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走向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选择与活动设计应把握“大思政课”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教师应基于问题解决,选择跨学科主题,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植入生活情境,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落实。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选择;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73-03
【作者简介】姚亚平,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第二中学(江苏宜兴,214211)校长,高级教师,宜兴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内容覆盖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可以和信息技术、历史、数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组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既具有“学科本位”,又具有“跨学科”特征,其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和“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体现整体一致的目标,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思政课教师应从“主题选择”和“活动设计”两个关键点出发,以开放多元的学科理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一、基于问题解决,合理选择跨学科主题
主题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这分别对应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主题设计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首要环节。主题构建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起点,为多学科融合与跨越提供了切入点,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与开展指明了方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主题可以通过任务、问题或者活动的形式呈现,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主题既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在分组交流和讨论后共同确定。主题的选择应该满足两个基本前提: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符合学生认知现状和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选择的主题既要能够整合多学科内容,又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基于“问题”解决,在生活和课程内容中寻找平衡点。因此,学习主题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主题内容要具有普遍适用性。主题学习活动应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主题学习活动中应用的知识,既可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可以是新授知识,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二是主题选择要有价值正当性。主题选择应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知识整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主题选择要有开放性。教师应聚焦问题的解决,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的主题。学生可以通过观点交流、思想碰撞,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基于任务达成,进行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任务驱动和活动引领,这里的活动既包括内隐的思维活动,又包括外显的实践操作。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达成任务、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遵循。教师和学生通过序列化活动任务,如小组合作探究、新闻调查、成果展示、模拟法庭、议题辩论等,化解冲突、阐明主张、论证结论,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了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后,笔者设计了“反对食物浪费,共建美好家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该主题学习活动统整道德与法治、地理、科学、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生物等课程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探究方式,开展综合性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共建生态家园。
下面,笔者以此次教学活动为例,谈如何基于任务达成进行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
1.在主题活动中植入生活情境
“情境+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质,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解决教学中“知行不一”的问题。为此,笔者紧扣主题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
教学中,笔者首先呈现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量、我国人均食物浪费量、全球饥饿人口的数量等数据,要求学生观察数据,并猜测数据背后所指的内容。随后,组织学生分享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食物浪费现象,并分析原因。
教师通过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食物浪费问题,通过生活经验分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2.以任务驱动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驱动性任务。
任务一:关注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经历,发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食物浪费现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材料和小组讨论,认识反对食物浪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撰写反对食物浪费倡议书。
任务三:学生分组调查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食物浪费现象,分析浪费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形成调查报告。
任务四:各小组汇报观察、调查及访谈结果。
任务五: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措施。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与访谈等,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通过撰写倡议书,明确责任和使命,促进了主题活动的深入。
3.主题活动应指向学科关键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应该是学生“带得走的东西”和“可以创生的东西”。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聚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思维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驱动性任务中,笔者首先提供我国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并呈现一些不正确的观点,通过创设有冲突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不正确的观点。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思考“为什么粮食连年丰收,还要反对粮食浪费?”这一问题。小组汇报时,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一是从我国的耕地面积、粮食产区、粮食产量以及影响粮食收成的因素等方面看,粮食丰收是来之不易的,因此需要珍惜粮食;二是把食物浪费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三是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出发,论述新时代仍然需要反对食物浪费;四是把食物浪费问题和粮食安全、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问题。
笔者在学生论证的基础上引导其进一步思考:针对当下的粮食浪费现象,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从粮食安全、传统美德、法律义务、资源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等角度,深层次理解反对食物浪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达成价值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筛选有效信息,能够多角度论证反对食物浪费的重要性,能够理解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能够理解食物浪费给环境增加了压力、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理解新时代仍然要坚持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的重要性,能够理解反对食物浪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关联。他们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知”,实现了认知与能力的“双提升”。
综上,思政课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通过主题选择和活动设计,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和能力的进阶,从而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吴明平,藏玲,周玲,等.学用合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困境突破与实现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3(13):12-16.
[2]唐慧荣,张维忠.跨学科主题学习:认知偏差、应然指向与建构路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9(2):102-109.
[3]伍红林,田莉莉.跨学科主题学习:溯源、内涵与实施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3):35-47.
[4]向颖.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生成与培养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0):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