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英语;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42-02
【作者简介】葛余健,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4)高中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周绮霞老师以2023年江苏省高中英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课堂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 4 Reading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深度学习理论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生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分析周老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深度学习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和知识转化、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
一、联想与结构
联想与结构是深度学习的第一个特征,强调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即通过联想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来参与课堂学习,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周老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人工智能产品导入,目的是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认知。随后,周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核心原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Have you had deep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your life?”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生活中的深度学习经历,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的实践,促进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深度学习的概念,还能掌握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结构化。
二、活动与体验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周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周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这一定义时,带领学生运用What,Why,How等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人工智能的本质、目的和实现方式。在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时,周老师提供了一些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并提问:“If you are going to apply AI into your life, what do you want your AI to do for you?”由此,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和应用范围,思考如何改进和优化这些应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种参与式的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枯燥的知识传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三、本质与变式
本质与变式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加工。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风险时,周老师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AI技术的潜在问题,并结合深度学习本质与变式的特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这些风险。
在学生了解了人工智能存在风险的本质后,周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其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体的风险。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技术伦理意识,为未来更负责任地使用和发展AI技术打下基础。
四、迁移与应用
迁移与应用指的是将学生的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周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设计AI机器人,学生们踊跃讨论,争着展示自己的创意,有的学生想要设计一个帮自己做作业的机器人,有的学生想要设计一个能够辨识并协助自己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机器人。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设计和创新的乐趣,还能理解科学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也能思考AI技术的潜力和价值。此外,学生还能够认识到迁移学习的重要性,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生活中的挑战。
五、价值与评价
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即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周老师让学生使用“opinion line”表达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评价,是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活动。这个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反思和交流,充分体现了深度学习中的价值与评价特征。通过“opinion line”这一活动,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表达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从而展示多元化的观点。这种多样化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全面理解,帮助他们看到技术的双面性;而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判断力。
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评价方式单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而主要依赖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言语表达。同时,缺乏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或其他形式的评价,可能会限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人工智能话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深度学习的特征,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得以全面理解和评价人工智能,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转化。未来的课堂设计可以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