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体育新的公平难题

2024-09-11 00:00:00何承波
看世界 2024年17期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差异,正在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舆论战。

本届奥运会中,点燃这场风暴的,是阿尔及利亚拳击手伊曼·哈利夫的性别疑云。巴黎时间8 月9 日晚,女子拳击66 公斤级决赛中,哈利夫战胜中国选手杨柳,拿下金牌。尽管杨柳以颇具奥林匹克精神的姿态,回应了有关哈利夫的争议—她说,对手的发挥非常出色,值得学习,且自己赛前封闭备战,不知晓这些场外争议,但全球互联网上,有关哈利夫“男人打女人”的争论,却越演越烈。

更早前的8 月1 日,哈利夫对阵意大利女拳手卡里尼,比赛进行到第46 秒,卡里尼头部连中两拳,当即宣布弃赛,跪地痛哭,且拒绝与哈利夫握手。

之后,俄罗斯媒体翻出了一条旧闻。塔斯社报道称,去年的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上,哈利夫被国际拳击协会(IBA)取消了资格,原因是睾丸激素水平过高,没有通过性别检测。舆论瞬间炸开了锅,特朗普、马斯克、J.K. 罗琳等一众名人,纷纷指责哈利夫是用“跨性别者”的身体素质,欺凌了卡里尼。

对于IBA 的说法,国际奥委会并不买账,认为其检测有缺陷,故采用护照标准,并指出运动员“应被允许参加最符合其自我性别认同的比赛类别”。

两大机构的推诿和不透明,造就了如今的舆论风波。

这两家机构的矛盾,一点儿也不简单。IBA 最大赞助商是一家俄罗斯能源巨头,现任主席是俄罗斯籍的乌马尔·克列姆廖夫。2016 年里约奥运上,IBA 频现判罚争议,加之后来深陷腐败丑闻,2019 年,国际奥委会就暂停了对该组织的认可,去年6 月正式撤销了对其国际拳总地位的承认。两大机构的推诿、不透明和水火不容,造就了如今这一番舆论风波。哈利夫到底有没有XY 染色体,是否患有“性发育差异”(DSD),成了未解之谜。

而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这场争论斥为“ 文化战争”,认为这是一场来自莫斯科的污蔑运动。但这种论调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双性人问题,一直是女子运动面临的挑战。本届奥运会中,除了哈利夫,中国台湾选手林郁婷也深陷同样的争议。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上,获得女子800 米前三名的运动员,全都是DSD 人士,也包括金牌得主塞门亚。

对于体育运动,尤其是拳击,生物学的确不能忽视。男女最大的生理差异,在于上半身力量。这既关乎公平,也关乎安全。竞技中的男女分组,意义不言而喻。但如今,国际奥委会掩盖质疑,将之意识形态化,而不是用科学的方式去回应,这对哈利夫的奖牌和荣誉不公平,对被其击败的对手也不公平。女子运动本身的公平性,也会继续被双性人问题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