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四军女战士的家国情怀

2024-09-06 00:00:00闻英
铁军 2024年8期

孙晓梅,191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龙门古镇一个世代书香的大家庭,自小喜读诗书,受进步书刊影响,主张男女平等,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1930年,她参加中共富阳县委领导的“五一”农民武装暴动准备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小学教书的孙晓梅,积极联络当地爱国教师和进步青年,参加抗日活动,在《东南日报》《民国日报》发表散文、杂谈,宣传抗日。

1938年10月,孙晓梅带领几位进步青年步行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参加新四军,进入教导总队第八队(女生队)学习。1939年初,她被分配到新四军政治部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组工作。1940年夏,孙晓梅奉命随工作队奔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民运工作。同年9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中共武进县委妇女部长、镇丹县委民运工作队长。

1941年10月,孙晓梅奉调到中共长江工委,负责长江工委与路北特委间的政治交通工作。1943年3月,日伪军开始大肆“清乡”。孙晓梅冒着危险,日夜奔波于党的秘密交通线上,多次安全掩护新四军及地方党的领导干部、抗大九分校师生等渡江北上。4月27日,孙晓梅护送一批党的干部渡江北上后返回根据地途中,不幸被日军宪兵队的特工人员抓捕。日军宪兵对她软硬兼施,妄图从她口中获得苏南新四军活动情况。孙晓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1943年5月初,恼羞成怒的日军将她押至南京龙潭老虎山坳杀害。孙晓梅壮烈殉国,年仅29岁。

孙晓梅写给母亲的信(节选)

母亲大人:

快信已由陈先生转告我,在昨日下午看后,付之一笑。问题在我看来,并无这样严重,请放心。

我是一个有理智和勇气的女子。不会被人家利用和愚弄,我有我的人生目标、理想前途,决不会让自己盲目的陷入黑暗的深渊里去;我有我天赋的顽强心,我不怕任何压力威胁、非议;我能毅然打碎封建礼教所束缚我的镣铐。我所要的“名”和“利”,是大众所需要的“名”和“利”,我并不稀罕个人的“名”和“利”。我们除了为大众谋福利而奋斗外,个人的利益本来是放到后面的。“全忠不能全孝”,这是历来的忠诚义士的名言。母亲,请原谅我不能如你所愿,让我去做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

我们要解放人类,首先自己就应该有勇气来改革。我不愿和一个思想完全相反的人和我生活下去。我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牺牲自己的幸福。我相信,只要在全人类得到解放之后,我也一定会被解放的。我到今天为止,我都不曾有辜负家庭以及诚信的事;我可以保证。一直到以后,我已立誓,我要为我的理想斗争到底。我们已有千百万同病相怜的青年男女,结成坚固的阵线来和一切压迫我们的恶势力作顽强的斗争,而且我们有力量战胜我们的敌人来争取青年人最后的胜利和解放!

时代是向前进的,历史的轮子决不会向后退,所以青年人、特别是有理性的青年人,一定会拉住历史轮子一同向前进。

我近来身体很坏,时常生病,同时因为物质上比较困难,又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又因为环境的不许可,不能很好地得到休息的机会,为事业前途中,我唯有拼我孱弱的身体坚持下去。

我本想抽空回家一次的,现在决意放弃这个念头了。我觉得回家对我们自己、对家庭、对事业都没有好处,我又何必呢?望母亲时刻保重身体!

一切再谈。敬请

福安!

儿陈云叩上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六日

解读:这封信是孙晓梅在1941年4月16日写给母亲陆琰的,信的落款“陈云”是孙晓梅在苏南地区做地下工作时的化名。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被国民党反动派诬陷为叛军。这时身在浙江富阳龙门的母亲陆琰得知消息,日夜寝食难安,甚是担心女儿的安危,于是给孙晓梅寄来了第一封加急信,希望女儿早日离开革命队伍回家,与在国民党军事机关做事的、已离婚的前夫季诚性重归于好,过一个女人该过的日子。季诚性,即季诚信,是很有才华的进步青年,与孙晓梅自由恋爱结婚,他们感情很好。为了抗日,季诚信投笔从戎,去了国民党的中央军校,而后来孙晓梅去了新四军。母亲觉得两人长期分居不好,叫他们都回龙门。季诚信答应回来,但孙晓梅不愿放弃自己的选择。

孙晓梅在给她的母亲回信中,先是驳斥了谣言,以打消母亲为她的担忧:“问题在我看来,并无这样严重,请放心。”紧接着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母亲的劝导,表达了自己对志同道合婚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对人生目标、理想前途等问题,也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孙晓梅在回信中写道:“我们要解放人类,首先自己就应该有勇气来改革,我不愿和一个思想完全相反的人和我生活下去。我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牺牲自己的幸福。我相信,只要在全人类得到解放之后,我也一定会被解放的。”“我已立誓,我要为我的理想斗争到底。我们已有千百万同病相怜的青年男女,结成坚固的阵线来和一切压迫我们的恶势力作顽强的斗争,而且我们有力量战胜我们的敌人来争取青年人最后的胜利和解放!”

在这封信中,孙晓梅对母亲明确表示:“我有我的人生目标、理想前途。”“我所要的‘名’和‘利’,是大众所需要的‘名’和‘利’,我并不稀罕个人的‘名’和‘利’。”“我们除了为大众谋福利而奋斗外,个人的利益,本来是放在后面的。”她向母亲坦言:“‘全忠不能全孝’,这是历来的忠臣义士的名言。母亲,请原谅我不能如你的愿。”这是她深思熟虑后的无悔选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甘愿奉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深厚家国情怀。今天,我们细细阅读这些文字,仍然会被孙晓梅烈士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深深折服。

孙晓梅写给姨母的信

姨母大人:

“人非木石,孰能无情?”“羊跪食乳,尚识天性之恩”,何况人乎!来信读后,心肺实存难言之痛!然时代迫使如此,曾望深谅是幸!

所言各节,全为顽固分子之谣言,现在梅等全以舌耕糊口,何曾在军队服务?正因为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贴之意见见诸前信;要是服务四军,谈四军的艰苦奋斗之部队,所有人员绝不愿向人诉苦,即使是家庭,他们亦无若何企求。由此已可证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踪,望可对外人言之,加以声明和解释,莫将来弄成误会。

大江南北,充满四军足踪。所谓解散四军,原为一般投降顽固派自己心里想的事,过去十年都消灭不掉,今天谈何容易?在抗战过程中,据云,四军力量已扩大到12万人。以前听人家说,在事变初期,由赣湘等省集中时,仅数千人,现在,所谓被解散的不过其中军部的一部分。据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他们的主力全集中在苏北。在江南,也有他们一部分,离这里很远,我们时有所闻,在(大)江南北经常有四军的胜利消息,在此地的民众,非常敬佩,并称他们为神兵。不过都与我们无涉,我们只吃我们的粉笔屑,过我们的冷板凳生活。

我身体很坏,时常生病。幸寄父母侍服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在上次信中,曾经信母亲,要她老人家寄几斤茶叶来给我,现在仍请转告,能早些寄来给我。我想,母亲一定会答应我的要求,姨母你想怎么样?

家事无人料理,确常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梅等亦出于无奈。欲归无力,欲动无能,惟有恳转姨母代为料理,并能督促煦弟,有以助母亲一臂,来日事平之后,梅等决不忘大恩大德。母亲年事日长,有望莫操劳过度,一切看破一点。反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谓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手空拳的回去,所不能平的,不能白白的来世走一遭。梅等正有鉴于斯,愿奔走他乡,自谋而生,不愿苟安偷生,将生易轻若鸿毛,这点望能深谅梅等之苦衷,俟后莫再烦言,阻梅等之行动,实为万幸!

大人等幼读四书,文墨知其一二种,义识其大端。岳飞之能留芳千古,实其母造就大半。若当年其母不鼓历〔励〕他尽忠报国,令其为国效劳,何来今天之岳坟、岳庙昭名千古?孟子、徐庶等要皆有贤母,有望母亲能以古之贤母精神来教诲子女。

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梅等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想姨母及母亲亦必同情也。

“谁无父母,提幼[携]奉[捧]负?谁无夫妇,如宾如友?谁无兄弟,如足如手?生也何恩,死也何咎!”正因为人类不应残杀,然人已残杀我,而我能不自卫乎?想三四年来,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尸骨分〔纷〕飞?多少人战死沙场?想人生不免一死,不过死得其时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劝慰母亲,一切从远着想,莫听无稽之谈,而效井底之蛙语,一手不能掩尽天下人耳目,公理最后终能得胜利。

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时代之落伍人;虽无能,亦必努力追随历史之轮。如今天生活虽云清苦,愿自勉,决不做民族罪人。

所有亲戚友好,望能代梅问候致安!如有机缘,当返里亲候慈颜。阅报章,宁波吃紧,不知影响家乡否?现在草纸价值若干,海口被封,销路当大受影响,全村人民,当受冻饿之忧矣!

时交夏令,寒暖不匀,望能保养玉体,并努力加餐是幸。临风寄意,不尽所怀。

专此敬请

金安!并颂

阖府康泰!

甥陈云

五一灯下

解读:这是1941年5月1日孙晓梅在苏南写给姨母的回信。

母亲劝导女儿不成,又让其姨母去信劝导。孙晓梅的姨母受其母亲的委托很快给她寄来一封长信,信中对孙晓梅的安危深表关切,并告知她年迈的母亲需要陪伴,劝她回心转意,早日放弃革命工作,回家生活。

此时孙晓梅正在老乡家里养病,虽然根据地条件艰苦,但孙晓梅已坚定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孙晓梅在信中向姨母介绍了新四军的情况:新四军是“艰苦奋斗之部队”“在(大)江南北经常有四军的胜利消息,在此地的民众,非常敬佩,并称他们为神兵”,表现出她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显然,孙晓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自己毕生的奋斗,努力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誓言。信中,她还连用4个反问排比,表达自己在国难当头、生灵涂炭的现实面前,准备不惜付出生命的壮志豪情。“想三四年来,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尸骨分〔纷〕飞?多少人战死沙场?想人生不免一死,不过死得其时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劝慰母亲,一切从远着想”“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时代之落伍人;虽无能,亦必努力追随历史之轮。如今天生活虽云辛苦,愿自勉,决不做民族罪人”“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一字一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羊跪食乳,尚识天性之恩’,何况人乎!”虽然孙晓梅为了革命事业而如此义无反顾,但其实对母亲的眷恋、对亲友的思念是无法割舍的。因此,这位“文精武壮女中魁”内心的儿女柔情,还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家事无人料理,确常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梅等亦出于无奈。欲归无力,欲动无能,惟有恳转姨母代为料理”“母亲年事日长,有望莫操劳过度”“所有亲戚友好,望能代梅问候致安!如有机缘,当返里亲候慈颜。阅报章,宁波吃紧,不知影响家乡否?”由此可见,为投身革命而远离故土的孙晓梅,尽管在极其艰险的斗争环境中工作,但一直心系母亲,牵挂亲友,惦念乡亲,并衷心表达对“全村人民,当受冻饿之忧”的关切。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在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