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绝句的意脉结构类型
唐人五、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有着非凡的艺术价值,是中国诗歌的瑰宝。就绝句这一诗体的章法结构而言,唐人已将其中蕴含的各种可能发挥到了极致,其审美创造力之强令人赞叹。
如从句意之间相互联系的意脉维度来看唐人绝句的章法结构,大多两句一组,分为两个层次,四句之间意脉连贯的方法可归结为起承转合的模式。但这一模式反例甚夥,不足以概括全体。如作细分的话,唐人绝句实际上包括六种意脉结构模式:
其一,开合式。即前两句分列或并列,各自表达一种意义(开),后两句则紧密结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合)。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分别描述了两种相关景色,属于开;后两句则共同表达了一个叙事性的议论,属于合。再如李白的《闻昌龄左迁龙标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属于开;第三句和第四句则共同表达了一个叙事性的心意,属于合。
其二,分合式。即前两句分别描述两个事物,后两句将这两个事物综合起来描述。例如王勃的《临江二首》其一:“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前两句写景,分写水路之水与陆路之尘;后两句叙事,合写奔波在水路与陆路之上的倦游客子。再如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前两句分写酒与人,后两句将酒与人综合起来构成一个系马聚饮的情节,类似于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了。还有一种颠倒的分合式,即前两句综述两物,后两句分述两物,类似于总分式复句结构。例如孟郊的《乐府三首》其二:“绿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绿萍西复东。”前两句总说绿萍与荷叶同在一池,后两句分述两者的不同表现,暗喻了两种性格或命运。再如白居易的《寄陆补阙》:“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 前两句总说鸡鹤同群,后两句分述鸡鹤分离,它们的不同处所暗喻了庸俗者与高洁者的不同人生境遇。
其三,两合式。即前两句与后两句各自紧密结合,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然后两者再构成一个意义整体。例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前两句叙事,构成一个完整意义;后两句也是叙事,又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两者之间又构成一个因果关系的叙事整体。再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叙事共同表达了诗中少妇的一种快乐心情,后两句叙事则共同表达了她因赏景思人而变化了的另一种悔恨心情,两者之间又构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叙事整体。再如张旭的《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前两句构成一个理由(写景)加观点(叙事)的论证,后两句又补充了一个理由(写景)以佐证前面的观点。
其四,分承式。即前两句两种意义分列或并列,后两句两种意义仍然分列或并列,但分别承接呼应前面两句的意义。其中包括一三、二四交叉分承,和一四、二三散聚分承两种结构。
1. 交叉分承
例如杜荀鹤的《感寓》:“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必不知心。”其中一、二句分写大海、人心,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两相对比,以大海之浅衬托人心之深。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中一、二句分写山花、江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以花易衰败喻情郎变心;第四句承接第二句,以水流不尽喻女子愁绪。这两例皆为交叉分承式结构。
2. 聚散分承
例如杜甫的《绝句六首》其三:“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其中一、四两句相应,描写水景,二、三两句相应,描写树景。再如沈佺期的《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其中一、四句相应,描写北邙山上的景物,二、三句相应,描写洛阳城中的景象。这两例皆为聚散分承式结构。
其五,分立式,也可称为独立式。即诗中四句在语言形式上可能有紧密的联系,但在内容意义上相对独立,一一并列,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例如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四句诗虽然两两对偶,但一句一意,分别借助叶、花、浪、竹四个物象描述了风力的四个作用。再如王维的《戏题辋川别业》:“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梢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也是一句一景,各自独立,分写柳、松、藤、柏四种物象。这种每句意义相对独立的绝句,其意脉连贯体现在每句之间所隐含的逻辑统一性上,有时需要深入辨析才能发现。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一句一景,如同四幅相对独立的风景画。但每一句所描述的不同景色都内在地统一于诗人所建构的一个宇宙和人世间的理想秩序。
其六,折腰式。即三句并列,共同表达一种相近的意义,而另一句则独立表达不同的或相对立的意义,形成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 三一结构
即前三句意义并列,最后一句意义相对独立,构成前三后一的结构。例如祖咏的《终南山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虽皆为写景,但前三句连续描写视觉中的终南山雪景,最后一句转写长安城内的寒冷触觉,构成了三一式章法结构。再如崔橹的《华清宫四首》其三:“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前三句连续描写华清宫中的各种景物,最后一句转写已不在人世之人,也构成三一式章法结构。
2. 一三结构
即第一句意义相对独立,后三句意义并列,构成前一后三的结构。例如杜甫的《绝句三首》其三:“漫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第一句提出一个反驳性的论点,后三句提供了三个论据,构成一三式章法结构。再如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第一句叙事,陈述心中所思;后三句以连续写景相承,描写眼前所见,也构成了一三式章法结构。
唐人绝句的折腰式跟上述分承式、分立式的章法结构,都突破了起承转合的常见模式。
李白的折腰体绝句
在唐人绝句中,运用这种折腰式章法结构的绝句最为独特、罕见,不妨称之为折腰体。诗仙李白有三首这样的名作,以下分别介绍。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 忆东山二首》其一)
这首五言绝句第一句独立叙事,陈述了诗人很久没有再到东山(谢安故居)的情节,后三句并列连续写景,一句一景,分别描述了想念中的三种景象,构成了一三式章法结构,长久的分离与殷切的发问都真切而自然地表达了希望功成身退的夙愿。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这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别人之问,后三句写自己口中不答但心里有答,也构成了一三式章法结构。其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暗用典故,将躲避乱世、安居乐业的桃花源转化为了非人间仙境的心中答案,很能体现李白自尊、自信、自由的鲜明个性。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这首七言绝句前三句并列,连续叙述繁华往事,最后一句忽然转写荒凉今景。构成三一式章法结构。其中古今、盛衰的强烈对照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将诗人的深沉感慨充分表达了出来,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胡小石先生曾说,李白是唐代诗人复古的健将,杜甫是革命的先锋。
美国学者宇文所安则认为,唐诗是通过返回传统、运用和改造传统而创造出来的,可谓是对唐人复古的一个简明扼要的解释。如用唐人的话来说,叫作稽古为新,如用后人的话来说,就叫作以复古为革新。李白的这三首折腰体绝句即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南朝梁代陶弘景《答诏问》诗云: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的这首问答式五言绝句脍炙人口,这一典故以及其中的“白云”一词常被唐代诗人引用,李白即是如此。其《忆东山二首》其一和《山中问答》则借用了陶诗的问答构思模式及其一三式折腰结构,同时又做了巧妙的变化。陶诗是以一问引出三答,而《忆东山二首》其一是以一叙引出三问;同时结构上和句式上的一与多对比也比陶诗更为严整、鲜明了。《山中问答》则是一问引出口不答而心答,也非常自然而巧妙。
李白对陶渊明非常熟悉也很敬佩,并很注重借鉴陶渊明的诗文创作,有时甚至直接借用陶渊明之语,例如:“空负头上巾”(《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我醉欲眠卿且去”(《山中与幽人对酌》),等等。《越中览古》的三一式折腰结构也是对陶渊明诗文的借鉴之作。
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这四句话在文章中构成一个意义单元,其前三句并列写景,分别描述云、鸟、日光的状态,最后一句转为叙事,描述诗人自己的行为。正是三一式折腰体的章法结构。同时,在句法上,陶文前三句并列写景,用的都是主谓句,构成排比;最后一句叙事,用的是动宾句又内含主谓结构,意脉与语脉相对应统一。李白《越中览古》的四句句法同样如此,也是前三句都用主谓句构成排比,最后一句转为动宾结构,宾语里又包含主谓结构。两者的章法结构与句法如此一致,显非偶然巧合。由此可见,李白借鉴陶文,并大胆地跨越文体,把这种折腰结构用于绝句诗中了。此外,李白的《口号(留别金陵诸公)》:“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前两句对偶,分写离别场景的美食、美酒,后两句合写别离之情如江水长流不断,属于开合式结构,不是三一式折腰体。但其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写情,也有前三后一之分;同时,李诗前三句写景皆用主谓结构,最后一句写情则用动宾结构,也似脱胎于陶文。
折腰体属于绝句章法结构类型中的变格,意脉上只有起、转(承),却仍要表达完整的意义,要写好难度很大,所以很罕见。不过在李白之后,也有优秀的诗人继而效仿。
就一三式折腰体绝句而言,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一句写问,后三句共同写答,构成一与多的对应关系,同于陶弘景《答诏问》的一问三答,与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山中问答》这两首绝句的章法结构也是一致的,只是模仿陶诗问答构思的痕迹稍重。
就三一式折腰体绝句而言,莫砺锋先生曾撰文介绍,明人敖英已指出李白《越中览古》的章法结构对韩愈、元稹的影响。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云:“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其中前三句并列,连续描写美丽宜人的春天景色,最后一句以前三句为据,转而提出对方为什么不肯同游的质疑。元稹《刘阮妻二首》其二诗云:“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其中前三句并列,连续描写仙女仙境之美好,最后一句转写怀念人间之惆怅。韩愈、元稹的这两首绝句都是三一式折腰结构,以落句转合,跟李白的《越中览古》一致。莫砺锋先生进而指出:宋代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五:“司马丞相昔登庸,诏用元老超群公。杨绾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前三句并列,连续描述司马光东山再起重用旧党的喜庆气氛,最后一句忽然转写后来新党卷土重来,司马光墓碑被毁坏的凄凉景象。也是昔盛与今衰构成强烈的对比,在章法结构上与李白的《越中览古》也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可见,李白的独立不屈的人格让人敬爱,李白的清新俊逸的诗风让人赞誉。同时,李白的“飘然思不群”的天才诗艺也是渊源有自,可以为后人所传承的,因为其中蕴含着以复古为革新的普遍规律。
后记:拙文所论李白的折腰体绝句对周勋初先生的《诗仙李白之谜》《李白评传》多有参照,在读书和任教期间也多蒙教诲。周勋初先生于2024 年3 月11 日逝世,谨以此文表示悼念之情。
2024 年3 月修订于南大和园
1 清代黄生等学者对唐人绝句章法结构有集成性的研究成果,本文所述有所借鉴。
2 请参拙文:《寓于风景的世界秩序》,《杜甫研究学刊》2016 年第4 期。
3 请参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
4 请参《李杜诗之比较》,载《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5 请参莫砺锋:《七言绝句应在第几句转折——读李白〈越中览古〉》,《古典文学知识》2021 年第1 期。
作 者: 周欣展,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写作学、中国诗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名作欣赏202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