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域下教育类UGC与中小学教育共生的本质、困境和优化路径

2024-09-14 00:00:00刘俊玮代雅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9期

【摘 要】教育类UGC与中小学教育之间具有共生关系。本文基于共生理论,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二者的共生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互惠程度低、共生发展停滞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此,本文提出聚焦共生单元特点、促进互惠共生模式、加强微观层面共生环境的建设优化路径,以期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案。

【关键词】共生理论;教育类UGC;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9-032-03

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泛指用户将自己创作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并共享。其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适用范围广,使用平台多,是社会化网络环境下流行的个性化内容创作与组织模式。近年来,以互动性知识共享平台、在线文档分享平台、在线开放课程、网络百科全书等为代表的教育类UGC平台发展迅猛,使用价值不断凸显,对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所产生的驱动力正在逐步显现[1]。

教育类UGC与中小学教育的共生契合点

“共生”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指在同一生存环境中,两个或多个成员在竞争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协同发展的关系。通常来说,共生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共生单元是组成共生体最基本的要素,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间生存发展的空间,共生模式则是共生单元间在竞合发展中所形成的相互影响、发展、作用的形式。

在共生理论的支持下,教育类UGC和中小学教育分别属于两个共生单元,两者相互影响构成共生模式,依托政策、技术、教学要求、网络环境等外部因素组成的共生环境,为一组共生体。教育类UGC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手段,中小学教育也可以通过实践应用促进教育类UGC教育资源高质量发展,二者共同为促进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当前,教育类UGC已经进入课堂,相比于传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育类UGC的凝练度更高、灵活性更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但是,当前教育类UGC的发展并没有以促进一线教学为导向,在一线教学中UGC的应用质量和效率也较低,这种状态下的共生并不稳定,因此不易大幅度提升教学实践效率。

这一组共生机理中,共生模式大抵处于偏利共生模式,即教育类UGC在不断发展,但学校教育并没有从中获取到等质的能量。共生组织方式为点共生和间歇共生,即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会借助UGC辅助教学,二者并非处于一个稳定合作的状态。互惠共生模式为教育类UGC与中小学教育的最理想形式。在互惠共生模式下,各共生单元即教育类UGC与中小学教育都能够从彼此身上不断汲取能量,促进自身和对方的发展。

教育类UGC与中小学教育共生困境及成因

本研究在昆明市某中学对130余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知,电子设备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用UGC已成为常态,并且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更满意也更愿意借助教育类UGC资源和平台完成作业。但发现仍存在以下困境。

1.共生单元复杂,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1)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课前花费时间精力多

UGC的强开放性和高包容性使其内容的质量难以评判,原创性和权威性也难以保证。互联网的高传播性更加剧了资源质量的不稳定性。同时,教育类UGC内容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大量重复繁琐的内容使得教师要先浏览大量的信息,才能从中筛选到想要的信息。在大数据的加持下,信息茧房也会造成信息的不流通,这就导致在课前准备阶段教育类UGC赋能中小学教育陷入一种低效率困境。

(2)师生在课中对于UGC的运用不成熟

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运用电子设备辅助学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兴的教学模式和多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传统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鲜有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新兴产物。其实,教育类UGC平台和资源在一线教学中能够渗透课堂的导入、讲解、板书、互动、评价以及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教育类UGC并没有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

(3)课外UGC质量难以保障

作为网络文化下的产物,UGC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学习环境。大部分中小学生对多元化UGC的资源满意度较高。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线上网络平台上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资源里的垃圾广告、强制性链接、引导消费等,同时还有互联网上信息的不真实性,学生如果交友不慎或是受到网络攻击,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

2.共生模式互惠程度不够,共生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的一线教育实践中,教育类UGC和中小学教育处于偏利共生模式,正在向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迈进,即教育类UGC不断给中小学教育补充能量,促进其发展,但是能量并没有回流到教育类UGC本身,造成了二者的不平衡发展。

(1)教育类UGC缺少反馈,动力能量单向传输

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教育类UGC的行为方式是对现成的资源接收、选择和传播,缺乏积极地去进行评价和反馈,所以,教育类UGC资源创作者和使用者是两个单独的个体,这样无交集的单向传输从本质上导致教育类UGC难以获得高质量发展。在其他一些情况中,教师可以以作品的形式布置学习任务,这时学生成为教育类UGC的创作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二者单向传播的困境。但是这样的资源流通往往又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内,师生之间这个较小的范围也无法使教育类UGC依附中小学教育获得有效发展。

(2)共生组织方式为间歇共生,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UGC学习应用相对零散随意、缺乏整合,没有专门的教育类UGC平台,相关平台具备的教育教学功能也比较单一和刻板,并不能够供师生方便快捷地使用教育类UGC。国内有学者试图构建基于UGC的知识和技能共享平台或小程序的开发,但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投放使用,始终缺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中小学教育类UGC平台。

3.共生环境驱动力不足,无法保障共生发展

共同体建立之初,运行动力主要依靠共生环境的正向作用,共同体运行一段后,运行动力主要由共生单元内生动力与共生环境外部动力组成[2]。起初,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大丰富了开放教育资源,大量UGC涌现出来可供中小学教育使用,但是随着应用不断深入,其内生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确切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教育类UGC属于用户个人的生成内容,其发布和传播缺少质量检测和预警机制,虽然政策法律和平台管理会保障内容符合规定要求,但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教育类UGC属于整个UGC内容的一部分,用户年龄群体不限、生成内容范围不限、传播环境和途径不限,教师和学生面对大量的资源,无法高效地获取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内容,还会出现信息茧房的情况。

教育类UGC与中小学教育共生的优化路径

1.聚焦共生单元特点,针对性地解决困境问题

(1)优化教育UGC资源,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在当前的一线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是教育实践的要求。调查显示,相比传统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更愿意用作品的形式提交作业。教育类UGC的灵活性符合学生综合性的培养要求。

优化教育类UGC资源配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通过限制教育类UGC创作者的身份、年龄、资历等条件,提高其创作水平;设置专门的教育类UGC资源库,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资源的选取和运用都更加便捷高效;在课堂教学环节合理使用教育类UGC资源,对于要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项目可以以UGC形式展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2)提升教育类UGC资源质量,优化育人环境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单元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3],共生单元之一的中小学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教育类UGC的特点是内容和形式的种类更丰富、灵活性更强,但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差。所以,为了防止青少年在面对没有管理和整合过的教育类UGC资源时被劣质信息误导,需要通过优化教育类UGC资源质量,共同构建良好的中小学教育环境。

2.构建专门的中小学教育类UGC平台,保障共生模式的互惠程度

(1)设置专门应用于中小学教育的UGC模块

设置专门的供中小学教育使用的教育类UGC模块,可以让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利用UGC进行学习,增强二者的共生内在动力,使教育类UGC和中小学教育的共生组织方式转变为连续共生,促进其向互惠共生模式发展。

在这个功能平台上,其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都可以根据中小学的特点有所聚焦,如专门应用于中小学教育的UGC资源会更加贴合课本教材,实现对于课本知识的二次讲解或课外知识的补充;可以优化一些教学环境,如屏蔽广告、垃圾信息、过度娱乐化的资源等;专门的模块也使资源获取、平台交流、作业提交、教学辅助等需求都能够得以实现;还可以建立学生档案,实现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定制,充分发挥对促进教育公平、流动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2)健全教育类UGC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相应的教育类UGC管理和反馈机制,加强中小学教育对教育类UGC的能量输出,弥补共生能量单向传输的现实困境。通过中小学教育类UGC的实践应用反馈,指出一线教学中的真正需求和当前UGC可优化的地方,同时通过管理淘汰一些过时的、有错误的内容,进而推进高质量的教育类UGC资源发展。

(3)教师参与教育类UGC的开发

教师不仅是教育类UGC的使用者,更应该成为其创作者,这样的教育类UGC专业性具有一定的保障。教育类UGC具有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教师作为创作者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借助UGC高速传播、方便实用的特点,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区域内推广开来,促进区域协同性发展。

3.加强微观共生环境的建设

共生环境为共生单元的共生和发展提供保障。在宏观层面上,我国目前大量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青少年的教育环境。

在微观层面上,中小学教育和教育类UGC的共生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育类UGC开发创作要以中小学为基础,资源内容辅助中小学教学内容,资源形式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确保教育类UGC为中小学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形成固定的教育类UGC教学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网络环境的干扰作用;扩大教育类UGC群体,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其创作中去,扩大用户中教师和学生的占比,让教育类UGC真正服务教育,如互动视频教学解答课后习题,学生以作品的形式在平台提交作业等。

结 语

中小学教育中教育类UGC的资源内容和使用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线教学,对于二者共生关系的认识亟待加深。由于网络环境和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共生状态,未来需要借助理论支持,在实践应用中加以改进,以促进二者的共生发展。

注:本文系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智慧教室环境下中学生协作学习投入的多模态分析与可视化表征研究”(立项编号:20230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万力勇,杜静,等. 教育类UGC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扩展的ACSI模型[J]. 中国电化教育,2019(3): 72-80.

张立国,梁凯华,等. 共生视角下的“名师课堂”:本质、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23,44(5): 44-50+59.

樊小杰. 共生理论视角下导学共同体的价值意蕴、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J]. 江苏高教,2022(11):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