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算管理是财政资金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预算管理作为财政资金管理的第一步,可以从经济源头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预算管理不到位,会出现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风险。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实际工作深入研究了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推动预算管理规范化,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资源配置
预算管理是财政资金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预算管理不到位,会出现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风险,只有重视预算管理,才能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财政资金管理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保障急需用钱的项目,去掉不合理的项目支出,“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使支出更加合理化,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促使财政支出透明化
预算公开让老百姓了解政府支出的去向,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有利于提高领导决策水平
预算管理要对全年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的核算,对下一年度的资金使用做出合理的计划,有利于领导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
(四)有利于防范贪污腐败行为
预算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做出合理规划,什么钱用于什么项目,都做了限制,防止项目超支,可有效防治贪污腐败行为的出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1.领导对预算不够重视
领导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参与度不够;机构设置简单,有的单位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有的单位即使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也是形同虚设,基本由财务人员编制预算;人员配备不足,将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财务人员配备较少,其中编制预算人员更是不足。
2.编制预算人员不够重视、专业水平不高
认为预算只是简单的数据填写、上报工作,按照上年的数据按比例增加或者减少,不需要根据下一年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数据测算;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是预算编制质量的保障,部分单位预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导致预算编制质量较低,不能真实反映下一年度真实的收支情况。
3.单位缺乏预算编制的整体观念
部分单位认为预算编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财务人员对单位具体业务情况不是很清楚,业务科室又缺乏配合和有效沟通,导致预算数据不准确、不科学。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1.预算监督制度不完善
预算监督是预算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预算监督,那么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就容易出现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单位的监督仅仅对财务的凭证、账簿、支出是否违规等进行监督,并未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进行监督,缺乏有效而严格的监督制度,也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监督管理部门。
2.预算考核体系不完善
将预算纳入年底绩效考核,可以调动预算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但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少预算考核体系,并未将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全程纳入考核,有些单位虽然有考核体系但是执行力度不足,所以导致预算考核虚于表面,预算参与人员觉得做的好与差都一样,无法做到责任到人,员工积极性差,预算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三)预算编制不规范
1.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每年预算开始时间为9月份,“一上”时间为10月份,由于“一上”预算编制时间较短,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论证分析,部分预算编制人员为减少编制工作量、避免复杂的数据核算,往往以上年数据为参考,在上年预算数据基础上按相应比例增加金额,实行“增量预算”,没有按财政要求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2.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划分不清
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办公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培训费、差旅费、邮电费等满足日常机构运转的经费;项目支出则是为完成特定目标所发生的支出,包含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卫生健康补助项目、大型设备购置项目、基建项目等支出。在编制预算时,部分单位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混淆,在项目支出中填报办公费、培训费等,而将设备购置纳入基本支出填报,导致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区分不严格。
3.预算编制金额不准确
在金额测算过程中,由于预算编制人员对单位整体发展方向、人员进出基本情况和单位发展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业务科室又无法提供单位发展项目的准确数据,导致测算数据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容易出现资金的不足或者资金结余。
(四)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1.预算执行不严格且执行率低
预算执行过程中审核不严,存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混支、各个项目之间混支现象。有的单位执行预算项目不积极,将预算项目拖延到年底执行,未按照预算严格执行项目进度。导致上半年度的执行率过低,尤其中央、省市经费,存在不检查执行率就低的现象。
2.年中预算调整随意性过大
在编制预算时,未将下一年度所有需要使用的经费纳入预算,比如以前年度按合同规定需要在本年度支出的合同价款、应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没有纳入,在真正要付款的时候才想起来没有编预算,与财政做预算调整,导致年终决算数据与预算数据对不上,决算质量不高。
(五)预算项目绩效不完善
1.绩效目标设定不够细化
绩效目标的设置是绩效考核的第一步,为绩效考核提供标准和依据,然而在预算实际编制过程中,为了完成任务,整体绩效指标和项目绩效指标大多为定性指标,表述较为含糊,该量化为定量指标的并没有进行量化。
2.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
并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未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在预算系统中填写事前、事中、事后绩效。预算编制之前并未真正调研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预算执行中也只仅仅按照项目金额的执行百分比来进行事中评价。年终绩效评价也仅为填写绩效自评表,相关业务部门并未就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充分的考核、评价。无法通过绩效评价确定效益高或者效益低的项目,无法为下一年预算项目是否保留提供依据。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1.领导层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领导层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是预算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学习有关预算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作为预算的总负责人要全程参与预算的编制、审核与监督工作,才能有效提高预算的质量。
2.提高预算编制认识,加强业务学习
在招聘预算人员时,要提高招聘标准,以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行考核,从源头上提高预算编制能力。盘活单位中已有的预算人员,要求预算人员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知识,把握政策要点、编报要求,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落实。预算人员要积极参加财政部门及单位组织的预算培训,更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提升预算编制水平,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预算管理的认识。
3.提升预算编制整体观念
单位要组织预算培训,要求全部人员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中,提高大家预算编制全局意识。预算编制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情,上到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下到各科室负责人、各岗位工作人员,都应参与预算工作,各方要加强沟通,提高预算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
(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1.完善预算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专门的预算监督管理部门,由预算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监督制度并严格执行,将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全方位纳入监督范围。预算由财政部门批复后,不能随意更改,执行过程中严格比对预算目标和预算数执行,没有预算的不予支出。落实预算监督管理责任,通过责任分工,让各科室负责人对部门预算管理负责,从而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2.完善预算考核体系
首先,在完善预算体系过程中要将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纳入预算考核,并且将预算考核结果纳入到个人考核中,让所有职工都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其次,加大预算考核执行力度。在完善预算考核体系之后,制定月度、季度、年度考核计划,设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实际推进情况、资金执行情况等考核指标,定期对各科室的项目进行考核,防范各类风险,将预算考核落到实处。
(三)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1.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为了保障预算编制质量,应该将预算编制时间适当提前。每年的6月份便可以着手收集预算项目相关资料,聘请专业团队对重大项目进行事前评估,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8月份可以在预算一体化系统中进行人员、项目等基础信息的录入61081ba3062a084312cbe9f3a25264c8、审核,10月份进行预算“一上”。拉长时间线,预算编制人员能够有时间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学习、改革、创新,尽可能采用“零基预算法”,避免“增量预算法”,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
2.严格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预算编制之前认真研究相关文件,分清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概念,在编制预算时严格区分。基本支出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是单位日常运转发生的支出。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津补贴及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住房补贴等;日常公用经费包括办公费、差旅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福利费等。除基本支出外,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称为项目支出。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专项业务费、基本民生保障费、大型设备购置等。应该精细化编制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确保项目之间不存在交叉挤占的现象。
(四)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1.严格执行预算,提高执行率
首先,要健全财务报销流程和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对支出严格把关。在支出时严格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属于基本支出的在基本支出经费中列支,属于项目支出的在各个项目经费中列支。其次,在财政预算批复下达后,单位要制定资金分配方案和月度使用计划,统筹各个业务科室,合理安排年度支出。
2.提高预算执行约束力
行政事业单位要科学、准确、全面的编制预算,确保所有需要支出的都编入年度预算中,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使预算尽可能与决算数据相符,提高决算质量。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是必需的项目,不允许追加或调整;的确需要追加或调整的项目,应由预算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并上报至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批复后方可追加或调整,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
(五)完善预算项目绩效
1.细化绩效目标
首先,在设定项目的绩效目标时,要明确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选择最优的、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绩效目标。其次,在设定项目绩效目标过程中,尽量选择定量的指标,无法定量的采用定性指标,避免指标含糊不清。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进行逐级细化,规范填写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按照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细化数量、质量、时效、经济效益、可持续性影响等指标,并明确指标值,以便后续绩效考核。
2.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单位应不断完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通过部门互评和复评的方式对预算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价进行监督考核,及时发现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落实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及时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单位项目政策完善、管理改进和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保留绩效评价好的项目,取消绩效评价差的项目,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应从预算管理这个源头抓起,全面盘活财政资源,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深入分析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燕.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商讯,2021(33):164-166.
[2]张冠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问题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