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
人体有超过600块肌肉,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肌肉一般占人的体重的35%—45%。
肌肉是力量之源,肌肉连接骨骼和关节,形成缓冲,减少关节磨损和损耗,保护各关节的健康。腿部肌肉占人体肌肉的70%以上,而且腿部有着维持人体站立、行走、跑步的功能。
除此之外,人在运动时肌肉会收缩,可以分泌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因子,帮助调节血脂、血糖,改善大脑、肝脏、胰腺等器官功能,还能降低认知障碍、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因此,肌肉是人体的“奢侈品”,是“第二心脏”,是骨骼的“保护者”,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也是“长寿肉”。
何谓肌少症
肌少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以骨骼肌纤维体积和数量减少,肌力下降,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等为特征的综合性退行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少肌症。据统计,中国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肌少症患者。在60—70岁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的发病率为5%—13%,80岁以上的发病率则高达11%—50%。
肌少症显著提升了老年人跌倒和发生骨折的风险,这不仅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延长了他们的住院时长并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可能对他们的预期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肌少症可谓是悄然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肌少症的症状
(1)体重减轻:在非刻意减重等情况下,人的体重下降超过5%,可能提示肌少症的发生。
(2)行走速度变慢:如果步行速度低于每秒1米,那么可能存在肌少症。
(3)行动不便:起身、翻身困难,行走需支撑,上下楼梯困难。
(4)手部握力下降:提重物困难,甚至无法拧干毛巾。
然而,肌少症的症状在中年及老年早期往往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特征性症状才可能逐渐显现。
肌少症的自测
如果存在乏力、体重下降、行动缓慢、握力下降、躯体功能下降等情况,大家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自我筛查。
(1)是否发现站起、坐下变得比之前费力,用时更长?
(2)是否发现近期的行走速度较之前明显变慢,而且容易疲劳?
(3)是否发现从地上搬起箱子或提起5千克左右的物品比较费力?
(4)进行指环试验,将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为一个环,将这个环环绕小腿最粗处。如果小腿最粗处比指环细,就说明小腿围偏低,可能是肌少症。
(5)进行握力测试,即用最大力气握2次,取其最大值。如果男性小于26千克,女性小于18千克,可能是肌少症。
如果存在以上情况,就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请专科医师做出诊断。
不错失良“肌”
面对肌少症的威胁,老年人如何做到“未病先防”,不错失良“肌”呢?避免久坐、适量运动、科学晒太阳、合理补充营养等都是大家需要做的功课。
(1)避免久坐:一般认为,每天保持坐姿的时间超过3—5小时即为久坐。建议老年人每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可以散步、拉伸等,设定闹钟是提醒自己不要久坐的好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老年人就会养成主动起身活动的习惯。
(2)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干预肌少症的关键。老年人每周可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推荐的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及平衡性训练。老年人在运动时一定要保证安全,防止跌倒。
(3)科学晒太阳:老年人多到户外晒太阳,不仅能够补充维生素D,而且对肌少症的预防也有好处,可谓一举两得。然而,晒太阳过多,会增加皮肤衰老和患皮肤癌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应做到科学晒太阳,建议每日晒15—20分钟。
(4)合理补充营养: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同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以及其他必要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素,以支持肌肉健康。
总而言之,老年人千万不要受“千金难买老来瘦”理念的诱导,而错失良“肌”,一定要做到“未病先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贮备肌肉”的重要性,把握“肌”会,远离肌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