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先生学术简谱

2024-09-12 00:00黄敦兵潘德荣赖贤宗
名作欣赏 2024年9期

编者按语

先生1935 年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阳新县龙港镇。祖炳南公,鼓励父惕轩公精读古书并治旧学。惕轩公对灾民有救济爱护之心,以杜甫和范仲淹为生活写照,有《灾黎赋》盛传一时,曾在南京文官考试中获第一名,后来从政与教书,均怜才爱才。先生自有记忆,常见父亲把卷读书,朗朗有声,心中不禁油然而生敬书、乐书、爱书的情感。

先生随家辗转各地,由南京而重庆而台湾。1955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考入台大哲学研究所不久,继又负笈游美,1959 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 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终成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先生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创始人及荣誉顾问、英文《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创办人及总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创建者及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担任诸多世界名校客座教授与讲席教授。

先生以为,哲学的生命正如春蚕的成长,要一眠再眠、一脱再脱,有条不紊地吐丝成茧,孕育新生命,方才成熟。哲学不仅是“自我实现之学”,它还包含了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生命,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来实现“人类文化慧命”。先生说:“哲学既成了我的宗教、我的科学,但也成了我包含科学与宗教的生命网络。我了解的哲学因之有机缘性,也有普遍性;哲学对我是感,以及感所引起之知与志,是要把这两者再导向一个感悟的统一思考活动。因此,哲学成为我生命的展开,也足以影响了我的生命(人生);哲学既成为我超越世界与历史的无形之翅,也成为我陷入世界与历史的有形之梏(成为职业的哲学教授而为哲学奉献);哲学既带来我的限制(相对一个人生现实),也带来我的解脱(相对其他人生现实)。”a先生自言平生“一点也未曾忘怀中国哲学”,并努力为中国哲学“培风”,发掘中国哲学问题。先生的治学观念,是中国传统的形上学与西方逻辑和分析的方法学的整体性追求。

先生积极从事“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工作,力图用西方哲学的近代成果说明“蕴含于中国哲学中的概念丰富性”b,从而重建中国哲学,并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大舞台的前沿。先生学博论精,在易经哲学、儒家哲学、比较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与知识论等领域都有创识,著作等身,近年尤以《成中英文集》(十卷本,2017)、《中国古典政治哲学发微》(2021)等为著。

本学术简谱计岁法,采用通行计岁法,并改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千古文事,兹实草草,但初心可鉴也。限于时间与学力,纪事多有遗漏,断语时有不当,万望海涵,敬祈指正。

1935 年,出生

11 月8 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先生诞生于南京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为他起名“中英”,寓盼其成为中国英华之意。

1938 年,3 岁

抗日战争起,举家经湖北老家迁到重庆,居住在长江北岸洪家榜。同小伙伴在田间捉蝌蚪,还吞食了两三只。对于大自然中强烈的生命气息与多彩多姿的变化的体验,为先生之后喜欢刨根问底、深爱怀特海和柏格森哲学种下了根。

1939 年,4 岁

从小体弱,母亲徐文淑在家里教写中文。后来能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并能够连跳几级,最大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教导。

1940 年,5 岁

入重庆东郊岐山庙小学,小学设在废弃寺院,途经田埂与坟冢。后又转入蔡家场小学。先生记得在树林里碰到飘浮的燐火,在田坎上碰到飞跃的赤链蛇。

1943 年,8 岁

搬进重庆市里,住李子坝,进李子坝国民小学三年级就读。

1944 年,9 岁

全家迁到重庆郊外三江村,学校常因日军轰炸而辍课躲警。喜欢听邻居长辈讲故事,看了《封神榜》《西游记》等,养成喜欢文学、追寻真实的习惯。父亲常说,中国人一定要学会用中国文字表达意思,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文章好坏的道理也都一样。

1945 年,10 岁

日本投降,重庆欢庆。父亲先回南京。

1946 年,11 岁

8 月,同母亲、弟、妹回到南京,写下了旅行途中的印象和感受,名《还都记》,发表于南京《中央日报》的《儿童周刊》。

当时小学尚未毕业,很快考取了当时在南京的中国社会教学学院附中,该校随即改名为南京第六中学。

1948 年,13 岁

秋,随家人到浙江金华避难,在金华小住近半年。一位浙江大学的学生做家庭英文老师,用英文本《天方夜谭》做课本。

1949 年,14 岁

春,与家人到广西梧州,进苍梧初中三年级。不到数月,再迁至重庆,考入重庆求精中学。12 月,与父亲自成都新津机场乘飞机到台北。

1950 年,15 岁

考入台北建国中学高中一年级,最热衷天文、物理、西方翻译文学。母亲与弟、妹自大陆来台湾,全家团圆。

1951 年,16 岁

在高二时选入理组,读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张沄《天文学》。写的散文《小石》《红叶》发表在《新生报》副刊,笔名“好山”,取自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写的《电线杆》却遭到退稿。

1952 年,17 岁

以同等学力跳班一年应考c,高分考取台湾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开始系统阅读西方文学名著,而读哈代最多。同时研求数学,并逐渐把数学看作现代知识的一个范型,从大一就走上了哲学思考之路。方东美教授的《哲学概论》课程,从养成整体全面思考习惯及开导生命价值立场两方面对先生进行了哲学启蒙,成为先生踏入哲学的门槛。

1953 年,18 岁

大二时,感受到哲学的整合力和渗透力,决心研讨哲学,把哲学当作解决人生和兴趣问题的指南。哲学不仅给先生一个综合,更使先生将文学和史学批评带入美学和形上学。读《老子》“道生之,德畜之”后,先生在日记中一口气写了两万多字的感想。同时,并未放弃文学,文学对先生而言,“不仅是现实或理想的生活、情感的表达,也能成为对人生进入深度理解的资源”d。

1954 年,19 岁

大三时,选修法文课、德文课及英诗课程,喜爱19 世纪英国诗人Wordsworth 与Keats,继续旁听方东美教授和陈康教授所开设的所有哲学课程。大学时代的诤友有刘述先、李银玻、朱诗繁等。

对美学和生命哲学产生兴趣,读了柏拉图、尼采、柏格森的著作,华严宗杜顺的《法界观门》和《易经》。接触了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遂对东西文化形态的比较、评估和认知有了初步体认,还接触到存在主义、逻辑实证论、分析哲学。总体上“关在书本的象牙塔里自作思考”,全部精力贯注在对西方哲学体系的认识上,对当时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传统价值论者,及以殷海光、张佛泉所代表的民主自由的现代知识论者这两种思潮,既不了解,也未接近。把济慈的《希腊古瓮颂》(Ode to theGrecian Urn)翻译成押韵的中文新诗,发表在他和一位马姓作家同学创办的《青年写作》杂志上。

1955 年,20 岁

从台大毕业,获得外国语言和文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论Aeschylus 的悲剧思想》。

1956 年,21 岁

服预备军官役。破例以外系毕业生身份报考哲学系,与刘述先、傅伟勋同时考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方东美教授。以柏拉图哲学作为考入台大哲学研究所的主修科目,对柏拉图中后期对话中的辩证思想方法和本体认知方法,有深刻体会。

12 月,读研未满一学期,获得了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的奖学金。

1957 年,22 岁

年初,怀抱“充实根植在心中的哲学生命”的目标,前往美国西雅图攻读硕士学位。先读一学期英国文学,再转入哲学系修习硕士课程。共四学期,每学期四门课,课程以现代逻辑、科学哲学、分析哲学和知识论为主。每科都得A,Melvin Rader 教授的美学课上的考卷还被评为第一,并在课堂上公开宣读。

1958 年,23 岁

在华盛顿大学哲学系,从Arthur Smullyan、AbrahamMelden 等著名教授那里学习数理符号逻辑、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同时也旁听了《现代数学》的课程。

参加了访问教授Charles Hartshorne 和WalterKaufman 分别指导的《皮尔士与怀特海哲学》以及《尼采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课程,写了有关黑格尔精神内在性、皮尔士与怀特海创造性概念的论文,明确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方向。硕士毕业论文《有关早期摩尔(C. E. Moore)的理论:知觉和认知外物问题》,导师为Arthur Smullyan。

1959 年,24 岁

夏,在华盛顿大学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同时获得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伊利诺大学四校哲学系的全额奖学金,最后选择了哈佛大学,于秋季进入哈佛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60 年,25 岁

选修了著名哲学教授W.V.Quine,Roderick Firth,Donald Williams,Henry Aiken,Israel Scheffler,G.E. L Owen 的关于演绎逻辑、归纳逻辑、语言哲学、认识论、科学哲学、形上学、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休谟、康德、实用主义、实验心理学的课程。也旁听了John Rawls 的《正义论》课程,并成为Aiken 教授美学和实用主义课的课分人(grader)。

1961 年,26 岁

春末,通过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资格测试。夏,在新泽西州Orange 的Monroe 计算机公司做程序设计师的工作。

1962 年,27 岁

在Williams 教授与Quine 教授的指导下准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皮尔士与李维斯的归纳理论》(On Pierce’s and Lewis’s Theories of Induction)。学位教授委员会中另有Firth 和Scheffler 等人。再选修了有关现代数学和数理逻辑的研究生课程,包括世界著名数学家Oscar Zariski 的《交换代数》、Dreben 的《证明理论》和Quine 的《公理理论》。旁听了Paul Tillich 的唯心主义课程、John Wild 的海德格尔哲学和Benjamin I.Schwartz 的中国哲学。确定以哲学为主修课,以数学为副修课。

1963 年,28 岁

5 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皮尔士与李维斯的归纳逻辑》。先生当时的座右铭乃《楚辞》中的四句诗:“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由此对戴震《原善》进行注解,对戴震哲学进行整体诠释,作为“第二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同时完成。

6 月,通过了博士论文口试。9 月,正式以夏威夷大学(Manoa 校区)哲学系助理教授名义开设《当代分析哲学》《中国古典哲学》。

1964 年,29 岁

2 月,正式获得哈佛大学哲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

参加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 Fourth International East-West Philosophers’Conference),邀集大家讨论如何在西方当代学术环境之中,推动中国哲学的研究,促进中国哲学在国际上的研究教学与中西方哲学学者的互动。着手建立海外中国哲学家的通讯网路,并于1965 至1969 年编辑了《中国哲学通讯》(Chinese PhilosophyNewsletter),为1973 年正式创办《中国哲学季刊》奠定了基础。

1965 年,30 岁

在夏威夷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当代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

应位于纽约White Plain 的M.E.Sharpe 出版社的邀请,担任《中国的哲学研究翻译季刊》主编,并出版了第一期。

在芝加哥市中西区举行的美国哲学学会(APA)年会上宣读论文,是首位在APA 发表有关归纳逻辑理论论文的华人哲学家。

主持“国际心身同一论哲学会议”,邀请到Carnap 及Feigel、Smart 等著名哲学家来夏威夷大学与会,发表重要论文。在大会上发表论文《心脑认知同一论》。

1966 年,31 岁

在夏威夷大学Manoa 校区继续讲授《中国哲学》和《当代分析哲学》,设立儒家哲学、宋明理学、禅宗哲学、先秦中国逻辑、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课目与课题。

1967 年,32 岁

“第二博士”论文由东西文化中心出版。在《东方杂志》发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之世界的意义》。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拨款研究中国逻辑。

在夏威夷大学建立中国哲学博士班,同时担任中国哲学、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的硕士与博士导师。

经耶鲁大学著名哲学家John Smith 教授主动推荐,应邀开始在耶鲁大学哲学系担任客座教授,为该系第一个讲授中国哲学的哲学教授。访问了日本的东京大学与京都大学。

1968 年,33 岁

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14 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会上提交了一篇关于归纳哲学的论文。与著名数理逻辑学家Paul Bernays 交谈,Bernays 教授介绍成先生认识了他的学生、在Princeton 大学执教的Carl Hempel 教授。

在耶鲁大学讲课,并组织了一个研讨班,主题是“作为一种当代哲学的儒家学说”。

1969 年,34 岁

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及哲研所所长,任期三年。创办《台大哲学评论》。

第一本著作《皮尔士与李维斯的演绎理论》(英文版)在荷兰Martinus Nijhoff 出版。在《东方杂志》发表《文学语言及哲学语言》。

1970 年,35 岁

与Richard Swain 合著的Logic and Ontology of KungSun-Lung's Chi-Wu-Lun 刊发于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第2 期,并刊载Reflections of Things at Hand。1967年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s Pacific DivisionAnnual Meeting 提交的论文Referential Involvementsof Number Words 发表于Notre Dame Journal of FormalLogic 第4 期上。

1971 年,36 岁

《戴震对善的探讨: 对〈原善〉的研究与翻译》(TaiChen’s Inquiry into Goodness,A Study with a Translationof Yuan Shan)(英文第二版)在檀香山东西文化中心出版社出版。Chinese Philosophy :A Characterization 发表于Inquiry,后收入先生《儒家与新儒家哲学的新向度》(New Dimensions of Confucian and neo-Confucianphilosophy ) 一书(New York,1991)中;中文译稿《中国哲学的特性》收于先生《知识与价值和谐——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中。

在洛杉矶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夏季学院的教授讲习。

1972 年,37 岁

应邀为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哲学系客座哲学教授,讲课一年。

1973 年,38 岁

回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担任终身教授。创办《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英文)哲学杂志,在荷兰Dordrecht 的Reidel 出版公司出版,每年四期,12 月发行了第一期。

参加马萨诸塞州Amherst 学院关于知识论的夏季学院。

1974 年,39 岁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在台北的三民书局出版。

参加斯坦福大学关于科学哲学的夏季学院。

1975 年,40 岁

创办中国哲学会,1977 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美田大学举行第一届中国哲学会议,并据该大学哲学系唐力权教授建议更名为“国际中国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inese Philosophy,ISCP)。

《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在台北的三民书局出版。《身心同一论的哲学面向》(英文版)一书,系选编论文,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在Association for AsianStudies 发表Toward Constructing a Dialectics of Harmonization:on Harmony and Conflict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文译稿名《中国哲学中的和谐化辩证法》。

1976 年,41 岁

秋,参加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语言哲学大会及其专题研讨会,与语言学家Chomsky 等就转型文法理论进行交流。在《东方杂志》发表《论人性哲学与人性体验》。

1977 年,42 岁

通过唐力权教授的安排,在康涅狄格州的Fairfield大学主持了第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

1978 年,43 岁

在夏威夷大学首开关于《易经哲学》的研究讨论课,这也是易经第一次被介绍进美国大学的哲学研究生正式课程中。在《东方杂志》发表《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在《时报杂志》发表《再论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

1979 年,44 岁

夏,在檀香山东西方文化中心(East-West CulturalCenter)应邀从事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

在南卡罗莱纳州Charleston的College of Charleston(查理士学院)主持了第二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

在台北《联合报》的管理论坛上提交创新性论文:《一个新的管理概念:论管理的七个功能》,提出“C 理论与中国管理哲学建构”“科学管理中国化,中国管理科学化”,影响深广。

1980 年,45 岁

参加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汉学大会,提交了一篇关于《论语》和《易经》中的时中哲学的论文。

赴印度Madras 大学开会,并至Kana(菩提达摩出生地)参观,返程中得诗19 首。

1981 年,46 岁

主持了在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 校区举行的第三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在《鹅湖月刊》发表《朱子哲学中的方法、知识和真理观》,在《幼狮学志》发表《易经中的理与情》。

1982 年,47 岁

参加在夏威夷大学举行的国际朱熹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提交了一篇关于朱熹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论文。该会由陈荣捷教授主持。

1983 年,48 岁

主持第十七届世界哲学会议中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发表主题论文《中国哲学之再生与挑战》,主张拓展以前所提出的“和谐辩证法”,倡导“本体诠释学”的统一整合的思考,试图消弭中国与西方哲学之分野。

主持了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的汤一介教授参加。在高雄的中山大学做“中国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发展问题”学术演讲。

主编《现代逻辑学与科学方法论基本术语词典》一书,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1984 年,49 岁

被邀组织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中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在《哲学研究》发表《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在《中国论坛》发表《方法概念与本体诠释学:一个方法论的新建构》,在西方哲学的方法概念的反省中第一次对他的本体诠释学进行理论论述。

1985 年,50 岁

80 年代中,先生自认已经形成完整的本体诠释学体系,更确信结合本体存在论与诠释学是诠释学必然发展的一个方向。

首次回到湖北出席熊十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并在武汉大学讲演;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西比较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两课;还在北京大学由汤一介等教授领导的国际中国文化学院里担任导师,发表系列演讲;与梁漱溟先生同场演讲,后到梁先生家中拜访。

在檀香山创办国际《易经》学会(ISIC),为“国际上第一个跨文化、重哲学的《易经》研究学会”e。在檀香山又创办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CASCP);创办远东高级研究院(FEIAS),后改名为国际东西方大学。在中国台湾创立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文教基金会及研究所,后发展成为国际中国管理研究院。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由台北的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1986 年,51 岁

《知识与价值——对和谐、真理与公正的探究》在台北的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在《代序》中特别提到从“和谐辩证法”进一步发展为“本体诠释学”。在《哲学与文化》发表《中西哲学的会通与中国哲学的展望》,在Chinese Studies 发表《论儒家孝的伦理及其现代化:责任、权利与德行》。

1 月,应邀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了为期两周的哲学讲演,主题是“西方哲学与本体诠释学”。

1987 年,52 岁

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讲授中西比较哲学与诠释哲学一个月,学员由冯契教授选拔,潘德荣等40名来自高校的哲学教师参加讲习班。在中国大陆首先提出蒯因哲学的重要性,并把它放在本体诠释的架构中加以考虑。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主持了第五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暑期,在夏威夷Hilo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提出《易经》是世界哲学的思想模型。

应邀参加在东京的国际基督教大学(ICU)举行的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会议,宣读论文《面向建立一个东西方大学体系——一个泛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计划》,此文后来刊登于1988 年春季的《东西方教育》杂志(第93—98 页)。

12 月,出席了刘大钧组织发起的“首届国际《周易》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认为必须为中国哲学找到一个历史的同时也是哲学的起点,指出“易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它代表了中国哲学、中国思想的一个源头、一个起点”。

1988 年,53 岁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的理性的结合》由台北的三民书局出版。《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由北京的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在《学术月刊》发表《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说与孟子、朱熹思想》。

组织并主持了在檀香山东西方文化中心举行的“东西方民主与社会公正”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主题论文《论民主与社会正义:西方与东方》。

鉴于日本学者在李退溪筑波会议上提出以日本为中心发展国际儒学联盟,成先生写信给北京孔子基金会,倡议立即在中国成立国际儒学联合会。1989 年10 月,中国大陆接受建议,请先生写联合会组织章程,于11 月应邀再赴北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谷牧先生任主席。

1989 年,54 岁

在《新华文摘》发表《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在夏威夷大学Hilo 校区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人性与文化”。

担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首次开设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与分析诠释学(AnalyticHermeneutics)的研究生讨论课。班上学生有赖贤宗、黄伟雄等人。

1990 年,55 岁

上半年,继续在台湾大学教课,进行本体诠释学的研究生讨论课并讲授易经哲学,台南易经学会会长吴秋文先生特来听课。在《周易研究》发表《“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

1991 年,56 岁

在国际周易学会的赞助下,组织并主持了在夏威夷大学Hilo 校区举行的首届国际易经研究会议,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哲学与易学”及“易学与管理学”。f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由W. Bauer 教授主持。

《儒家哲学的新维度》(英文版)一书由纽约Albany 的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中西哲学精神》与新版《世纪之交的哲学——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两书,分别由上海的东方出版中心和知识出版社出版。

1992 年,57 岁

应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副校长Dr.Tachikawa(仁川)的邀请,赴该校讲授教育哲学与中西比较哲学,共两学季。两次赴新加坡讲“《易经》与中国管理哲学”。

1993 年,58 岁

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先生为原始倡导人,以为可以更好地发挥儒学再创造对振兴中华的作用。

在《周易研究》发表《论易哲学与文化圈》,在《哲学研究》发表《西方管理危机与儒家人性智慧——序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英文著作NewDimensions of Confucian/Neo-Confucian Philosophy 由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与德国慕尼黑大学鲍尔教授合作,共同在该校主办第七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

1994 年,59 岁

夏,参加在法国南部举行的Academie du Midi会议论坛,并提交了一篇整体伦理学论文。并应Guenter Wolfhart教授之邀到他所在的Wuppertael 大学,兼及附近的波鸿大学(Ryhr-Universitaet Bochum)。

《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由文津出版公司出版。接受德国波昂(Bonn)《小汉学》杂志编辑的采访,论述“道”与“观”。

10 月,国际儒学联合会召开成立大会,当选副理事长。

11 月,应邀访问莫斯科的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学院,做了两场讲座。同时也访问了圣彼得堡。

1995 年,60 岁

在波士顿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Robert Neville 教授主持。

接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学院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Doctoris Honoris Causa),以表彰先生二十多年来在国际上传播与发展中国哲学以及对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世界哲学的研究做出的突出和重要贡献。

重新组建远东高级研究学院(FEIAS),成立国际东西方大学(International East-West University)。

《本体诠释学与当代精神——与成中英教授对话》(访谈人潘德荣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 1995年第5 期,本文对国人了解“本体诠释学”有一定的影响。

《C 理论:易经管理哲学》在台北的三民书店出版。

1996 年,61 岁

创办国际本体诠释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Onto-Hermeneutics),创办《本体与诠释》学刊。2000 年,创刊号由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参加在葡萄牙举行的Academiedu Midi 哲学论坛,并提交了一篇有关儒家修己与自由意志的论文。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参观圣彼得堡。

应邀在德国柏林技术大学(TU)做了一学期哲学讲座教授,开设科学哲学与中国科学史的讨论课,做了5 次演讲。在秋季学期访问了8 所德国大学并做了8 次客座演讲。包含了由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赖贤宗促成的先生与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宗教学系主任M.von Brück 教授和哲学系主任W.Vossenkuhl 教授所邀请的演讲和学术交流。

《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翔海选编。

1997 年,62 岁

春,作为高级会员和访问教授应邀在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和哲学系访问,担任University Fellow 与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并在该系所做了一系列演讲。

在《中国哲学史》发表《本体与实践: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在《学术月刊》发表《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十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在柏林大学讲学。

1998 年,63 岁

应邀出席在澳大利亚雪梨新南威尔士大学举行的国际“澳大利亚、亚洲与比较哲学会议”,发表论文《从深度与广度上理解亚洲与比较哲学》。应邀担任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在《浙江社会科学》等刊发《整体性与共生性: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的发展》《论义利之辨与天人合一》《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文化融合与大学教育的使命》《现代新儒家的复杂命题》。

1999 年,64 岁

2 月,瑞士著名文化综合杂志Die Zeitschrift derKultur 约稿,以德文发表《西方的限制以及东方之道》(Westliche Grenze und der östliche Weg ),从东方的视角探讨西方理性的界限及其超越。

创办《本体与诠释》系列,第一辑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本年下半年出版。《C 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修订本)由上海的学林书店出版。

5 月,应邀在北京大学“汤用彤学术讲座”主讲,讲题为《西方哲学诠释学转向与本体论回归》《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本体论与价值本体论》。在台北的第十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的21 世纪中国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与研究国际论坛上做主题发言《21 世纪东西方教育的全球化》。

2000 年,65 岁

5 月,由于Richard Palmer 教授的介绍,应邀在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位于海德堡的家中访问伽达默尔,讨论理解的本体问题及有关中西哲学的异同问题。后来还为这次历史性的见面撰写了回忆录《世纪会面》,该文后发表于《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001 年,66 岁

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该会议由方克立教授策划与主持,会议规模盛大。

2002 年,67 岁

《当代中国哲学》(英文版)由先生及Nick Bunnin编著,在波士顿和牛津的Blackwell 出版社出版。应邀赴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8 月,出席“海峡两岸易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并发表开幕致辞,指出:“大陆易学发展最重要的进展是基于刘大钧教授的及时努力而取得的。他组建《周易》中心,而且在山东大学官方的直接支持下,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周易研究》这本杂志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2003 年,68 岁

1 月,回台北讲学,在“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演讲三场,讲题是《本体诠释学》《后后现代与新新儒学》《人文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管理学》,由台湾大学哲学系林正弘教授主持。

8 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21 世纪中国哲学世界大会上主持了一个关于21 世纪中国哲学、文化认同与人权的圆桌会议。在瑞典Vasteras 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世界伦理与儒家模式”。

9 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与比较哲学国际会议上做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主题发言。

10 月,在台北大学中文系参加赖贤宗教授筹办的第一届中国文哲之当代诠释学术研会并做主题发言“本体诠释学的本体结构与诠释结构:兼论中国哲学的诠释定位”。

11 月,应邀在北京的“高等教育论坛”上做主题发言“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其管理意义”。

由Antonio Cua 编辑,印有先生撰写的14 个主要词条的《中国哲学百科全书》在伦敦和纽约的Routledge 出版公司出版。

2004 年,69 岁

秋,接受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邀请,担任牛津大学中国哲学讲座教授,为研究生讲授当代中国哲学,并赴康桥大学、伦敦大学、巴黎第七大学等校做中西学术讲演,重新检视中国语言逻辑与希腊语言逻辑有关本体思考的差异及其成因与后果。

应邀于广州中山大学主持“昌盛中国哲学讲座”,于12 月下旬讲授《当代中西哲学十二讲》。

2005 年,70 岁

《成中英自选集(汉学名家书系)》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6 月,应邀于济南山东大学主持“周易研究中心讲座”,主讲《中西哲学视野下的周易哲学十二讲》,并被聘为名誉教授。

7 月,参加在澳洲雪梨市国立南威尔斯大学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同月,《本体与诠释——贺成中英先生70 寿诞论文专辑》(潘德荣主编)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8 月,参加在上海华东师大由潘德荣教授发起与主持的“本体论与诠释学国际研讨会”,兼庆祝成先生的生日,发表《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英文论文一篇。潘德荣主编的《本体与诠释:贺成中英先生70 寿诞论文专辑》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10 月,在台北大学中文系参加赖贤宗系主任筹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哲之当代诠释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演讲,在总结座谈就“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担任引言人。潘德荣、赖贤宗主编的《本体与诠释:成中英先生70 寿诞庆寿论文集》由台北的康德出版公司出版。

2006 年,71 岁

《成中英文集》四卷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翔海、邓克武编。《易学本体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哲学季刊》出版《康德哲学与儒家关系》专刊,先生论文强调康德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最早提出人具有自主理性,从理论上和历史上都可能受到了儒家的影响。

2007 年,72 岁

在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发表The Innerand the Outer for Democracy and Confucian Tradition、Remembering Tony Cua、Global Justice and globalPeace、Reinterpreting Gongsun Longzi and CriticalComments on Other Interpretations、Justice and peacein Kant and Confucius。

在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发表Inquiries Into ClassicalChinese Logic,在Journal of Philosophy发表Ontic Commitmentand the Empty Universe,在《大华晚报》发表《哲学与科学知识》(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另外,还刊发了Dharma as Dao in Chinese Buddhism:AStudy of Transportation、Transforming Confucian VirtuesInto Human Rights、Philosophical Globalization asReciprocal Valu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Commentson the Papers of Tang Yijie and Roger Ames 等。

2008 年,73 岁

春,在中国美术学院主讲中西美学,共两周十讲。

在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发表Xunzi asa Systematic Philosopher:Toward an Organic Unity ofNature, Mind, and Reason、Preface :Mozi 墨子(fl.479-438 BCE) Reconsidered、The Yijing( 易经 ) ascreative Inception of Chinese Phiosophy、Levinas forChinese Philosophy、Obituary:Jesse Fleming( 1953—2007)等。在《儒林》发表《荀子对思梦五行说的批评与思孟荀的本体结合》,《人文大讲堂》刊载《中国人的文明精神》。

2009 年,74 岁

1 月,在台北大学做“本体诠释学与美学”专题讲座,阐释本体美学,由赖贤宗主任主持。6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化与后全球化”,认为中国哲学的巨大包容性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走向后现代化和后全球化的空间。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康德在亚洲学术研讨会”上做主讲,强调康德道德哲学和儒家哲学的相同与相异。

趁开会之便赴重庆探寻儿时故居洪家榜。

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发表Ma Yifu’s“ Theoryof 6 classes and Mind and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of Confucian Classics :From“ Classic Hermeneutics”to“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在《齐鲁学刊》发表《“德”“法”互补:一个儒家一康德式的反思》。

在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发表Paradigmof Change( Yi)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Part 1、On Harmony as Transformation :Paradigms from theYijing、Li and Qi in the Yijing :A Reconsideration ofBeing and Nonbeing in Chinese Philosophy。另外,刊发《儒家的精神性》《论传统经学(体系)的哲学意涵与现代重建:儒学、经学与国学——兼评“经典诠释”的概念与方法问题》《〈周易自测入门〉序言》、On Three Contingencies in Richard Rorty。

2010 年,75 岁

在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发表DevelopingConfucian Onto-Ethics in a Postmodern World/Age、Preface :Universalism and Globalization、Introduction :Chinese Philosophy in Early Texts、OnInternal Onto-Genesis of Virtuous Actions in the WuXing Pian。在《国学学刊》发表《国学、经学与本体诠释学——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在Cultivating Personhood :Kant and AsianPhilosophy 发表Incorporating Kantian Good Will :OnConfucian Ren( 仁)as Perfect Duty,在《文化、伦理与管理》发表《中国管理哲学意思》,在《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 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发展全球价值伦理:中西价值体系的层次与其整体体现——孔子与儒家的仁爱伦理与忠恕之道》。

2011 年,76 岁

在Confucian Great Master 发表《儒家精神代表全球伦理》。在《世界汉学》发表Mutual Interpretation as a Process of Converg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ue。

2012 年,77 岁

春季学期,在夏威夷大学讲授西方形上学和当代科学哲学,意在带领学生阅读这两个领域的典籍,反思和检讨现代科学形成的哲学背景及其与西方形上学发展的关系。

在伦敦大学担任中国哲学客座教授。

在Beijing Cultural Review 发表《儒学复兴与现代国家建设》。

2013 年,78 岁

在牛津做讲座,发起国际新儒学学会,庆祝英文《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创刊四十周年。

7 月,北京举行“本体、诠释与实践——成中英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9 月,受邀在“岳麓书院讲坛”做“时代与哲学——关注中国哲学的发展”的主题演讲,纵论中国哲学和文明发展;在“明伦堂讲会”作“再论朱熹的四书哲学与其中和新旧说”的主题分享。

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儒家哲学的理论重建及其五项实践》,在《儒家思想与社会正义——中美儒学论坛·2012》发表《蕴涵在仁义中的儒家正义原则之落实——论儒家正义原则中的:均、和与安》,在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book series 发表Xunzi as a Systematic Philosopher :Toward Organic Unity of Nature, Mind, and Reason。

2014 年,79 岁

《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在《哲学分析》《南国学术》等刊发《蒯因暗藏有心灵理论吗?——兼论翻译不确定性的意义》《中西“本体”的差异与融通之道——兼与朱利安教授对话》《儒学的多元发展与本体诠释的整合——对当代新儒学的回顾与前瞻》《中西的本体差异与融通:本体互释与反思真理》《太虚中的本体间:异而他、他而异、异而化——对朱利安教授的回》《当代儒学复兴的多元发展与多元整合》。

2015 年,80 岁

《儒家哲学论》第2 版在新加坡发行。在郭齐勇主编的《阳明学研究》(创刊号)发表《从本体诠释论述王阳明释易的良知哲学——深入阳明良知明德之理》。在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发表Receptivity and Creativity in Hermeneutics :FromGadamer to Onto-Hermeneutics。

在景海峰主编的《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发表《“理一分殊”的本体诠释——兼论经学的本体学性质》。《中国哲学再创造:成中英先生八秩寿庆论文集》收入先生《中国哲学再创造的两定位与三向度》《中国哲学再创造的个人宣言》《成中英哲学体系简述》。

12 月,《中国哲学再创造:成中英先生八秩寿庆论文集》(潘德荣、施永敏、潘松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6 年,81 岁

荣列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在《哲学研究》发表《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评当代儒学的“三偏”与“三正”》。在《探索与争鸣》发表《乌托邦吊诡及其解决之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儒家的大同世界》。

单元庄主编的《问道——叩问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收入先生的《〈尚书〉的政治哲学:德化论的发展》。

2017 年,82 岁

《成中英文集》(十卷本)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是:《成中英文集第一卷:本体诠释学(一)》《成中英文集第二卷:本体诠释学(二)》《成中英文集第三卷:儒家哲学的本体重建》《成中英文集第四卷:儒学、新儒学、新新儒学》《成中英文集第五卷:儒家与新儒家哲学的新向度》(阮航译)、《成中英文集第六卷: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成中英文集第七卷: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成中英文集第八卷:C 理论:中国管理哲学》《成中英文集第九卷:伦理与美学》和《成中英文集第十卷:皮尔士和刘易斯的归纳理论》(杨武金译)。

3 月,在澳门科技大学演讲“商业文明与C 理论管理”,介绍了商的含义,解释了科技、商业和文明三者的关系,认为是三者的互动在实现人的生活方式,充实人的生活内涵。先生是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开创者,所著《C 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创导动态和谐辩证管理,其中的C,即代表了中国及中国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

2018 年,83 岁

6 月,在山东做以易学基本问题研究为主旨的系列精彩讲座。8 月,从北京南下参与了上海书展,为文汇讲堂新书《大国厚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复兴》站台,与陈卫平教授对谈中国哲学的特点。

11 月,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海外影响力奖。

创办“北京中英书院”。在《王学研究》发表《从〈大学〉诠释看阳明与朱子两人思想的关系》。

2019 年,84 岁

《2019 第二届中国哲学真理观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入先生的《简论中西哲学中的真和真理的概念:真、真实、真理》。

2020 年,85 岁

英文书稿The Primary Way :Philosophy of the Yijing由New York 的Sunny Press 出版。《易学本体论(增订版)》由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世界的文学性与文学的世界性》。在《晋阳学刊》与罗兴刚共同发表《“世界哲学”的本体诠释——中国哲学的世界性与世界化》。

2021 年,86 岁

被选为“国际诠释学研究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 of Hermeneutics)荣誉教授,即院士。赞词称先生对世界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发展世界性的诠释理论中结合中国哲学与西方理论,为世界文化传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建立了有效途径。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发微》《中西哲学论》由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探索与争鸣》发表《中国文学的人文永恒性及价值崇高性》。

2022 年,87 岁

在《数字人文研究》发表《从哲学—人文板块的角度论数字人文》。在《衡水学院学报》发表《析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2023 年,88 岁

在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从教60 周年。荣选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国学耆宿计划”。庆祝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刊50 周年。

7 月,线上出席“海外易学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致辞,在致辞中再次回顾了与刘大钧先生等中国易学人士近四十载的交往经历以及海内外易学的交流与发展情况。

《诚思录》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易经哲学研究新稿英文书稿The Philosophy of Chang :Comparative Insights on the Yijing 由New York 的SunnyPress 出版。gLiu Peirong 编的Springer BookChinese Logicand its Development 收入先生的Logic and Language inChinese Philosophy。

2024 年,89 岁

4 月19 日,受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之邀做了最后一场报告Knowing the Future :Based on Yijing’sTheory of Situational Meaning。h6 月,学术自传《我的治学渊源和精神》收入岳麓书社“吾道文丛”出版。6 月30 日,正式退休。7 月2 日,在夏威夷檀香山Kaiser 医院病逝。

8 月,《理解之根:本体存在论与本体诠释学》将由岳麓书社纳入“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论丛”出版,肖永明、陈仁仁主编。

据说,先生的《创造的中国哲学简史》正在整稿中,《体本三书》(又名《知本三书》)正在整合中。

呜呼!哲人已萎,其业其志,暂付顿滞。然则,继志述事,有望来贤,光大文脉。

跋语

本学术简谱(即“学术年谱简编”简称)的前半部分,为成先生出生至2005 年间的学术简历,由编者谨参台湾“国立”台北大学网站所载之《成中英先生学术年谱初稿》i,并据以往编《吴根友先生学术简谱》及正在编《郭齐勇先生学术简谱》之体例,略加修润而成j。本学术简谱后半部分,为成先生2006 年以来的学术简历,主要根据成先生著述、相关会议报道、网络,以及孙海燕、罗惠龄、刘鹤丹等友人提供的相关资料,略事增删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7 月17 日,我正在青岛出差途中,《名作欣赏》杂志斛建军兄看到潘德荣、赖贤宗二位老师曾编有成先生的著述目录及年谱,发我参考,并托我问台北大学的赖贤宗教授,能否和潘德荣老师完善一下他们为成先生所故的1935 年到2005 年的年谱,并纳入《名作欣赏》为成先生设立的纪念专辑。我马上微信留言给新加的好友赖先生,转呈此意。因为我见到台北大学网页上有二位教授共同署名编辑的《成中英论著目录(1965—2005)》!1,而网页上共时共享的未署名的《成中英先生学术年谱初稿》只有2005 年以前的,因此,我希望他能将近20 年间的年谱也补充完整。我还接着问赖教授:“不知道您能否授权我转发已经修改好的年谱给《名作欣赏》,同其他纪念文章一起刊发?或指导晚学共同完成这个年谱?”赖教授说他正在大连、北京带队访问,对完善年谱一事的回答是:“好的。都可以。你们加以完善化,比较好。”并发来访问照片及与成先生合影三张。我认为赖教授是授权我引用、修改他们网站的资料的,因此非常感谢赖教授的通达与支持。

作 者: 黄敦兵,中国哲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研究员,中国古典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

潘德荣,德国鲁尔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二级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德文著作Ideogramm und Auslegung(《文字与解释》)、《诠释学导论》《文字·诠释·传统——中国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化》《西方诠释学史》等。

赖贤宗,中国台湾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暨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实践与诠释》《佛教诠释学》《道家诠释学》《海德格尔与道家禅宗的跨文化沟通》等二十余部专著。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