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先生的学术贡献及其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启示

2024-09-12 00:00孔令宏
名作欣赏 2024年9期

2024年7月2日,成中英先生在夏威夷不幸病逝,消息传来,不胜哀恸!我与先生认识于1996年,其时我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聆听了成先生的讲座,此后在多个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上都遇到过他。2002年,我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出席国际中国哲学会,与先生的近距离接触时间比较长,彼此建立了比较深的感情。2003年,在他的指导下,我积极推动建立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成先生任名誉主任,我任执行主任,开展了一系列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举办了大规模、高层次、大影响的2003年东西方文化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我和成先生主编并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化管理——2003年东西方文化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英语各一册,在学术界和管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先生长于思辨,敢于创新,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提携后进,是我学习的楷模。唐奖是国际汉学界的最高奖项,作为唐奖提名委员会专家,我曾经两次向唐奖评审委员会提名成先生,可惜因为每年名额只有一个而未获成功。期待着成先生的学术贡献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承认。

成先生早年承其父、国学大师成惕轩先生之熏陶,先诵《四书》,后读《易经》《诗经》与《尚书》。在中国台湾大学就读时期,受方东美先生启迪,对西方哲学从希腊柏拉图到近代尼采与怀特海等的著作,无不浏览,并深入思考。在这期间与窗友熊十力等现代新儒家交流甚多,颇具心得。1957年赴美,入华盛顿大学哲学系,攻研当代西方逻辑学、伦理学与知识论。1959年获硕士学位[论文:“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of Things”(《知觉与物之知识》)],并接受哈佛大学哲学系全额奖学金赴哈佛研读博士学位。在哈佛期间,受逻辑名家蒯因教授和其他哲学专家影响,对西方哲学课题、当代逻辑学、科学哲学以及存在论基础深入探讨,获益良多。1963年荣膺哈佛大学哲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Peirce’s and Lewis’s Theory of Induction”(《珀斯和路易斯归纳逻辑论》),1969年由海牙Martinus Nijhoff出版社出版,后由Springer Netherlands出版社再版]。在这期间,他撰写了“On Dai Zhen’s Inquiry into Goodness with My Own EnglishTranslation”(《戴震〈原善〉研究及英文翻译》,该稿于1971 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成先生于1963 年任夏威夷大学助理教授,并于四年内升任正教授与终身教授。1967 年受邀赴耶鲁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后应聘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担任主任及研究所所长。1974 年返还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先生于2000 年5 月应欧洲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之邀,至德国海德堡与其见面对谈东西诠释学近四小时,相互切磋,巩固了本体诠释学的世界地位。

对易学、逻辑和以易学为本的管理哲学的贡献

《周易》是成先生学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思想的原点。成先生六十年来关心易学,认识到易学之本体概念、本体论与本体学之丰富意涵,提出“易之五义说”及其他概念,呈现在2016 年之《易学本体论》一书中。此书已有增订本,由商务印书馆2020 年出版。同时,成先生用英文撰写ThePrimary Way : Philosophy of The Yijing(《原道:易经哲学》)达540 页,也于2021 年在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佳评如潮。成先生英文书稿《中西哲学中的变化哲学比较》也将于同一个出版社出版,惊艳可期。

成先生的易学研究是从易学的逻辑思考起步的,他从1965 年开始就重视中国的逻辑学传统。他把易学逻辑放在先秦逻辑思想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并进行中西逻辑学的比较与会通。成先生倾一生之力探索西方亚氏逻辑与存在论之关系,对先秦名家公孙龙与墨子、荀子进行梳理及诠释,撰写了《中国哲学与语言中的逻辑》《易学与中国逻辑》等论文,做出巨大贡献。最近清华大学哲学系撰写中国逻辑史,邀请成先生提交论文《中国逻辑与易经》( Chinese Logic and Yijing),即将出版,当为统合中西哲学思维的具有创见的佳作。此外,成先生在现代逻辑基础上,扩大其应用范围,涵盖知识论与价值论等,出版了《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年版)。

成先生审视《周易》形上学,转化逻辑三大定理(同一、矛盾、排中)为阴阳本体宇宙论之发展原理(整体、互补、时中),由此建立了一个理路清晰、层次分明的《易经》逻辑体系,兼具本、体、知、用、行,化抽象为具体,化普遍为特殊,呈现变化思想的五个向面(变易、不易、简易、交易、和易),突破传统三易之说,为天人关系与人类前途展现出新理念与新思维。成先生追源溯流,以易学为中国哲学确立源头活水,并为中国哲学的重建提出本体诠释学为其方法基础,进而以中国哲学为世界哲学之先驱,开拓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新道路与新境界。

1990 年以来,成先生以《易经》哲学为基础,提出《易经》哲学之管理哲学,同时在台湾与大陆出版《C 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该理论强调对管理行为的整体思考以及面对问题的决策思考,并在不同处境下进行体、用、行之应用与实践,强调目标与方法,强调时中,强调本源,强调利义合一与持续发展。C理论提出后,在哲学界和管理学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中国哲学现代价值的诠释

在成先生六十年(1963—2023)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先致力于探索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解西方哲学的精神与方法所在,进而思考中国哲学悠久之传统,以求复兴中国哲学之精神与生命力。哲学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衰弱影响哲学之生机,但也必须靠哲学来振兴提携。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恢复元气与自信,吸收西方之长以巩固自我之能,面对新的时代进行自觉之革新与创建。成先生发现中国哲学先秦典范乃元气之所在,应加以营养培护,以现代逻辑、知识与语言进行深度诠释,面对时代课题,求其解决突破之道。为此,他主张中西融通,这在其1996 年《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与2014 年《新觉醒时代》两书中皆有深刻之说明。关于中国哲学精神,在其1986 年《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中更有所揭示,该书强调一个和谐化之逻辑与一个创造性之本体宇宙论,作为知识与真理的基础;再以知识与真理为基础,充实人之心性,走向一个以仁义为基础之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此即成先生2001 年《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主旨所在。

成先生哲学立场之重点在先秦儒学,得力于《易经》与《尚书》之研究,尤其强调《中庸》所言“合外内之道”,结合人之外在性与内在性,但须以内修其德为行为与功业之基础,因此方能体认“天人合一”之重要性。其在2003 年《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中,将重点置于“道”之体认与“心”之修持上,说明孔子“志于道”与孟子“求其放心”之密切关联,以及在现代哲学中知识与伦理价值相互之含义。此外,成先生对宋明理学进行过深刻探讨,对朱熹与王阳明分别进行理解,认为“致知”与“致良知”应相互发明,以开拓人性之“原善”。

成先生在1991 年出版英文著作New Dimensionsof Confucian and Neo-Confucian Philosophy(《儒学与新儒学之新向度》,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32 页),该书就哲学方法论探讨儒学的方法基础,并从古典儒家到宋明理学再到近代儒学,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提出儒家哲学创造性与批判性的发展途径。2013 年,成先生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提出“新新儒学”之概念,用以说明当代新儒学仍有其创新之一面,而不只是儒学和宋明理学之继承。新新儒学是儒学,也是新儒学,更是面对“后后现代”人类社会必须重整、沟通与互惠之新思考,从人的理念与心性中取得共识与共感,转化传统资源为人类的新发展之用,以和平繁荣和谐与永远消除战争为终极目标。此一理想见于成先生2017 年出版之文集《成中英集·第四卷:儒学、新儒学、新新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

21 世纪以来,成先生一直强调中西哲学之互通,向往一个价值互通、精神协调、平等互惠之全球化大同世界,并主张以中国文化与哲学作为全球化伦理学与形上学之基础。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一个以“本体论”(root-ontology)为基础之“整体伦理学”(integrative ethics),从“德性”建立“责任”与“权利”,然后再及群体之“利益”与个人之“自由”。在方法学上,说明中西哲学互释之可能性与重要性(参见氏著《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不能只以西释中,也可以中释西。由此,中国哲学能更好地挺立于世界,对世界文化与哲学发展发生积极影响。基于多年对中西哲学之双重教学与研究,成先生发表了大量有关中西哲学比较的论文,诠释中国哲学,也诠释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到犹太宗教再到当代分析哲学与存在主义,涵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尼采与海德格尔诸家,也包含20 世纪英美逻辑哲学,对怀特海、罗素与蒯因之分析哲学与怀特海之过程哲学,进行整体或个别之研究。

2000 年5 月17 日,成先生与百岁老人瑞伽达默尔在德国海德堡寓所举行了当代诠释学东西方两大师的世纪之会。成先生以其在1990 年后提出之“本体诠释学”与伽达默尔进行了三小时半深入探讨,双方取得共识,胜过南宋鹅湖朱陆异同之会。当时成先生理解到伽达默尔是以海德格尔之存在主义为形上学基础,引发其更为重视中国“天人合一”之本体学观点。成先生“本体诠释学”融通伽达默尔之“哲学诠释学”,从一个本体易学体系中开发本、体、知、用、行的思维之道。凡此在其多年后出版之八本《本体与诠释》序言中彰显出来,最后收入2016 年《成中英文集》十卷本第一本及第二本中,还见于《本体诠释学》两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

成先生基于对西方现代逻辑与西方古典及当代哲学之深入理解,能从一个分析与本体诠释学之观点重建中国哲学基本概念。分析先秦经典文字含义,在《易经·易传》《道德经》《论语》的文本中,澄清“本体”一词的基本含义,以此关注中国哲学根源及其发展轨迹,重建中国哲学之本体诠释学,探索中西哲学基本精神之差异。下面五点是成先生的研究成果:

一、重视根源,提出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伏羲易基于观察与反思(观卦与咸卦)发明卦爻符号的经验基础,开创一个宇宙本体论之哲学体系架构,对易学体系进行哲学性重建。

二、中国之本体概念不等于西方之存有论(ontology),因而对用本体论翻译存有论之错误加以匡正,恢复中国哲学之自主精神,提出本体论之深刻含义,统合本、体、知、用、行为一体,形成本体诠释学架构,提出“五易说”,即变易、不易、简易、交易与和易,补充传统易学之三易,为中国哲学找回源头活水所在。

三、以此理解阐释中国哲学作为现代管理哲学之基础,提出“C 理论”(即创造力理论)(CreativityTheory),为中国管理体系(领导、决策、竞争、生产、协调等十项)之创新与开展绘制长远宏图。

四、基于对中西哲学之深度反思,创建“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作为分析与诠释中西哲学与文化差异之基础,显示与解说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与存在论上,体现一个“外在超越的二元主义”(external transcendental dualism),而中国哲学始终维持一个“内在超越的内外合一之一元主义”(internal transcendental monism based upon unity ofthe internal and the external)。

五、本体诠释学融合伽达默尔之哲学诠释学,应用本体诠释学之本体宇宙论(以《易传》之太极创化论为典范),建立一个多元一体、和谐互通之世界哲学架构,为沟通族群、奠定人类未来福祉开出一条生路。

总之,成先生确立易学为中国哲学之源头活水,以本体诠释学为中国哲学发展提供方法学基础,强调中西互释。并以中国哲学为世界之先锋,开拓新视野,树立其世界主流地位。

结语

成先生不仅著书立说研究、阐释中国哲学,还为此身体力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哲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办英文《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并任主编,发行全球近五十年(1973 创刊),刊登学术论文两千余篇,传播影响甚广,为中国哲学建立世界主流地位做出了贡献;二是于1975 年创办“国际中国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其宗旨为在世界范围内联络学术界与非学术界中所有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和有志推动中国哲学研究的人士,在世界多地两年一次举办世界中国哲学学习研讨会,至今已举办近三十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哲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要简明扼要地对成先生进行学术评价,我们给出的评语是:幼承庭训,钟意易学,负笈哈佛,关心逻辑。致中西贯通之学,通理气互补之理,转换亚氏三定律(同一、矛盾、排中)为阴阳三规则(整体、互补、容中),并创五易之学,区分存在与本体,正本清源,归属易之体验,发本体诠释之学,为中国哲学建分析重造之道。创办学刊,广为传播,以中国哲学为世界哲学之先锋,为其建立主流地位。

我认为,成先生的学术给我们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的启示是,要坚持贯通古今、汇合中西的基本路线,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易学历来是主导中国哲学创新的资源和范式,要把它用活用好,魏晋玄学如此,成先生如此,今后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既要沉思而有精练的深度,也要直面现实而有宽阔的广度。要坚持中国哲学体用合一的精神,抽象的哲学并非只是哲学界的蛋糕,也是社会大众的精神营养,还是管理等实践领域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和传播,不能仅仅停留于异同比较,还要汇通和双向诠释,进而超越二者的既有形态,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域范围内建构新的理论体系,从哲学的角度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需要指出的是,成先生的学术研究无可避免地有时代和个人的原因所导致的局限性,即偏重于儒家,对道家、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研究不多,重视不够,对儒、道、佛三家比较、汇通、多向诠释未及展开,他所谓的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特点是基于易学和儒学的研究而得出的观点,没有考虑到道、佛二家的情况。这是大多数治中国哲学的学者的“通病”,不可求全责备。

作 者: 孔令宏,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哲学、道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史。已出版专著《道教哲学纲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承与开拓》《道教新探》《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从道家到道教》《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中国道教史话》等。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