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沙漠 拥抱自然

2024-09-13 00:00:00李芳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8期
关键词:荒漠化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关键词】荒漠化;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2-0075-03

【作者简介】李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银川,750021)教师,一级教师,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一、教育背景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全国荒漠化程度最严重、荒漠化类型最多和分布最广、荒漠化防治屏障作用最重要、荒漠化治理成效最为突出的省区之一。近年来,宁夏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问题尚未根治。高中生具备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视野较为广阔,思维活跃,创新性强,具备一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我在高一年级组织并召开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旨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沙漠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荒漠化对人类的危害,更要引导他们思考沙漠对人类的积极影响。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沙漠的利用价值,合理开发沙漠,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宁夏的荒漠化问题所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与利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情感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民楷模”王有德等治沙榜样的艰辛付出,引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行为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荒漠化的存在,能够因地制宜地为荒漠化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建言献策,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沙箱、秸秆、铁铲、手套、风扇等材料;搜集视频;制作PPT。

学生方面: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四、实施过程

(一)今昔对比,塞上湖城美景丰

教师播放视频《外地人眼中的宁夏》,对比外地人来宁夏前后的感知变化以及近年来宁夏生态环境的改变。

教师:同学们,外地人眼中的宁夏是什么样的?

预设:气温适宜、气候好、绿化好……

教师:我上大学的时候,常有同学问我宁夏人是不是骑骆驼上学。为什么宁夏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宁夏地处我国西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等自然因素,加上过度放牧、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了荒漠化的产生。过去,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使宁夏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但是,近年来随着环境治理的力度逐渐增大,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宁夏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教师出示宁夏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图。

教师:为什么宁夏发生了这么大变化?近些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宁夏近些年自然环境的转变,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好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改善惠及每一个人,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二)防沙之害,草方格沙障显功劳

播放视频《“人民楷模”王有德》。

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给王有德颁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为什么王有德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学生回答。

教师:视频中提到的草方格沙障能够防风固沙,还能增加土壤水分和肥力,提高植物成活率。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做一下。

学生8人为一组,制作草方格沙障,探究草方格沙障的作用。

教师:通过刚刚的尝试,大家觉得制作草方格沙障容易吗?在黄沙漫天、风吹日晒的荒漠中,治沙人们的工作难度有多大就可想而实知了。正是有了王有德,以及很多像王有德一样坚守在治沙一线的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荒漠地区才能从当初的“沙进人退”转变为如今的“绿进沙退”。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视频《“人民楷模”王有德》与现场制作草方格,了解草方格沙障的制作过程与作用,感受“治沙人”的艰辛与坚守,让学生真正体会防沙治沙不是种一棵树那么简单,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激发学生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三)用沙之利,多种经营来助力

教师展示我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分布图和目前我国荒漠化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教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将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为什么?

学生分组辩论。

教师:除了积极防治荒漠化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能够让沙漠为我们所用?

预设:培育沙漠种植产业链,发展硒砂瓜、葡萄种植,加大培育中药材、沙柳、沙地薰衣草、沙地特色养殖;可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建设军事实验基地、卫星发射基地等。

学生:开发沙漠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推进云数据中心建设,建设西部数谷;发展沙漠生态旅游,充分整合沙漠、黄河、高山等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等。

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荒漠,同样能让荒漠之花盛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积极应对挑战,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之路。

(四)久久为功,共建绿色家园

教师:我们现在和未来能为荒漠化的治理和利用方面做些什么?

学生1: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向身边的亲友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监督身边人不乱扔垃圾、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等。将来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荒漠化治理的知识,教育和引导更多学生投入荒漠化的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来。

学生2:可以通过制作手抄报、展板等方式宣传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荒漠化对我们的影响,积极配合国家环保政策。

学生3:将来我想成为一名律师,通过法律的手段约束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从而保护自然环境。

学生4:我想要成为记者,以媒体为载体,报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也展示环境治理的成果,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我能做些什么”,让学生意识到可以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环保的理念,重在践行,不忘初心。

五、活动延伸

全班分为6组,每组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并就此策划一次班级环境主题展览。

六、活动反思

本节班会以宁夏最典型的荒漠化问题为载体,通过与乡土地理的结合,实现了一次学科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较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喜欢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通过对比“外地人眼中的宁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通过播放视频《“人民楷模”王有德》,让学生了解治沙人们在条件恶劣的荒漠之中所遭遇的困难,理解治沙人们的坚守与“誓把沙漠变绿洲”的信念。

学生喜欢真实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带领学生一同制作草方格沙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体验防沙治沙的艰辛,为后面“不能将所有荒漠变为绿洲”作铺垫;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探究“荒漠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除积极防治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够让荒漠为我们所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荒漠化的治理与开发提供新的可能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绝对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

本节班会也有一些不足:实验制作草方格沙障既是本节课的亮点,又是难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操作方法进行引导,否则容易出现失误,导致实验失败。另外,我国目前荒漠化的治理成效显著,利用方式多样,本节班会因地制宜,对于应对宁夏的环境问题颇有借鉴意义,但全球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且分布范围较广,对于其他环境问题的治理不具有典型性,适用范围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荒漠化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2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4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2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29:28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