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价值归路和实践进路

2024-09-11 00:00:00张丽娟熊念
编辑之友 2024年9期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出版业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南,丰富了出版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开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出版界需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内涵和作用,紧扣“新”“质”“生产力”这三个核心要素,关注发展动力、效率和质量的变革,将出版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三者优化组合布局作为发展的关键点,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快转变出版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其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踔厉奋发,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推动出版业向更高质量目标迈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出版业 高质量发展 数智化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4)9-050-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9.006

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深层动力的新型生产力模式,不仅为推动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出版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注入了强大动能。当前,出版界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即理清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和价值归路,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和实践进路。因此,出版界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促进出版业对新兴技术的运用,以创新催生出版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机制,加快出版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全面革新。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出版业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出版业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式进步,都给出版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和深远影响。如今,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生产力实现前所未有的跃升,这将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关键在于“质”的跃迁、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

1.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程中,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诞生与广泛应用可谓出版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两项技术深刻改变了出版物的物质载体,更在知识传播、复制技术以及装帧形式创新等方面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书籍的普及和文化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19世纪,西方凸版、平版和凹版印刷技术的传入为我国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极大地提升了印刷品的质量,推动我国出版业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化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印刷技术、制版技术和印后加工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这些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出版业的生产方式由半机械化、单机生产向全面机械化和联动生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出版业的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出版物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研发及其在出版业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我国出版业正式告别传统的“铅火时代”,步入现代的“光电时代”。进入21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6G移动通信技术、智能语音以及生成式AI等尖端技术开始在出版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其不仅催生了众多新兴的出版技术,还推动了出版介质的不断更新和出版形态的多元化发展。[2]由此可见,工业技术革命和出版业变革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工业技术革命是出版业变革的催化剂,而出版业变革又为下一次的技术革命提供了新的动力,并持续为技术创新提供新起点。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出版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发展,出版业正迎来一场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变革。从更广阔维度看,此变革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新的出版动力,重塑出版产业形态和组织模式。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出版业将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出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出版产品,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变革不仅解放了劳动力,使得出版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环保,更为出版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质”的跃迁

在生产力的持续运动、变革与发展中,出版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出版业“质”的跃迁体现在出版物“业态”革新、出版物“品质”提升和传播“介质”创新等多个维度。首先,新的出版“业态”的出现。当数字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出版领域广泛应用时,传统的出版编辑、复制等环节依赖的物质资源和发行、物流等流程逐渐被科技创新取代。展望未来,出版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有形要素所占比重预计将持续下降,而数据这种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其地位和技术创新等“物质”形态的比重则将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这一趋势将深刻改变出版业传统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方式,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显著提升出版业的生产效率和数智化水平。其次,新的出版物“品质”的提升。近年来,多模态大模型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为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技术通过高效、个性化和创新的内容生成与编辑,增强了出版物的专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了出版内容的“品质”。如生数科技联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Vidu。Vidu作为一款先进的仿真模拟工具,其特性体现在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的精湛能力以及创造力方面,其能够凭借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和高度一致的时空表现,为用户提供接近真实的体验。此类技术在协助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开展工作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有助于提高出版工作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再次,新的出版物传播“介质”创新。随着数智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版介质从传统的纸介质发展到磁介质再到数码介质,介质的创新和更迭使得内容的获取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如今,元宇宙中的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XR(扩展现实)技术,将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为读者带来一种崭新且全方位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引领出版业进入一个全新时代,让每位读者都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通过先进的技术,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元素,读者可以闻到书中描述的花香,感受到风吹过肌肤的触感,或是听到从虚拟世界中传来的声音,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全感官沉浸体验空间。

3.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数据+算力+算法”。高端的算力和算法加持下的数据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物质变换”生产力模式,改变了出版业的发展范式,更在重塑出版消费模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出版生产和出版消费的过程基本上各自独立,相互间存在脱节的可能。但在数智化技术推动下,出版者、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在出版营销领域,算法推荐系统的应用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提高了销售转化率,还使得出版机构市场洞察更为精准,库存管理更为高效。从需求看,出版产品和服务可满足广大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细分化的需求,阅读需求引领出版供给变化,出版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创造新的阅读消费场景。[4]随着“数据+算力+算法”的协同推进,出版业能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实现高度个性化的书籍推荐,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这种精准的目标定位不仅优化了资源分配,还使得“长尾”作品得以崭露头角,为出版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新质生产力在出版业中展现出的“生产力”不仅促进了出版技术的革新,更在出版业务模式和消费模式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当前新质生产力政策的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出版业长期积淀的高质量内容资源的背景下,出版业正步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的浪潮中,出版业的数据资产价值有望迎来全面释放的契机,这一进程不仅将深刻推动出版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重构与优化,更为出版业开辟出前所未有的增长路径与模式创新。这一变革要求出版业在技术层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于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深挖出版业数据资产价值,以融合技术创新出版业的发展范式,从战略高度审视并准备迎接由此给出版业带来的市场格局、业务模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归路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创新,新质生产力为出版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以效率和动力变革深化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将实现更丰富、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延展。

1.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发展动力变革

在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扮演了关键角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为出版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出版业实现了根本性变革。[5]如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为出版业提供了新的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出版业变革。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则使得出版业实现了信息化,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尽管历史上这些技术变革都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但大多数变革都集中在物质消耗和要素投入方面,其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这与当前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完全契合。相比之下,新质生产力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则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力。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出版业的生产力范畴,使得出版业更加依赖数据要素的投入,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出版流程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升方面,更体现在对出版业整体价值创造方式的重塑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从出版物消费层面进一步作用于出版生产端,推动出版业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出版业的供给侧,也体现在需求侧,通过改变消费方式为出版业增添新动力。当前,我国出版消费在推动出版业发展过程中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需要注入新的动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循环畅通性等特征,能够推动线上与线下、业态与场景的融合发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出版消费者与出版生产者间的互动,从而激发出版需求,扩大出版消费规模。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不仅改变了出版生产端与出版消费需求的传统关系,还有效促进了出版生产与出版消费、出版供给与出版需求的匹配对接。这有助于实现出版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畅通循环,实现出版消费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发出版业潜在的发展动能。算法推荐系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数字信息技术还促进了出版业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出版业得以与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元化、更具吸引力的内容产品。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出版业的发展空间,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体验。

2.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发展效率变革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不仅重塑了出版业的业态与生态,更引领着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创新的方向发展。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数字赋能出版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提升上,更体现在借助数字技术,如在线协同技术等,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数字化的出版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出版流程更加实用、灵活和高效。数字信息技术在出版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升上,更体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产业创新发展上,这种根本性变革使得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出版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例如,大语言模型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2024年4月,商汤科技推出首个“云、端、边”全栈大模型产品矩阵及日日新大模型SenseNova5.0版。这款模型实现了较完整的“指令跟随”,使得创作者只需输入灵感构思,便能在短时间内自动生成一篇逻辑清晰、语句通顺的小说,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作者创作效率。[5]在数字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出版业正迈向一个更加繁荣、高效且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这种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二者共同推动出版业深刻变革。传统出版流程涉及多个烦琐且耗时的环节,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逐步改变这一现状。如电子书的出版和发行彻底摆脱了传统印刷和物流的束缚,实现了即时在线发布,大幅缩短了出版周期。此外,自动化校对和智能排版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出版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发展质量变革

我国古代出版业主要以手工作坊形式存在,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可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版劳动者的操作技术和相关经验,这种生产模式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随着19世纪西方印刷术的传入,机械力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力,出版生产开始走向流水线和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使得出版产品质量不再过度依赖出版劳动者的技能和经验,而是通过流程和标准的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为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通过数字赋能出版业,出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得到了空前提升,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出版产品和质量本身的优化上,更体现于数字出版在数字信息时代已成为新兴文化业态的未来。

以新技术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嵌入出版业,不仅催生了新的业态和产品形态,更对出版业的产品质量、用户体验及个性化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质生产力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推动出版业实现质量和业态变革并迈向更高目标。在技术变革层面,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优化了出版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自动化校对、智能排版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人为错误,还提升了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同时,数字平台使得出版内容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在产品质量方面,新质生产力促使出版业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通过数字技术的加持,出版物能够更生动、更直观地展现内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出版机构能够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和定制化的服务。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出版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出版劳动者、出版劳动资料及出版劳动对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涵盖出版劳动者的职业化创新、出版劳动资料的数智化创新、出版劳动对象的集聚化创新及三者优化组合布局。这些要求不仅为出版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出版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1. 以人为本:出版劳动者的职业化创新

出版劳动者是出版生产力三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他们不仅是出版工具的熟练操作者,更是出版劳动对象的精心挑选者和深度加工者。只有当出版劳动者能够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出版工具,同时精准识别和有效确立劳动对象时,才能确保三要素的有效融合,从而真正形成强大的出版生产力。因此,出版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出版劳动者自身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首要资源地位。[6]这一点在出版业中尤为突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出版劳动者除了熟练掌握传统出版知识和技能外,还需具备应用新型数字信息技术、开展数据分析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技术变革。当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一些作者已经开始利用AI和其他工具进行高效创作,市场上也出现了人机合作的图书,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出版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一是提升出版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数智素养。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劳动者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尤其是强化技能体系和数据素养建设。要重点强化数据引领,提升出版劳动者的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重点提升编辑的数字融合出版技能,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产品化能力、服务能力及治理能力,增强引领出版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的数智素养与专业技能。[7]为推动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版业应定期为员工提供专业系统的数据素养和技能培训,帮助员工适应新技术、新方法,注重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出版思路和策略。二是重视出版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用好科技创新体制,以国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驱动,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聚焦数智化出版产业,让高质量内容、高品质人才、高标准数据、高科技前沿、优质创新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出版企业集聚,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发挥科研平台在吸引和培育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教科研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的出版业研发体系,精准掌握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的互融互促规律,提升人才聚集效应,贯通“政产学研用”,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出版人才结构,为出版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坚持靠发展环境吸引人才,以工作能力为导向,不断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实施个性化薪酬政策,实行高层次出版人才的“一人一议”薪酬制度,落实股权激励和分红政策,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储备和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优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

2. 因势而变:出版劳动资料的数智化创新

出版劳动资料的发展和变革是提升出版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传统出版环境下,出版劳动资料以基础设备为主,如印刷机、封装机、油墨、纸张等。然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出版劳动资料正迅速转向更为先进的智能出版设备,如数字化编辑系统、自动化印刷设备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推荐系统等。当前,出版业亟须加速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强化新型数字基建,促进新型劳动工具与智能设备的应用和发展。一是要强化出版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整合知识、技术、存储空间等多种资源,凸显开放获取、资源共享和互通互联功能的知识基础设施,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涵盖从技术、空间等“硬”设施到标准、规范等“软”设施的知识平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8]出版业应主动适应变革,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依托5G/6G移动通信、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将既有资源通过序化、转化、活化手段转化为数字化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出版信息、出版融合、出版创新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和数智化升级。在出版信息基础设施层面,构建数智化出版流程和知识服务生态体系,实现知识服务的思维智慧化、行为智能化、场景可视化、途径多元化和传播生态化;在出版融合基础设施层面,密切关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成果,以创新为驱动推动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在出版创新基础设施层面,数字出版企业应建立结构合理、兼容开放、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出版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共享经济模式,鼓励企业间开展双向协作、实现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出版行业的繁荣与发展。二是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通过与高校、智能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等方式,将知识转化为人工智能可利用的数据,探索新型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出版大数据中心以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和运营,推广数字化编辑和发行平台,探索人工智能+出版业体系化发展模式,构建“核心技术突破+关键产品开发+产业生态培育”出版业发展体系。推动出版机构在出版流程中应用新技术,实现出版流程的高效化和高品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推荐和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通过平台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实现从连接人与书、人与信息到连接人与知识的转变。三是制定并实施数字出版产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出版业要紧跟世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和趋向,明确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持续强化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文化创意等多方面产业布局,面向新型生产工具,研发出版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出版企业及相关行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实现劳动工具质的飞跃,构建出版业云数据平台,用于存储出版生产、产品交易、版权登记等相关数据,确保出版数据安全可靠、方便使用,构建图书、期刊、新媒体产品等多种出版业态协调发展新格局。

3. 守正创新:出版劳动对象的集聚化创新

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石与先决条件,劳动对象的广泛拓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出版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面貌得以重塑,而出版劳动对象同样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传统的出版业态中,劳动对象主要局限于物态化要素,其范围和形态相对有限。然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出版劳动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拓展,涵盖了更多元、更丰富的要素和形态。当前,出版劳动对象不仅涵盖传统的物态化要素,还包括了与出版业紧密相关的数据信息等非物态化要素。在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出版业的数据信息成为非常关键的要素。同时,尽管数据在出版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但无法完全取代其他出版生产要素,各种出版生产要素和资源需要重新组合和优化,以释放最大效能。为实现集聚化创新,一是加强出版领域数智化创新。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以出版融合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出版业向高效、安全、优质的方向转型升级,在关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等相关生产要素的综合效能的同时,构建清晰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打造数字出版产品体系及多元化产品矩阵,实现多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融合。二是加强出版内容的创新与策划工作。一方面聚焦选题进行开放性策划与开发,加强同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与交流,更及时、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加强选题创意与专业特色的结合,通过数智化阅读平台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户的阅读需求和偏好,整合优质资源,重塑出版产业思维,主动引入新的题材、新的产业视角和流行元素,打造具有独特价值和吸引力的出版物,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同时,建立出版业发展战略协同机制,实现出版与经营双向赋能,促进出版业整体提升。三是加强版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机制,对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探索版权和知识产权的多种转化途径,实现文化创新与经济效益双赢。另一方面,依法保护和规范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和数字市场。推进数字版权行业诉源治理工作,加大对数字版权领域侵权盗版行为的惩治力度,围绕保护数字版权的技术措施、确权登记、合规风险及维权保障等方面,持续完善版权综合保护体系。

4. 统筹规划:优化出版生产力的三要素布局

实现出版劳动者、出版劳动资料和出版劳动对象的优化布局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出版业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着力点。一是做好出版协同工作。在出版单位内部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不同部门的合作,通过跨部门会议、信息共享平台等渠道,促进出版劳动者、出版劳动工具和出版劳动对象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如编辑人员可与市场营销人员交流市场趋势和读者偏好,从而更精准地策划选题;技术人员可与内容创作者分享最新的技术手段,提升出版内容的呈现效果。二是优化出版工作流程。对出版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精简优化,识别并消除冗余环节,利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流程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产品平台,促进出版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在选题策划环节,AI助手可辅助编辑收集信息,快速策划选题;在稿件审校环节,智能审校工具可实现对导向观点问题的预警、对编校差错的检校;在排版环节,智能排版工具仅需几分钟便可以自动完成稿件排版;在营销发行环节,通过增强受众互动体验,促进出版物发行。同时,智能化工具可以收集和分析出版过程中的数据,出版单位利用这些数据来指导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出版内容质量、拓宽营销渠道、创新出版形态,为出版行业带来更为显著的赋能效果。三是实施定期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参与出版活动的各要素进行深度剖析和全面评估,通过广泛收集员工、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精准识别当前存在的短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发现的问题,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设定明确的目标、实施路径以及时间表。同时,强化监督考核,以确保所有的改进措施都能得到有效执行,以此推动出版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

结语

新质生产力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创新对既有产业的升级作用及其催生新兴业态的巨大潜力更加明显。出版机构应及时把握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升级迭代机遇,加快提高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9]为此,出版机构需要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代表着创新,意味着出版业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以创新驱动发展;质,强调品质和质量,出版业需要不断拓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出版物的质量和影响力;力,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出版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出版业要把握出版生产力三要素变革带来的机遇,重新思考出版劳动者、出版劳动资料和出版劳动对象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不断提升出版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水平,以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手段,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 人民日报,2024-05-01(1).

[2] 范军. 新中国新闻出版业70年[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173-175.

[3] 直接生成16秒高清视频 我国自研视频大模型在京发布[EB/OL].[2024-05-10].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40427/b6bde3b6731243a7b07ee372292c9879/c.html.

[4] 田方斌.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 出版科学,2023,31(6):5-10.

[5] 推出行业首个“云、端、边”产品矩阵 5.0版大模型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商汤撞出“百模争流”大声响[EB/OL].[2024-05-12].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40428/9be266194a6b4a039f619d97dfc3c9ae.html.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7] 方卿,张新新.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之创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 编辑之友,2024(2):29-35,53.

[8] 张久珍.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数字新基建[J]. 中国编辑,2023(12):36-38.

[9] 张馨宇. 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出版业的“新”与“质”[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04-19(7).

The Logic, Value and Practice Paths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for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Empowered by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ZHANG Li-juan, XIONG Nian(School of Marx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uqi 830017, China)

Abstrac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task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As a key compon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how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can move towa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that urgently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ve injecte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cor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in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enric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Conducting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empowered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help 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the new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s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strong decision-making basis as well a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need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connotation and the rol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closely adhere to the three core elements of "new"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pay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development momentum, efficiency quality, and optimize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shing workers, labor tools, and new labor objects, the three as the key points of development, with actual situations, which means to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coordinate planning,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to enhance its overall strength, competitiveness,and influence. It also needs to anchor the goal and task of building a cultural power, vigorousl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ublishing work and promote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to move towards higher quality goal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ublishing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dig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