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性教学:从个性研究走向教学范式

2024-09-14 00:00:00陆振红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补偿性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86-02

【作者简介】陆振红,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江苏南通,226002)纪委书记,高级教师。

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知识传授与观念建构的过程,是学科教学推动学生社会化、文明化的过程。探索一种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这所百年老校的时代使命。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都突出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对此,如何让教材具有连贯性、可读性、可学性,成了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补偿性教学最早是在思政学科的课题研究中提出的,全校教研组、学科组经过研讨发现,思政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学科新课程实践中也普遍存在,可借助思政学科的“补偿性教学搭建支架”的方式取得突破。由此,各学科组在校长室的支持下,决定在各学科实施补偿性教学。

一、补偿性教学分为前置性补偿和即时性补偿两种策略

前置性补偿,是指上课之前就对学生的经验、思维与学习方式等进行指导。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为学生准备的预学案上。前置性补偿的内容往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关注课程易混点,打通学生的思维断点。例如,《蜀相》这首诗蕴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养,让学生掌握该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教师用预学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8首蕴含家国情怀的诗歌。学生在分析同类诗歌时便自然加深了对课文中诗词内涵的理解,也拓展了对中华古诗词家国情怀表达方式、行文风格的认识,提升了语文素养。

即时性补偿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补偿。如在物理教学时,教师展示以下试题。

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1)沿直线从A移动到B,静电力做的功为多少?(2)若q沿折线AMB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多少?(3)若q沿任意曲线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多少?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本题考查了“电力场做功、电势能”的相关知识,但这一知识太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由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功相同,说明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但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而常常出错。此时,教师补充“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的知识,供学生做思路类比,则疏通了学生的思维堵点。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位置A分别按下列三种方式运动到高度为h2的位置B,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求出图甲情形中重力做的功;

(2)求出图乙情形中重力做的功;

(3)求出图丙情形中重力做的功;

(4)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学生通过分析回顾同一质量的物体以不同方式抛物做功的过程,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的结论。这种支架式补偿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样态,改变了教师单向说教的教学模式,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补偿性教学能够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的统一

研究发现,教师所补偿的内容既能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又能让内嵌于补偿内容中的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指引学生,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崇德向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因此,英语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用英语向学生介绍党和国家最新的思想理论政策,用英语去讲述学生身边的凡人小事等。这种补充是对课程传播内容的拓展,也让课程的知识性与价值性融为一体,这对处于拔节育穗期的高中学生而言,在知识精进的同时,也起到了立德修身、凝聚共识的作用。

全校各学科实施补偿性教学,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得到了分享,致力于寻求支架并“为学而教”的课堂成为教师的行动自觉。在补偿性教学中搭建支架开启了学生心智,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习效能,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学习获得感。补偿性教学彰显了学校特色,形成了众多基于学科特点的创新性的精品课程。课程的整体设计、科学实施和“为学而教”的改进,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受到了主管部门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