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结构化教学:理论溯源及行动研究

2024-09-14 00:00:00郑新民高倩霖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结构化教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分析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及主题教学设计等策略,实现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此外,教师更新理念和深化科研对于实施结构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55-05

【作者简介】1.郑新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高倩霖,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成都,610042)高中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深刻的课程改革,其核心旨在通过结构化教学的推广,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化与实践性的深度融合。[1]此次改革不仅标志着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强调了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结构化教学强调大单元、一体化、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要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界限,构建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有助于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能从多学科视角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

一、结构化教学研究溯源

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旨在通过优化学习内容的组织和顺序以最大程度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汲取了众多教育理论家的深刻见解与研究成果。

Benjamin Bloom(1956)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分层递进的学习目标框架,指导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的结构化安排。[2]David Ausubel(1968)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先前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为如何在结构化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先前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3]Lev Vygotsky(1978)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适时的教师支持和社会互动在学习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导了结构化教学中对学习活动难度和社会互动设计的考量。[4]

进入21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自我调节学习(SRL)理论的发展,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Mayer(2009)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强调了在设计教育材料时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结构化教学中多媒体材料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5]Zimmerman(2002)的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突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指导了结构化教学中对学习策略和目标设定的考量。[6]Tomlinson(2014)所强调的差异化教学,也为结构化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7]这要求教师在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内容的组织和顺序,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智力、背景知识、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

综上,结构化教学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包含了从早期到现代的、多维度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和顺序,还包括了对多媒体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者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细致考量。英语教师只有了解这一理论框架,才能够在英语结构化教学中更有效地促进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技能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结构化教学设计原则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及主题教学设计等结构化教学策略,中学英语教师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更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掌握并实践以下教学设计原则,对中学英语教师而言,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响应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途径。

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为结构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重组和开发学习内容,围绕大主题或大任务,形成具有明确目标、任务、情境和活动的教学策略,从而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8]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应以大主题或大概念为核心,基于对学生学情的深刻理解,通过叙写学业要求、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等方式,实现对教材的系统性、关联性和递进性的统筹规划与科学设计。

一体化教学设计则通过六个步骤——情境导入、提出项目、分析项目、布置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以此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的紧密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兴趣,强化“为工作而学”的学习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9]

主题教学设计从理论上将教学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教学结构与教学程序的有机统一。[10]通过对教学主题、内容、目标、形式、方法和评价的全面规划,主题教学设计不仅能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还能促进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等元素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学过程中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

三、结构化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南京秦淮河为主题的科普阅读单元的教学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结构化教学策略,结合K.W.L.图表、知识结构与过程模型来设计课程。这一教学设计旨在深化学生对秦淮河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同时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本单元教学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

1.阶段一:激活已有知识

本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引入K.W.L.图表。K.W.L.图表是美国学者Donna Ogle基于生成性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认知策略模式。其中,K代表What I already know,W代表What I want to know,L代表What I have learned。这种策略强调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激发其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让学生在K.W.L.图表的K列中填写自己已经知道的有关南京秦淮河的信息。(见表1)这一步骤能够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为理解做好准备。学生提出他们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的信息,填写W列。这一步骤能够帮助学生为阅读设定目标,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2.阶段二:理解与应用

本阶段的教学采用知识结构与过程模型。(见图1)知识结构模型强调知识是如何被组织和构建的。知识结构通常涉及将信息和概念系统化地组织起来,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过程结构模型则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设计,即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或反思实践)以及如何安排这些活动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教师首先介绍秦淮河的基本情况(facts)和特点,如地理位置、历史意义等,确保学生掌握基础信息;随后,引导学生探索秦淮河对南京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形成结构化知识。

讨论了秦淮河的具体细节和广泛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原则性的概括,比如秦淮河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城市的水利管理智慧,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阶段三:跨学科连接

通过探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对秦淮河的描绘,教师鼓励学生理解秦淮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秦淮河的知识与文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促进跨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4.阶段四:阅读与反思

阅读实操阶段,教师可提供一篇关于秦淮河的历史、文化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地位等内容的科普文章,供学生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如有必要,可将同一篇内容的文章改写成词汇量和句法难易不同的版本,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不同阅读技巧展开阅读,鼓励学生填写K.W.L.图表的L列,学生填写内容如下。第一行:The Qinhuai River is a cultural symbol of Nanjing, witness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multiple dynasties.第二行:In the past,the Qinhuai River was bustling with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oday,it has become a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第三行:The beauty of the Qinhuai River has attracted countless literati and artists, becoming the inspiration for many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这个环节可以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5.阶段五:评估与反馈

本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报告、海报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展示他们对南京秦淮河的了解和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具体的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并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结构化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南京秦淮河,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促进有效学习至关重要。

四、结构化教学实施路径

1.更新教师理念是实施结构化教学的关键

在结构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理念起着核心作用。这些理念不仅影响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影响他们如何看待和应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理念,特别是在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成为支持结构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

教师要认识到结构化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并考虑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确保内容的组织和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匹配。[11]同时,教师理念的更新还意味着教师要认识到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性,通过综合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其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所学。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理念的转变不仅限于接受新的教学工具或技术,更重要的是更新对教学和学习本质的理解。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和建构知识的引导者。[12]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以便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特性。

此外,教师理念的更新还包括对教学评价方法的重新思考。随着教育评价理念的变化,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综合评价其学习过程、策略使用和自我调节能力,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理念,以适应这一变化。[13]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通过科研深化结构化教学

虽然向结构化教学的转变能够带来许多好处,例如有望改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但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首先,实施结构化教学需要在维持课程连贯性和允许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们不能把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部抛弃掉。其次,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具体的教育环境中,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反思实践的方法,不断探索深化理解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广大教师对行动研究并不陌生,这一研究也称为Teacher Research,以此来区别Academic Research,其通过识别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循环过程,使教师能够基于实际教学经验,持续优化和调整教学策略。在结构化教学的框架下,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果调整教学方法,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结构化教学与行动研究的融合,在实施结构化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识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然后设计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行动研究,教师不仅能够评估这些策略的有效性,还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结构化教学理论的理解,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化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胡红杏,祁宁宁.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社会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9(5):176-188.

[2]BLOOM B S,ENGELHART M D,FURST E J,et al.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The Cognitive Domain[M].New York:David McKay Co Inc,1956.

[3]AUSUBEL D P.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M]. New York and Toronto: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4]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MAYER E.Multimedia Learning [M]. 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6]ZIMMERMAN B J.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1(2):64-70.

[7]TOMLINSON C A.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M]. 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14.

[8]辛继湘,李瑞.新课标视野下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发展路径[J]. 教育科学,2023,39(5):51-58.

[9]高洁.跨学科主题学习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教育进展,2024,14(2):2062-2068.

[10]薛红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设计与实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38(2):14-19.

[11]KIM C.Implementing a K-12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ramework: Foster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17(26):525-540.

[12]GUO Y,XIAO L,ZHANG D.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Education: Teacher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22,13(1):158-170.

[13]HOSSEINI S M H,KHODABAKHSH S,KARAMI M.AI in EFL Classroom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ranian Teachers[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23,27(1):8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