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为载体的浸润式思政教学

2024-09-14 00:00:00周晓瑜陈群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7期

【摘 要】故事是人类了解世界、理解社会、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要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八个相统一”,故事是有效载体。教师可根据个体“关注—共情—思辨—认同—践行”的基本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搜集故事、理解故事、讲述故事、分析故事、续写故事的过程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故事;浸润式教学;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76-04

【作者简介】1.周晓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分院(江苏宜兴,214206)副校长,正高级讲师;2.陈群,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分院(江苏宜兴,214206)党政办副主任,高级讲师。

能把故事讲好的思政课,才真正兼具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内化知识理论、加强政治认同、自觉个体行为。

一、以故事为载体的浸润式思政教学的基本特征

浸润,意指逐渐渗透。浸润式教学是指教师把教学意图渗透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活动为载体,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它的特点是缓和而持久,不容易造成对抗。[1]

以故事为载体的浸润式思政教学,关注学习者和教学内容。教师从学习者的视角选取一个个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故事,创设浸润式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资源设计、策略选择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实现个性化成长,提升其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以故事为载体的浸润式思政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方式。思想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要做到深入人心,就需要有符合认知规律的积极探索和教育引导。以故事为载体,以“关注—共情—思辨—认同—实践”为序列展开的教学,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二、以故事为载体的浸润式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回应信息时代要求

信息时代,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各种零散的信息,但一些学生因为无法准确分析判断,而造成了思想认知上的混乱。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思想政治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专业性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增进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和国际国内形势的认知和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在巨大的信息流中整合最符合主流价值的内容,教会学生进行初步的判断、筛选,并将分散的信息以模块化的故事形式进行储存、运用,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

(二)契合思政课程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理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94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通过讲述、分析故事,并在社会实践中续写、传播故事等,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这大大延伸了思政小课堂的时空,拉近了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引领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突破理论认知、政治认同、社会参与等教学重难点,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相统一”。

(三)促进知行合一

知行两条线,是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学素材的提供主体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选择素材,而不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一般都是以理论测评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师生会将教与学的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而忽视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性。

以故事为载体开展浸润式的思政教学,从学生的视角选择素材,以学生更喜爱与更擅长的形式将理论知识鲜活地呈现出来,能够扩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面,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提升政治素养。学生通过对零散的素材进行板块化、主题化加工,锻炼推导能力,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

(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职业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他们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此时他们的学习仍然不能脱离形象编码。对于从未经历过的事项,他们运用因果关系等逻辑理论构成命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个人经验与事件背景。他们更加习惯于从具体形象的事件中抽取信息,且容易受到事件本身的影响。他们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形成朴素的理解,在大量繁杂事件中抽取同质理论内涵的能力比较欠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认同感不足。

以故事为载体开展浸润式的思政教学,教师将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融入教学,为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历史场景、社会场景,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表达、理性思辨、审慎判断等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思维训练,学会透过事件表象发现本质,获得关键能力的提升,而教师则能基于学生的主体性视角打造青春语境的思政课堂。

三、以故事为载体的浸润式思政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开发故事教育资源

1.借助影像记忆,讲好红色故事

以故事为载体的思政课就是要开发红色故事资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客观分析近代众多革命英雄事迹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教师通过感人的红色故事来激发学生提升自身价值的积极性,增强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决心。

2.结合时事热点,讲好传统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变迁而留存的精华。教师将传统故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与时事热点相配合,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来审视时事热点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3.开阔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思政课要从国际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吸引力。在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补充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客观的对比分析,形成国际化视野,主动迎接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思想与行动上的准备。

4.发现生活亮点,讲好身边故事

距离学生生活最近的故事,最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行动落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寻找小事、琐事、寻常事中的亮点,将这些素材整合成故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二)发掘故事的教学功能

1.通过故事搜集,关注学习主题

故事是对某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描述的一种叙事形式,是个体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时代发展要求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具备搜集信息、甄别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因此,围绕一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自行搜集素材,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教学素材整合成故事的形式,教会学生初步整合信息,尝试探究事件的前因后果,能将松散的素材围绕主题整合成模块化,在主题与素材之间建立关联,深入挖掘素材内的关键信息,从而加深对学习主题的理解。

2.通过故事讲述,激发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指在他人情感表现或造成他人情感变化的情境的刺激下,所引起的情感或情绪上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它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能够促使个体与社会中的其他人更好的交往。不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网络中,良好的情感共鸣能力都能够快速拉近个体与他人的距离,构建紧密的社会关系。

学生将搜集整合的故事在组内、班内进行讲述,是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要将故事呈现得绘声绘色,就必须将自己代入故事角色的情绪中,深入体会角色的情感;另一方面,作为听众的学生,同伴的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更加容易牵引着他们进入情节,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故事、分析故事做好准备。

3. 通过辩证思考,形成正确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批判反思的建设课,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判断能力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关键一环。

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往往秉持不同的观点,他们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形成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结合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将故事角色的观点提炼出来。一方面,学生尝试站在故事角色所处的背景中,理解其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对不同角色观点的理解,不断修正已有的观点,最终形成客观公正的认知。

4. 通过拓展理解,认同理论内涵

思政课要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认同,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高级层次的认同是理智上的认同,即人们在对全部自然及社会关系的把握中,在理性的指导之下所产生的认同。[2]95

从故事到理论,再从理论到故事,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也是学生加强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教师再次引导其拓展阅读同一主题下更多、更深层次的系列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精髓,验证理论,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5. 通过故事续写,推动个体实践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

教师将课堂上的故事延伸到课后,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续写故事、传播故事。思政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是源于实践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印证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形成政治认同。同时,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是用于指导实践的,学生只有带着理论进入实践,才能提升个体行动的自觉性,从无意的盲目行动转变为理论指导下的科学行动。

教师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将思政课教学与故事载体相结合,创设浸润式教学情境,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培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浸润法在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5(9):46.

[2]余虹.认知同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94-96.

[3]万雅静.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高考,2021(2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