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进阶:初中语文教学开发“小创造力”的实施路径

2024-09-14 00:00:00赵富良周正梅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7期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小创造力”,依托“层级进阶”教学理论,探索了文本阅读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与写作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能创造走向会创造、有创造。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创造力;三层级;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47-04

【作者简介】1.赵富良,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2)中学课程与教学研训处初中语文研训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 周正梅,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2)中学课程与教学研训处主任,中学语文研训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教育”的理论,他认为教育不应再立足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而应在于创造新的个体和新的未来。[1]“创造教育”关注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创造”,其实质指向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实现了一种自我超越,以“小”年龄创造出了“小”成果。美国学者斯滕博格在《剑桥创造力手册》中提出“小创造力”这一概念。[2]他认为,“小创造力”指所有能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人都具备的日常创造力。不论年龄、天赋或知识基础,它完全可能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迸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小创造力”,是指师生聚焦创新导向,以能创造、会创造、有创造为育人目标,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想法,并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与改进,形成有效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或者生成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言语产品。其最终产品可能并不“大”,但从创造力方面来说,它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开发“小创造力”直接指向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强调“语言运用”的高阶表现,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依托黄伟教授的“层级进阶”教学理论[3],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开发“小创造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与发展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从释义、解码到评鉴,实践开发“小创造力”的文本阅读教学

基于“层级进阶”教学理论,笔者带领团队开展了“三层级”文本阅读教学实践。“三层级”的第一层是释义层,是对文章的基本理解,这种理解来自对字词、句子、语段、篇章等的释义。第二层是解码层,是审美性阅读,要抓住文本中关键的、重要的地方去解读整个文本。第三层是评鉴层,根据作者表达的意思,探索生成独特的、有新意的言语产品。

“三层级”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研读课文但又要跳出课文。教师在研读时,要寻找可教可学、应教应学的语文要素,把课文中蕴藏的语文核心能力点提取出来,通过教学设计将其搭建成合理的梯度,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主线。阅读教学的“三层六级”,包括辨识文字、对内容进行理解、欣赏分析、传承审美、审辨批评、迁移再创,是由文本中心走向读者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体现了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三层六级”阅读能力发展框架,在教学时要建立明确目标、逐级升阶、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时,教师设计了释义、解码和评鉴三个主要教学环节。[4]在释义层中,教师把本文和刚学过的课文《伟大的悲剧》作比较阅读,让学生讨论人物传记类文学作品中的自传与他传在选材上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快速阅读“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指出作者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强调没有看到长城。在解码层中,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人物的表情及人物的对话?课文为什么围绕‘意外’来选取材料?”在评鉴层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注释①“选自《天地九重》,有删改”,并提问:“课文有哪些删改?编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太空一日》作为一篇自传体文学作品,学生不易察觉“文本密码”,此时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借助学生讨论和阅读感悟,让学生明白他传是在史料的基础上加上了作者合理的联想和推断,自传则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释义是对文本建构的知识、实际言语操作的知识进行提取和赏析,借用文本提取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借此可深读文本、读通文本,也可通向写作。解码是对建构过程和言语智慧的赏析,也是在领悟表达妙处和表达效果。评鉴是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体会教材在文本选材中的匠心和用意,从编者和作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从释义到解码再到评鉴,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层级发展,直至生成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的、有新意的言语产品,在阅读中使学生的“小创造力”得到开发、提升。

二、从感知、触摸到整合,实践开发“小创造力”的“活动·探究”单元教学

在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时,教师要确保教学过程具有整体性和结构化。起始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明确核心学习任务,并构建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认识。教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提炼单元的核心探究价值,深入分析教材资源。对于单篇文本的教学目标而言,其重点应放在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语言特点。教师要将单篇文本置于单元活动框架中进行考量,其重点应指向核心学习任务。在单元总结课上,教学目标应从单元的整体视角出发,完成整合性的探究学习。教师可以从主题、结构、读写融合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探究,力求形成图式化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并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从而实现具体的素养目标。

基于“层级进阶”教学理论,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设计三级进阶任务“感知—触摸—整合”,这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逐级提升,最终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图谱,并尝试进行评价和应用。这种教学路径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语文的关键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时,教材明确了学生要完成三项任务: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三个任务大致以“阅读剧本→排练剧本→演出剧本”来展开。如何从整体视角出发,在感知、触摸剧本的基础上完成本单元整合性的探究学习?教师在《学写剧本》一课中创设了教学情境“用创作致敬名作”[5]265,并设计了三个活动:立足课文,创作剧本;对照评价表,评价剧本;提炼方法,修改剧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剧本写作特点,自主揣摩“好剧本”的标准,进行剧本创编;关注戏剧冲突,把握人物形象、台词、舞台说明;分工合作修改剧本,并进行解说交流,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审美创造素养。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以写促读,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理解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戏剧所表达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以评促写、以改促写,让学生通过样本观察提炼剧本特点,建立“好剧本”的评价标准,并在写作实践、交流讨论、修改解说中增强剧本写作的能力。将剧本单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关注学生剧本阅读与写作体验的能力跃迁,在读写融合中,实现“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的三级进阶与开发学生“小创造力”的目标。

三、从感性、知性到诗性,实践开发“小创造力”的写作教学

基于“层级进阶”教学理论,笔者带领团队依循“三层级”写作模型进行了实践。第一层是感性层,是对生活、阅读内容的感性体验。感性层往往是直观的、鲜活的、生动的,语文学习的特质首先是学语言。第二层是知性层,即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认识其表达情感的方式。感性和诗性之间需要一个相对确定的知识系统,感性有了知性才能上升到诗性。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体悟知性提供了基本的结构化模块。第三层是诗性层,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生在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己对生活、文本的梳理与探究,进行创造性的交流和表达。

例如,在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写游记》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5]172——请西宁的学生为第一次到西宁的老师推荐一处当地的自然景点。在真实且典型的情境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请三名学生为老师推荐一处西宁的自然景点(设计意图是进行言语表达练习,了解学生游记写作的现状)。活动二:对三名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设计意图是在对话交流中,明确游记写作的三个要点)。活动三:形成关于西宁旅游的创意表达(设计意图是进行言语表达练习,将游记写作的要点落实于运用中)。

课堂教学从游景点到议表达,再到形成创意表达的产品,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唤醒学生对相关写作内容的新认知体验。然而,学生的这种体验往往是零碎的,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对如何写游记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知识结构化体系,即写游记要关注地域、读者、作者,要注重写出自己的感觉、感情、感悟。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尝试运用,水到渠成。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抓住了地域特点,关注了读者对象,描写了独特的感受,课堂也实现了由感性到知性再到诗性的进阶。

开发“小创造力”的语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是素养发展看得见的课堂。它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通过环境的营造、思维的训练以及个体主动性的发挥等,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力,成就其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梅,金维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评论,2019(12):79-85.

[2]斯滕博格.剑桥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537.

[3]黄伟.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层级进阶阅读教学:理论阐释与设计策略[J].山东教育,2023(17):24-28.

[4]周正梅,滕之先.趣教趣学初中阅读教学36课[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0:96.

[5]周正梅,赵富良.创生初中写作教学36课[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