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秀的教学设计能为教师提供经验与启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2024年,本刊开设专栏《典型课例》。在该栏目中,我们以“教学设计+点评”的形式,呈现一线教师学习、理解新课标,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思考。本期的典型课例是2023年江苏省高中英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译林版普通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 4 Reading板块的教学,希望通过课例展示,引领教师关注深度学习理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英语;Reading板块;教学设计;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39-03
【作者简介】周绮霞,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苏州,215002)教师,一级教师。
深度学习是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开展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参与和体验式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构建知识结构,理解并评价学习内容与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还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深度学习具有以下五个特征: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
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 4 Reading板块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科技发展”,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感受科技改变世界的深远影响,更好地融入当下和未来的科技生活。其中,Reading板块的文章是一篇科普文,话题为“人工智能”,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及应用,同时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提出了担忧。作者在向读者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也邀请读者表达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它对人类是敌是友?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听说读写能力,对话题有初步的了解。这使得深度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的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欠缺,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利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知。
三、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笔者提炼出学生需要逐层建构的学习目标:第一,通过阅读,了解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和应用;第二,结合已有知识和认识,分析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第三,分析人工智能的利弊,形成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观点。上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建构结构化知识,通过描述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内化所学语言和知识,进而形成关于人工智能的观点和判断,实现深度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环节一:导入板块话题,唤起先验知识
课堂伊始,教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两位好友”——一台智能扫地机器人和一位网络虚拟歌手,启发学生指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均属于人工智能领域。随后,教师自然过渡,提出问题:“When we talk about AI, what adjectives will pop up in your mind?”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最后,以开放性问题“In our life, is AI our friend or our enemy?”结尾,预告本节课的最终目标——形成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人工智能产品导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接着,教师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由表达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和认知。最后,教师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表达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整个教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启发性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感,以开放的心态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和探索做好充分的准备。
2.环节二:学生互问互答,理解基本定义
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线索,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阅读第二小节的内容后,教师带领学生运用What,Why,How等问题相互探讨,学生设计问题如“What is AI?” “How does AI work?”等。
其中一个难点在于人工智能背后的核心技术“Deep Learning”。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中关于“Deep Learning”的部分,并提问:“Have you had deep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your life?”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通过互相问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人工智能的本质、目的和实现方式。这种探索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随后,教师将抽象概念“Deep Learning”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相联系,使之更具体、可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这种个体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使其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也是深度学习重要的内涵之一。
3.环节三:获取应用类别,调动生活体验
学生在阅读文本后,不仅想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更渴望深入了解其具体应用场景。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示例,如能够监测睡眠、运动数据、心肺功能的智能手表。随后,教师提出问题:“If you are going to apply AI into your life, what do you want your AI to do for you?”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伙伴。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活动体现了深度学习的迁移与应用的特征。教师向学生展示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促使学生将这些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连接,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已有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随后,教师鼓励学生想象人工智能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提出创新的应用方案,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4.环节四:聚焦案例研究,探究技术风险
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另一面——风险。这一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文本对于这一部分的描述更多地表现为对其本质较为抽象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几个具体的例子。例如,有人因为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工作而被解雇,有人因为人工智能制作的虚拟视频而被骗,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更具体的例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个人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存在风险的本质。通过阅读和讨论个体故事,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不同个体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意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变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能力,使其建立起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体系。
5.环节五:移动观点两端,反思人与科技
在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应用,并探讨人工智能的风险后,这节课的教学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充分讨论和准备之后,结合已有知识和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出自己对人工智能价值的评判。教师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在“opinion line”上(见图1)站定自己的位置,表达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虽然课堂上提到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但人工智能也能优化劳动力市场,让更多的人去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工作。也有学生提到技术本身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约束,同时也要善待技术。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进行深度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教师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发表观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希望学生综合考虑人工智能的各个方面,并就其价值和局限性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评价。这样的教学鼓励学生超越表面的认知,深入思考和理解复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王蔷,孙薇薇,蔡铭珂,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17-2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