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幼儿园并非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自然过渡。如何科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幼小“双向衔接”。
然而多年来,幼小过渡期已悄然成为教育“内卷”的起点。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小学存在“拔苗式”超前教育倾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幼儿园入学准备过度、小学入学适应过短,幼儿在“幼小衔接”中感到“断崖式”落差。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教育任务、内容有着巨大差异,两阶段教师都应严格遵循学段教学大纲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超纲、不越线。但遗憾的是,部分幼儿园游戏活动被知识学习替代,消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入学心理准备。小学没有实现“零起点”,部分小学变相进行入学测试,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作为入学评价标准。
第二,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未考虑幼儿的兴趣需求。部分家长面临幼小衔接问题时常常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家长需求轻儿童内需的表现,更看重孩子知识量的储备,忽略习惯、兴趣的培养,这无异于揠苗助长。我们应常发问:是家长认为应该学,还是幼儿感兴趣想学?每个人都有智能体系,比如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智能,有着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和年龄关键期,如让幼儿被动接受知识技能,则会压抑孩子朝前发展的时间精力和兴趣点。建议抓住“家长教育行为转换、政府参与督导、幼小教育协同”三要素,合力实现儿童幼小科学平稳过渡。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家长观念,做到衔接有度。家长需要调整心态,驱动孩子学习内因,即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给予顺应天性、顺应兴趣的成长机会,帮助孩子从容迈入人生下一阶段。政府和社会应多方发力多点宣传,幼儿园有责任进行专业宣教,帮助家长建立科学“幼小衔接”观。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定期督导,做到衔接有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同时,要统筹做好面向3~6岁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呼吁政府部门定期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及幼儿园、小学的督查力度,对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的培训活动严肃查处。
三是加快科学配合,幼小双向奔赴,做到衔接有序。幼小配合协作才是有效衔接的重要方法。建议幼儿园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方面关键素质,采取“三年一贯式”帮助幼儿做好各方面准备,实现平稳过渡。如省三幼巧用创新打造的“新希望成长册”,独家记录从孩子入园第一天到毕业三年的关键成长点,呈现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发展情况,让孩子将这份专属记录册带入小学,帮助小学教师全面了解新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优势,更好适应小学生活。而小学围绕《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在环境适应上倡导在低年级创设与幼儿园相近环境;在心理适应上教师适当延续幼儿园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缓解儿童陌生感;在时间适应上一年级可适当减少单学科教学课时量,指导儿童开展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逐步适应小学学习要求。实现幼儿园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小学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让幼小顺利衔接。
责任编辑/周小益
袁芒
中共党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连续两届湖北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深耕幼教三十余年,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新时代大先生”、全国“榜样园长”创新奖、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16个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