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村: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2024-09-06 00:00:00庞瑞垠
铁军 2024年8期

白鹤村,汤濂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提到这美丽的名字,不由得想起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引发无限的遐想。

关于白鹤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据说吴王孙权授命大都督周瑜在离白鹤村10多里处的周郎桥边训练水陆部队。周瑜亲率部属在青龙山水系上游北堠设立烽火台,驻军观察守卫,遂有了北堠村之谓,后人曾在北堠村立冈山挖出过三国埋藏的土城墙砖和残损兵器,可作佐证。

北堠村村名一直延用至清乾隆年间。

村上,自古有一民谣:“先有江王,后有汤庞。”白鹤村有300多户人家,汤庞二姓为大姓,杂以他姓。汤濂出生前后,北堠村易名白鹤村。更改村名,有一个传说:清乾隆皇帝沿袭祖父康熙皇帝的做派六下江南,每次必经南京。其中有一次,时在乾隆十六年早春(1751年2月8日),拜谒东郊明太祖孝陵后转往镇江焦山,路经清化乡(今江宁区淳化)北堠村,附近村民闻讯聚众于官道两旁敬香朝拜,神奇的是与此同时,成群的白鹤自远方飞来,栖息在北堠村西边桥河滩和村边的立冈山一带,那高亢的鸣叫和优美的舞姿,呈现一派欢乐祥和景象,引得村民争相观赏。斯时,汤氏族长汤行誉见此吉兆便与庞氏族长相商,并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将北堠村改名为白鹤村。

日军侵华,南京沦陷,白鹤村在劫难逃,深陷水火之中。1938年春夏之交,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茅山,白鹤村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

新四军扎根茅山这一战略要地之后,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茅山地委和周边各个县委,开办了干部培训班,白鹤村的汤世康成了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并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第一个党员。汤世康面善随和,人缘忒好,以此作掩护,积极从事地下工作。时抗日政府青龙区委书记兼区长徐步云和青龙区副区长兼鹤龄地区党支部书记张荃(张姐)经常吃住在他家,组织发动抗日斗争。其间,汤世康在传递抗日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影响和带动了汤世泽、房金红、江文金、庞祥林等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的伟大洪流中去。每当地下党县、区首长来,都由汤世泽负责保卫,从无闪失。

除了在村里开展工作,也有在外面抗日前线奋战的,庞声金便是其中之一。此人魁梧彪悍,外号“声金大炮”,地下县委组建不久,他即加入了县抗日民主政府短枪班(警卫班),曾多次深入日军驻地侦察、搜集情报。雨夜奇袭,活捉日军哨兵1人,被称为“孤胆英雄”。

此外,也有自发与敌斗争的,这要说到庞声涛。他是庞声金的堂兄弟,开设一家肉铺,出售猪肉,为人和善,公平交易。大约在1939年秋天,一名日军闯入其肉铺,不由分说上前抢掠案上的半爿猪肉,庞声涛与之争夺,日军随手操起军刀就砍,千钧一发之际,庞声涛左手按住日军刀柄,右手举起剁肉刀猛然向日军头颅劈去,致其毙命。村人闻之,无不钦佩。次日,日军下乡报复,庞声涛则早已遁往他处。日军四处搜查一无所获,穷凶极恶,一把火烧毁这座千年古村的房屋400多间,又滥杀了数十名无辜老百姓。稍后,土北区游击队成立,与敌周旋,日军龟缩于炮楼,很少窜村骚扰,庞声涛遂回村重操旧业。

说到土北区游击队,庞声虎此人不能不说。他也是白鹤村人,长得矮小精干,胆大心细,智勇双全。他不是共产党员,倒像个绿林好汉,充满民族大义和对敌仇恨。1938年下半年,他拉起了一支队伍,约数十人,昼伏夜出,不仅要对付日军,还要对付伪军(汪伪军)和土匪。由于这支游击队骁勇善战,神出鬼没,在方圆数十里名声很响。最初,汤山炮楼的日军常下乡“扫荡”,游击队避其锋芒,不正面交锋,而到了夜晚,庞声虎亲率队员奔袭炮楼,予敌以不同程度的伤亡,一连数次,致敌军心动摇,最后,干脆龟缩在炮楼里不下来了。与此同时,庞声虎还处决了与日军通风报信的汉奸,重创了与日军勾结的土匪。在这前后,江宁县委任命他为土北区区长。所谓土北区,地辖土桥镇以北,直至青龙山孟墓、插花庙一带,范围比后来的鹤龄乡要大。1945年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上级任命庞声虎为南京东郊办事处副主任,坚持原地斗争,迎接南京解放。此时,他的部队已有二三百人之众。可是,就在南京解放的当天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占领总统府后,解放军一支先遣队沿京杭国道向东郊推进。过了汤山,在黄梅塘附近与庞声虎的部队相遇,未料情报失实,庞声虎误认为面前这支数十人的小部队系国民党军队伪装,遂发生冲突,并将这支部队缴械,但很快真相大白,庞声虎被当作反革命分子逮捕。从此,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在历次运动中,这位英勇抗日、有贡献于国家的革命者遭受了太多的磨难。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经陆纲(抗战期间的江宁县委书记)、王一凡(江宁县长)出面为其辩诬,方才予以平反,恢复名誉,享受离休干部待遇,逝世后备享哀荣。

白鹤村抗战期间还有一件值得写也应该写的事。众所周知,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在农村实行了保甲制度。汪精卫建立伪政权后,延续了这一制度,白鹤村焉能例外?于是,汤濂的曾孙汤世源被委任为保长,维持地方治安。汤世源乃一开明士绅,却是“白皮红心”,俗称两面派保长,对伪政权上级表面上应付顺从,暗地里替新四军办事。陆纲和王一凡来白鹤村一带开展工作,总是在他家里开会议事,家中还收养过新四军伤病员。为支持新四军,地方上筹集的钱粮也都存放在他家里。他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将从日伪方面获得的情报随时传递给新四军方面,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最后,要说一说大刀会。史载,大刀会原为清代民间习武团体,其兴起与地方政府横征暴敛、农民负担沉重有关。从最初的秘密结社到公开活动,虽有画符念咒之封建帮会色彩,却也有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的积极一面。白鹤村有大刀会,面对国破家亡,抗战开始不久,便私下串连谋划抗日之举,会众最多时达二三百人(笔者长兄也参与其中)。1938年夏天,一支日军下乡“扫荡”,在一处叫吊死娘娘墩的地方,与大刀会相遇,双方激战,大刀会众赤膊上阵,口念符咒,手舞大刀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战况十分惨烈,大刀会死伤数十,日军也死伤10余人。正在这危急关头,四邻众多村民闻讯赶来,上千人将日军围困,寡不敌众的日军最终夺路而逃。这场群体性的自发斗争惊天地、泣鬼神。

上述抗战史上的人与事,笔者可以负责地说,都是真实的,大刀会的往事,是听吾兄亲口所述的。而文中提到的几位英雄人物,笔者跟他们都很熟悉,同一村子,且有过多次接触。抗战期间,除老弱病残者外,白鹤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投入了这场神圣的战争,没有一个告密者,没有一个怕死鬼。而这一切很少为人所知,即使是白鹤村的青少年乃至中年一代也知之甚少。笔者唯恐这些事迹会像汤濂一样被湮没,怀着“抢救遗产”的急迫感,这才诉诸笔墨,记录下来。

这些年,国内热衷于评比什么名城、名镇、名村,固然有相当一批是名副其实的,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为了增加旅游收入,追求GDP而编造历史、欺世惑众;不少古村落虽有古民居,却缺乏人文内容,人们除了欣赏古代建筑,却难有其他受益。而白鹤村,既有以汤濂、汤裕昭为代表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庞声虎等一众英雄人物,这不仅在江宁,放眼江苏,也不多见。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举措,将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昂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传诸后世。

今年清明为父母扫墓,我回了一趟故乡,见家乡正在进行新农村改造升级,一幢幢村民新居,一辆辆各式轿车,道路整治,遍植林木,村史馆、村民活动中心、超市……或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父老乡亲的精神面貌淳朴中透着欢乐。“美丽乡村”已不再是空想,正一步步展现在面前。变化之大,令人倍感欣慰。啊,白鹤村,悠悠千载,由古老焕发青春,赞美你,我的故乡,我的衣胞之地。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