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长:让教育家精神在学校实践中熠熠生辉

2024-09-14 00:00:00张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7期

【摘 要】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的热切呼唤。它扎根于学校实践的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在普通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上。通过学校文化的涵养、课程改革的践行、项目管理的激励、校家社的协同,不断地加深理解、践行、升华教育家精神,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学校实践;文化;改革;管理;协同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32-03

【作者简介】张勇,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实验学校(江苏淮安,223000)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这一论述,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一年来,我们学校立足实际校情,因地制宜办教育,将教育家精神深深扎根于丰厚的学校教育沃土之中,用办学实践培树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提升办学品质。教育家精神在学校实践中不断生长发展,烛照教育全程,点亮师生心灵。

一、用教育家精神涵养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基石,更是全体教师的精神底色。把教育家精神内涵全面渗透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仅能形成无所不在的影响和引领,更能使之落地生根,入心见行。

我们学校以“力行·至善”为文化内核,努力践行“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的办学理念。力行,是对师生的行为要求,强调“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对教师而言,这种行动的力量,来自“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职业素养,这一素养引领教师向着真理和事实,上下求索,坚毅前行。对学生而言,这种行动的力量,来自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人格品质的感染,广大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砥砺前行中,用自己的言行高标启迪和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的成长楷模。至善,是学校教育的宗旨目标,强调“进德修业,追求极致”。对于基础教育学校而言,教育的目标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真正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以大我之心施报国之诚,需要教师拥有广阔的视野与情怀,以胸怀天下的抱负、担当作为的精神,矢志不渝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文化人,成己达人。

学校文化给教育家精神以滋养,教育家精神则丰厚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二者彼此互融共振,推动学校教育高品质发展。

二、用教育家精神引领课程改革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潮涌之中,教育家精神是我们掌舵前行的指南针、压舱石和动力源。我们学校将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学业评价等方面,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实践为先,素养为要”为宗旨,在课程改革中不断践行教育家精神,锤炼教育家品格。

我们启动“智善课堂”江苏省学科示范中心建设,秉承“学为中心,生为根本”的原则,重建现代课堂教学生态,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成长与发展。这正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育人智慧的真切体现。因材施教的前提,便是对个体特点差异的承认和尊重,并依据差异开展适切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一个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可能各有不同,但他们获得的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和学习体验的权利,是同等的。我们应该无差别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但一定需要有差异地教育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家最真实而可贵的教育情怀。

作业是迁移学习经验的重要载体,基于学业标准和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能更好地体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我们设计“1+N”作业,努力把学生、学科与学习三者科学地结合起来,减轻负担,提质增效。这里的“1”,便是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能力,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也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准要求。我们依据这一要求设计基础性作业,所有学生都必须也能够高质量完成。“N”是根据具体的学情和教情,灵活设计“生活实践型、跨学科融合型以及拓展创新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供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实现自我学习经验的有效迁移。在这些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各种辅助工具,包括信息支持、同学互动、家长帮助和教师指导等方法来完成。学生需要对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进行评价式反思。在反思中,关注学习的具身参与,关注知识的积累建构,关注思维的形成发展。“1+N”的作业变革,既有底线思维,突出学科基本学业标准和要求;又有发展思维,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需求。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学业评价的改革。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发展,我们构建“主体多元、标准多维、评价多途、形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自由选择评价内容、自觉反思评价过程、自主运用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自评和他评的双重作用,促进学生基于学业目标,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促进学习再生,实现评价启智润心的教育效能。

教育评价也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和促进。我们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协同进行,以“评学”促“评教”,不仅评价教师的教学结果,更评价教师的教学品德、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通过评价,将尊师重教、强师铸魂、优师筑梦的浓厚氛围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引领教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提升育人智慧,践行躬耕态度,厚植仁爱之心,矢志弘道追求,时刻以教育家精神砥砺自我,不断奋进。

三、用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发展

年轻教师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他们有成长的期待和创业的热情,但缺少发展的引领和提升的平台,这导致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较弱,甚至有老师认为“我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师,至于教育家那是离我太远的幻梦”。基于此,我们变革学校管理机制,通过项目管理引领教师成长,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明确成长的方向,找到成长的支点,获得发展的自信,逐步树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的信念,让教育家精神变为实实在在的自我追求和现实行动。

所谓项目,是指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个亟待破解的主题而确定的,并需要长时间探索和实践的任务。它基于学校文化,指向办学目标,彰显育人理念,体现价值取向,具有综合性、前瞻性、长程性、探索性和实践性。项目的确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首先,由教师或学科组,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校工作的需求,自由申报项目。其次,学校组织团队进行评审,确定适切学校发展规划、有前瞻探索意义的若干个项目。最后,项目领衔人组织项目团队,对项目名称、支撑理念、建设目标、项目宣言、阶段任务、工作举措、成果预设、考核评价等进行规范化设计,明确任务分工,组织项目实施。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自我审视,自我肯定,自我激励,发挥了自身的特长,更激发了他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我们要让教师们认识到,在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无不蕴含着教育家精神的现实模样——只要我们愿意脚踏实地地努力,我们都可以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四、用教育家精神协同校家社共育

教育家精神不仅体现在校内教育时空中,更体现于校家社协同的大教育领域里;教育家精神也不仅是指向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还应指向全社会所有与儿童成长息息相关的人群。在家庭教育中传递教育家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传播教育家精神,在学校工作中传承教育家精神,三者协同发力,让教育家精神在办学实践中熠熠生辉,在教师成长中灼灼其华,发挥其强大的正向引导力,促进学校教育高品质发展。

校家协同的契合点在于大家都期待孩子优秀成长,矛盾点在于家长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某些时候会相悖和冲突。教育家精神便是消弭矛盾点、寻求共同点、放大契合点的重要抓手。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合格教师,他们同样也应该具有教育家精神,并以此规范自我,影响子女。

同样,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社合作,将教育家的精神落实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田园劳动……学生不断感受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蓬勃力量,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以赤诚的报国热情,胸怀天下、求是创新,成长为国家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

教育家精神来自朴实的教育实践,扎根于深厚的学校沃土,成长于平凡的教师心田,繁茂于广阔的社会天地。拥有教育家精神,践行教育家精神,我们诗意而幸福地栖居在中华大地这片美丽的教育沃土上,全面推动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