的能力,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的执政理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国政府撤侨的原因以及重大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讨论公共参与路径与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3.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参与渠道
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中职思政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学生公共参与的渠道。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为学生搭建了四大平台。
一是班级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的出席者可以是班委会成员,也可以是课代表或值日组长,任何一个对班级发展事务有想法的班级成员都可组织发起并参与联席会议。学生自主制定会议议题、议程,集中讨论解决班级事务的方案并形成决议。
二是组织“我为学校发展建言”活动。班级定期开展校服设计、食堂环境布置、校园流浪猫安置、新校区教学楼起名等活动,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设计解决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
三是顶岗实习调研。结合所学专业,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体验职场环境,不断提升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四是将思政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如为了加强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笔者带领学生分段取样,调查南京市秦淮河的水污染情况,了解秦淮河的水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并查找解决办法,最后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使命感,让他们明白公共参与的价值。
4.提供正向评价,激发参与热情
及时的反馈和正向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量表,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在使用评价量表时,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对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醒和鼓励,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提供保障措施,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充分肯定积极的一面,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进行社会角色体验时,面对角色身份的转变,难免会出现疏漏或失误,教师的正向评价是保护学生公共参与热情的有力支撑。
二、总结反思
在中职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中,笔者通过“唤醒意识—知识储备—能力训练—评价反馈”的培育闭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案”引思,巧妙设计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外界尤其是热点社会事件关注度比较高。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寻找教育契机。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启发学生的图景思维开始,巧妙设计问题,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引领学生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到形成情感认同。
2.模拟成“行”,体验参与
很多中职学生想参与,却不敢参与、不会参与,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社会经验。思政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模拟生活情境。一是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如教学“基层民主”时,教师可让学生深入社区,采访街道居民,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模拟听证”。二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发现教育资源。如对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可由“过度医美”事件引入,引导学生讨论“医美的尺度”。这个话题既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又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以“评”促行,反馈巩固
在教学设计评价反馈中,教师从知识掌握、参与态度、价值认同、输出观点、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根据参与评价量表,反思和评价教学效果,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时,要特别关注行动前的动员和培训,这可以减少行动过程中的失误,避免盲目行动及行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徐冬萍.中职“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J].现代职业教育,2021(34):12-13.
[2]张志刚.中职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现状与路径优化探析[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0):25-26.
[3]郑傲.思想政治课如何践行“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3):77.
[4]孙妹.开展议题中心教学 培养公共参与素养[J].师道:教研,20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