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志愿填报风起,小心登高跌重

2024-09-03 00:00:00解一章
看世界 2024年14期

告别六月,1342万考生报名赴考的2024年全国高考也翻篇了。对于千万考生和家长而言,高考这趟特别的征途却仍未画上句点。

伴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启动,志愿填报也成为近期最牵动考生、家长们心绪的一件大事。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早已不太平静。不久前,“张雪峰直播卖卡3小时入账2亿”“张雪峰2026年志愿填报服务已售罄”“高考志愿填报师帮考生报志愿月入10万”等相关话题引起广泛热议。志愿填报市场火热的背后,是家长们肉眼可见的紧张与焦虑。

面对着全国三千多所高等学校,加上全国各省陆续实行新高考后,最多高达112个的志愿填报数量,海量的院校及志愿足以令人晕头转向。

AI的风,还是吹向了高考生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贴着“智能”“智慧”标签的AI志愿填报软件,成为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填志愿“神器”。考生们只要填入填报批次、科目类别、分数等关键信息,就能获取一份有理有据的详细方案,看到一条上大学的参考路径。

听起来,这样的辅助工具对焦头烂额的考生和家长来说3888e36c6f61df0660689a2c96c11cecacbbd6b3f4c89809ea5a66d0736e4490,的确解了燃眉之急。那么,AI志愿填报工具,究竟是值得依赖的高科技利器,还是哗众取宠的市场营销呢?

预测差异引更多纠结

如今,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市场上的AI志愿填报软件,一点也不为过。只要输入相关关键词,可以立刻找到掌上高考、蜻蜓志愿、熊猫志愿等一众产品,而夸克、百度等人们熟悉的应用程序,也都在醒目位置添加了高考填志愿的入口。

蜂拥入局的背后,是火热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88.1%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2023年达9.5亿元。

不难发现,大多数以AI智能或者大数据作为卖点的填志愿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用户,都提供了基础的高考大数据服务。以操作方式而言,可谓相当简便。

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确保大数据的权威、准确,保障预测填报的精准、稳当。

百度A I高考志愿填报界面

以某热门志愿填报工具为例,进入填报页面后,考生需要输入所在省份、填报批次、选择科目、高考分数等信息,一键智能匹配,就能生成一套有模有样的填志愿方案。

通常,平台会自动筛选出“冲”“稳”“保”三类志愿学校,更细致的还会按风险程度区分成五类志愿院校。考生们不仅能看到录取概率,还能看到可报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最低位次、今年计划招生人数、学费等关键信息。

不同的填报软件,还提供了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比如考虑到考生的特殊偏好,夸克提供了院校优先、专业优先、地域优先、高薪好就业等多个维度的信息;百度在今年则结合AI大模型能力推出智能体版本,即用聊天的方式咨询志愿填报。

不过,虽然大部分产品都会提供免费的填志愿功能,足以让人感受到数据库支撑的便捷,但通常会限制填志愿体验的次数。并且,如果要使用AI智能报考、做评测、定向数据查询等功能,就要另外购买从几十元到近千元不等的志愿卡,才能享受付费服务。

对于平台而言,免费提供的志愿方案并非角逐之地,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确保大数据的权威、准确,保障预测填报的精准、稳当。

不同平台的志愿方案之间仍存在着预测差异。以一位浙江考生“物理、地理、技术541分”的成绩进行模拟,相同的数据输入,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可填报院校数量,分别是“冲111、稳142、保451”和“冲201、稳62、保842”。

再输入以杭州为目标地的条件限定,稳妥类的志愿院校数量分别为5和3—这个时候,两所院校之差就容易引起考生的纠结。

志愿平台所使用数据类型的差异,都可能导致运算结果的不同。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要如愿获取满意的志愿方案,需要自身对高考政策、专业发展有基本了解,才能用好AI工具。

一位志愿产品负责人就表示:“在填志愿时,人工智能可以是信息整理员、数据分析员、报考参谋员,但是最终如何选择,还是要靠家长和考生自己拍板。”

AI决策失误风险不可忽视

今年并非AI高考志愿填报亮相的第一年。前几年高考,就已经有不少考生靠它填志愿,但从录取结果来看,AI填报并不尽如人意。

来自江苏的杨同学是2021届物理类高考生,他对AI填报志愿的结果并不满意。杨同学告诉《看世界》,当年他的位次在全省三万三千名左右,他的志愿学校在某志愿平台上显示录取概率极大,但最终结果却离录取还差一千名。身边使用过的同学褒贬不一,“想冲的吐槽比较多,想保的还是觉得好用”。

囿于现阶段数据来源的限制,AI志愿软件决策判断失误的风险仍不可忽略。

杨同学认为,省内志愿会比省外志愿相对合理。“大部分AI志愿填报只会机械对比上一年的录取数据,不会考虑特殊情况。省外高校招生计划变化较大,如果不考虑当年招生专业人数,就十分容易造成滑档。但由于省内学校招生相对稳定,AI志愿填报相对合理。AI志愿填报只能作为参考,不能迷信,还要考虑学校招生计划的变化。”

广东省2023届考生阿华告诉《看世界》,自己去年很相信AI填志愿,没有参照志愿填报书,直接按照AI提供的志愿方案填报了,但没想到排名数据并不准确,最终与填报院校失之交臂。

在社交媒体上,对于AI志愿填报的争议一直存在。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AI志愿填报服务时表示:“AI志愿报考流程一点都不严谨,看似有很多选项,却连最基本的规避部分专业都做不到。一键生成志愿,一堆专业一个能用的都没有。”

受访者们在使用过程中,都对AI服务持怀疑态度。有考生觉得,AI始终与人工志愿服务不同,不能灵活地考虑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也有考生认为,各种AI工具提供的方案都比较雷同,其实跟自己获取的信息差不多,无法提供足够个性化的参考意见。

的确,从本质上而言,市场上的AI志愿填报软件,都有着同样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路径,通过人工智能推荐算法或匹配模型发挥作用。

它们经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分析过往各个分数段考生们的去向,分析计划招生人数、录取分段人数等数据规律,最后向考生们列出分数条件较符合的学校。

如果考生要结合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要素,往往会回归通过付费获取人工志愿服务的方式,即传统的线下辅导填志愿。

因而,有教育人士认为,目前的AI填报志愿产品,并不能算真正的“智能填报”,只能说是对高考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从技术成熟度来说,囿于现阶段数据来源的限制,AI志愿软件决策判断失误的风险仍不可忽略。

教育部也曾提醒,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但由于一些咨询机构和个人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反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AI热不断升温,市场良莠不齐,风险暗藏其中。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是考生们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盲信AI志愿,反而会错失完美答案。

2024年6月27日,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江苏高考名校见面会

当教育拥抱科技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AI志愿填报仍有许多技术难题待解,不过伴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力量的入局,未来或许会升级成为辅助考生做好升学规划的好帮手。

科技之于教育,仍有巨大的潜能待激活。苹果公司前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曾在《学习的升级》一书中,分享自己50多年的“教育+技术”的跨界研究经验。他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技术使用不当”,技术会不断进步,“如果我们不用它营造我们的教育生态,不用它去颠覆传统的课堂,你就不能指望任何变化”。

在美国,高校老师普遍意识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AI+教育”的公司很愿意和高校合作,实现双赢:企业可以从学校中获得学习数据,教育者通过科技实现教学目的。

Civitas Learning是一家专门聚焦于运用预测性分析、机器学习从而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的年轻公司。它通过和大学合作,获取海量的学生数据,从中看到学生的分数、出勤率、辍学率和保留率的主要趋势,从而提高学生成绩,警惕学习下滑。

教育科技公司Nearpod VR曾向美国1万多所学校提供VR课程,展开了基于VR的线上课程实验。譬如有一门《几何无处不在的》的数学课,学生们可以通过VR观察世界各地的建筑,然后找到其中的几何关系。VR课堂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此外,语言学习软件Duolingo开发AI聊天机器人与学生进行逼真对话;数学辅导软件Carnegie Learning尝试用AI部分替代老师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估;商业数据分析公司Pentaho与学校合作发起开源学术分析计划,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干预帮助问题学生;大数据公司Knewton开发了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节奏,控制学习进度的智能数学教科书……

不断涌现的种种优秀案例,让人们充分感受到“AI+教育”的力量。唯成绩论,已不再是教育界的唯一真理,“学霸”“学渣”这样的区隔标签,也将逐渐从学校里淘汰。相信在未来,因材施教不再是遥远的理想。

科技,会成为让学生们自由飞翔的翅膀。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