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机制研究

2024-09-03 00:00:00尤丽娜周诗涵周荣庭
出版科学 2024年3期

[摘 要] 基于间性视角,从主体参与的跨场景互动、文本连接的跨文本延伸、媒介互联的跨模态交融,分析不同内容生产模式之间的关系逻辑;并结合数字创意互动服务模型,从内容制作、内容包装、市场创建、数据传输、发行服务及用户界面六大方面,探讨“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运作机制。最后,从负责任创新是借力人工智能生产开展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石、平台化思维是连接各方资源的重要桥梁、数字素养是数据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理念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领,提出构筑运作保障体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Web3.0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虚拟现实媒介 数字创意互动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3-0032-10

“AIGC+”: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Virtual Reality Media Content Production

You Lina Zhou Shihan Zhou Rongting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Abstract]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og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of content production in terms of cross-scene interaction of subject participation, cross-textual extension of textual connectivity, and cross-modal intermingling of media interconnectivit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IGC+” virtual reality media content production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content creation, content packaging, market creation, data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service and user interfac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igital Creative Interactive Service Model. Finally, this article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an operational guarantee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that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sustained innovation through AIGC, platform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bridge for connecting resources of all parties, digital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ata productivity, and ecological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lead for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b3.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Virtual reality media Digital creative interactive services

1 引 言

Web3.0,作为区块链、去中心化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强化了数据主权、价值交换和算法透明度[1]。这一时代的到来不仅代表着数字信息环境的转变,也预示着智能性、交互性和功能性的显著提升。在这一背景下,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逐渐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网络”紧密结合,而物联网(IoT)技术也使得家庭、汽车、办公室乃至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同时,去中心化的推进—特别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的结合—为处理大规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数据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2]。

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创建或编辑内容的过程,这些内容涵盖文本、图像、音乐、视频或其他媒体形式。这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系统依赖于机器学习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来分析现有的数据集并生成新内容,随着ChatGPT、讯飞星火、百度文心一言等大语言模型平台的广泛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欢迎。大语言模型是指使用大量数据训练的语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理解、预测和生成人类语言:在文本生成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系统可以根据输入的提示自动生成连贯、逻辑性强的文本。在视觉艺术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系统可以创作新的图像、视频乃至虚拟现实出版物。这些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各种领域,如新闻报道、创意写作、艺术设计、游戏开发等。

其中,虚拟现实媒介(VRM)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融合正在引领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模式。这种融合使得用户对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的感知从单纯的“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转向更加深入的“参与性、互通性和演变性” [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加入,被称为“AIGC+”,不仅激发了内容创作者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还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而亲切的虚拟世界体验。

2 “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关系逻辑

在Web3.0时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内容生产工具,而且是一次内容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容生产模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在逐步渗透到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与依赖于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生成内容(PGC)的传统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从“关系”的角度出发,本文采用间性理论[4]来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专业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即通过分析主体参与、文本连接和媒介互联来揭示“AIGC+”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的关系逻辑,将为理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数字内容生产中的作用提供新视角,也为未来内容创作和交互模式演进提供启示。

2.1 主体参与的跨场景互动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将会成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关键工具。当前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主要集中在基于文本的内容生成,如文本自动生成、图像生成、音频生成等。例如,Sora 是 OpenAI 于2024年2月发布的AI视频生成模型,它能够根据用户的文本描述生成时长为60秒、分辨率为1080P的视频,可包含精细复杂的场景、生动的角色表情以及复杂的镜头运动。

然而,将文本直接转化为完整的虚拟现实体验是一个技术上更复杂的任务,涉及3D建模、环境设计、交互逻辑等多个方面。虽然有一些工具和平台可以辅助创建虚拟现实内容,但它们通常需要更多的手动操作和专业知识,而不是完全自动化的文本到虚拟现实的转换。在技术不断迭代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仅将吸收专业内容生产者和用户的输入内容,提升内容创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通过与这些主体的互动,形成持续的学习和创新循环。这种循环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动态、多元的信息交流过程,其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者协同生成创新性内容[5]。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介入后的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主体参与变得更加多元和互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为平等的“人-机”协同关系,可协同提升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开发团队可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自动生成游戏内的环境、角色对话或故事情节。这种合作不仅加快了开发进程,还增加了内容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这一协同创作内容模式下,人类创作者负责提供创意和情感元素,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则承担起分析、组织和优化的任务,从而增强跨场景互动的参与感。

此外,应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使虚拟现实媒介内容能够实时调整,以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个性化的体验。例如,在虚拟现实演出或活动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实时分析观众的互动和反馈,调整音乐、视觉效果甚至演出顺序,以提高参与度和沉浸感。

然而,随着人机共生和互动的不断深化,数字产品的创作责任和权利问题日益凸显[6],这给版权归属、法律责任和利益分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确保著作权体系的一致性,并审慎处理多主体内容生产中出现的权利和利益分歧[7]。同时,也需考虑如何在创新和开放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内容创作的方向,确保其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符合道德规范。

2.2 文本连接的跨文本延伸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特别是在处理和生成基础文本及其扩展文本方面[8]。基础文本包括从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等源头获得的数据,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提供了理解和生成内容的基础规则和模式。而扩展文本则是根据这些基础信息在特定应用环境中生成的,反映了模型对复杂场景的理解及其应用。通过扩展文本和基础文本的交互,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够创造与特定用户需求和应用环境更加契合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多种内容生产方式融合形成文本连接的跨文本延伸,使得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愈发复杂的内容生产环境中保持了高度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基础文本包括可被计算机解码和理解的数据,如音频、视觉效果、用户交互行为、场景设计等元素,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应用使得这些基础文本获得了更丰富的语义连接,在进一步的扩展和塑造中形成语义网络。

例如,在渡江战役纪念馆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过程中,基础文本可以包括渡江战役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重要人物的生平、地理位置的信息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中相关的专业历史内容,也可以是参与内容体验用户共享的观点和感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系统首先分析这些基础文本,从而理解历史事件的关键要素和内在逻辑。接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利用渡江战役的基础文本,生成一个复杂的虚拟现实场景,其中包括模拟的长江和船只、当时的人物对话以及历史事件的互动重现,从而使用户获得沉浸式历史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仅重现了解放战争的内容,还根据用户的互动和反应动态地调整和扩展内容。如果用户对渡江战役中总前委刘伯承特别感兴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提供更多关于该人物的信息和相关场景。通过这种方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造了一个既丰富又个性化的场馆体验,使得内容生产在应对复杂环境和用户需求方面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然而,在跨文本延伸过程中,因不同的转换媒介、原文内容和目标受众等因素的变化,这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能力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内容审核方面,由于固有的算法黑箱及可解释性缺陷带来的算法复杂性,人们难以理解模型背后的推理过程,从而导致新生成的文本难以理解或者控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缺乏对生成内容保护的法律法规可能导致技术滥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此外,大语言模型会反映并加剧现实社会中的偏见和价值观冲突,而这些偏见并不一定代表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或用户意图[9]。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时,我们不仅要谨慎应对这些挑战,还要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安全,并致力于维护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2.3 媒介互联的跨模态交融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引领了一场媒介关系的革新,跨模态内容交融使得信息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模糊。无论是专业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还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开始在数字空间中交织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信息生态。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融入实现了媒介间的深度交互与融合,促进信息在不同媒介环境中的自由流动,使原本分散在不同平台的内容生成方式被重新整合,推动了内容的超媒介叙事与生产[10]。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通过学习和模拟来生成类似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内容,同时,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生成的内容也可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迁移学习中加以共享,实现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之间跨模态转换和整合。这种跨模态内容交融不仅丰富了媒介资源,还为用户在虚拟现实媒介环境中提供了多感官深度参与和全方位信息获取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仅生成和处理各种类型的媒介内容,而且通过发挥个性化和交互性的内容输出,在各种使用场景之间为内容和媒介形式架起桥梁。其中的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领域构建的虚拟现实教室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速度和风格生成个性化教育内容,并动态地调整教学材料和测试,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也就是说,用户的行为、选择和反馈会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的工具捕捉并反馈到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实现内容的动态演变和持续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产和消费模式,用户也从被动接收信息者转变为内容的共创者。

然而,跨模态内容交融是一个在多维度和多层次上处理的复杂过程,通常涉及多个模态的紧密协作。为了保证其效率和效果,需要在跨模态表征、语义理解、逻辑推理以及内容生成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首先,处理跨模态数据时,其模态间的关联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模态间的关系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多样化。因此,要充分而精确地描述这些关系,以构建有效的跨模态表征,这是首要挑战。因为这种模态间关系的完整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最终内容的质量,进而影响后续任务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吸引力。其次,跨模态内容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语义鸿沟,为了强化跨模态的深度语义关联并从复杂的跨模态内容中提取全面的、深入的语义信息,进行跨模态生成研究显得尤为关键。这要求采用多种注意力机制变体,提取不同类型的多模态特征信息,以缩小模态间的语义差异[11]。再则,尽管现有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多模态信息在同一语义空间的映射,但大多数模型缺乏高层次的逻辑推理能力,难以预测未知信息。这一局限性使得模型在处理如全面和精细的语义理解、具体情境的推断等复杂任务时遇到困难[12]。最后,鉴于多模态内容的复杂交融性,跨模态内容生成不仅要基于已有的模态生成新的模态,还需要确保新生成的模态与现有模态之间的高度协同性。

“AIGC+”作为一种创新的内容生成机制,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引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目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相互协作构成了主要的内容生产方式。在此背景下,可进一步基于2-3-6优化模型[13]来构建数字创意互动服务(Digital Creative Interactive Service, DCIS)模型。数字创意互动服务模型将数字创意服务的价值链分为内容增值链和技术增值链两个主要部分。内容增值链包括内容制作、内容包装和市场创建,而技术增值链则涵盖了数据传输、发行服务和用户界面。“AIGC+”机制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实现了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基于数字创意互动服务模型探索“AIGC+”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的应用,不仅符合当前的产业趋势,而且能有效促进技术层面对内容层面的价值提升。

3 “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运作机制

“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模式不仅可以让用户深度参与内容共创,还可以使AI、虚拟现实等技术与用户、品牌产生加乘效应,从而生产出更加专业、多元、可交互的虚拟现实媒介内容。据此,从内容的策划、创作到存储、发行以及用户对资源的最终获取,可构建一个Web3.0时代下完整的数字创意互动服务的体系框架,参见图1。

3.1 技术增值链整合:构筑智能生态网络

Web3.0作为一个全新的价值互联网体系,融合了立体全息互联网、安全可信的价值传递,以及智能交互的经济系统[14]。在这个框架中,Web3.0不仅代表着新兴技术的汇集,而且构筑了 “AIGC+” 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生态网络。这不仅能够实现技术对内容层面的价值辅助,还有助于增强内容创作者的创造力。

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中,技术增值链上的整合至关重要。它集成“网、云、边、端”等技术,通过物联网的协同部署和无缝衔接,建立协同机制,将云端能力延伸到靠近设备的边缘节点,联动云端和边缘侧数据,实现边缘节点的远程管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打破了传统集中式数据处理的局限。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数据传输,集成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实现设备互联互通,还可以高效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使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在数据传输层、发行服务层和用户界面层呈现无缝连接的特征。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Web3.0等技术的融入,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领域的技术边界得以不断拓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增值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中,“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机制不是孤立运行的单一环节,而是多个环节相互交叉、协同工作。尤其在技术增值服务体系上的各个环节直接与内容增值链上的内容制作、内容包装和市场创建等诸环节相融合,为内容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

3.2 内容制作:协同共创汇聚跨界生产力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新的内容生产主体,可辅助专业内容生产者和用户进行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进而简化生产流程,提高迭代速度,缩短开发周期。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将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参与的多模态生成能力、叙事性生成能力和场景化生成能力。

多模态生成能力将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助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的交互生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够利用各种交互识别技术综合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并创造相应的多模态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的交互效率[15]。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需要分析用户状态和环境即时生成多模态内容达成交互式生产,而随着所要处理模态数据的增加,就需要5G技术提供的高能效数据传输、低延迟和高网络容量作为保障。例如,在一个虚拟现实博物馆的应用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和眼球追踪技术来提供一种互动、教育性的体验。当用户通过虚拟现实头盔进入虚拟博物馆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系统能够识别用户的语音指令和手势,从而引导用户穿梭于不同的展览区域,甚至通过简单的手势或语音命令来请求更多关于特定艺术品的信息;对于视力或听力受损的用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提供特殊的交互方式,如触觉反馈或通过震动提示来引导他们在虚拟空间中导航。此外,利用5G技术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这个虚拟博物馆可以实时更新展览内容,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

叙事性生成能力将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助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的程序化生产和人性化表达。这不仅需要将世界的联系性、情境的连贯性以及交互的自然性纳入叙事设计的思维中,同时还需确保跨平台和设备的用户界面的兼容性,为用户提供相似且连贯的沉浸体验。例如,《AI地下城》(AI Dungeon)这款基于GPT-3训练模型制作的文字冒险游戏,在其“Phoenix”的增强版本中升级了对用户界面、游戏体验以及AI模型。该款游戏还展示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如何理解用户输入并自动生成前后连贯的故事剧情,以增强玩家游戏体验。未来,从AI配音的对话,到根据玩家动作变化而调整的背景音乐,再到AI绘制的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CG)场景,一系列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引领的全自动化、程序化的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流程正逐渐成形[16]。然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处理复杂指令时出现的理解偏差或编辑紊乱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在情感表达和叙事结构的学习、理解和设计层面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需要用户和专业内容生产者的深度参与和辅助。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共同创作者,将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协同共创虚拟现实媒介内容。

场景化生成能力将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助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的跨界生产。场景之间的融合交互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屏幕制造的社交空间隔膜将被打破[17],教育、科技、文化和艺术等元素将有机地结合在场景之中,不同地域的用户将有机会进行无障碍沟通与协同创作。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面向不同对象和不同场景时,具有强大的自适应创作能力,为场景化的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提供支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结合相关内容可有机地融入不同领域元素,生成个性化的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场景,进一步拓展应用的疆界。例如,初音未来官方虚拟现实主题公园“2021初音未来盛夏之地(MIKU LAND 2021 SUMMER VACATION)”将演唱会、游乐园和商铺等场景元素融合,打造初音未来爱好者的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社交互动体验,从而推动初音未来相关社区的内容生产。另一方面,通过集成并串联多项技术构建虚拟现实即服务(Virtual Reality as a Service,VRaaS)模式,可将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的发行服务进一步拓展,探索全球资源构建、发展跨境电商服务生态[18]。在此模式中,用户无需虚拟现实设备,可随时随地远程访问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并参与制作。如虚拟现实射击游戏《枪战世界》(SPARK)中采用了游戏即服务模式,以满足全球市场运营、用户增量和开发迭代周期优化等多项需求,实现用户就近访问[19]。

3.3 内容包装:设计与服务方案深度重构

内容包装在多种技术的支撑下重新定义了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用户的消费体验。一方面,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广泛应用会打破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标题、封面、图文包装、数据可视化呈现等传统的内容包装难以适应“AIGC+”的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环境;另一方面,Web3.0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数据和内容共享平台,以及对去中心化应用的支持,这将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包装提供崭新的发展环境。因此,虚拟现实媒介的内容包装环节将经历深度重构,并且展现出定制化、个性化以及去中心化特征。

内容包装的定制化是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根据用户偏好、行为和反馈,深入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包装的设计方案,可以让用户根据自身使用习惯和偏好对虚拟现实终端设备或虚拟现实媒介界面加以调整。这种用户定制设计能够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成为一种更为高效的新模式[20]。如小象智合的ELEAI系统打通了行业语言模型、视觉生成模型、以及3D渲染模型等前沿技术,并与专注品牌个性化定制包装的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系统“小象魔方”结合,形成了“智能化设计前端 + 数字化中台 + 超级云工厂”的人工智能设计系统[21]。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加入可以降低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包装优化创意可视化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例如用户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辅助下,可对虚拟界面以及终端设备进行调整,实现多端定制,赋能创意落地。

内容包装的个性化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特定算法分析海量数据,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包装提供个性化设计和服务。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专业内容生产者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购买偏好和消费潜力,针对用户和潜在客户实现个性化包装。如奈飞(Netflix)的个性化机制让不同用户在使用平台时获得不同的产品封面体验,其智能化推荐可激发用户点击观看剧集的兴趣。同时,奈飞结合用户数据为用户创建个性化主页,从而提升使用体验。此外,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响应式设计,可解决多端发布、多端口不同格式内容的输出与发布、格式转换等问题。

内容包装的去中心化是通过Web3.0平台来连接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者与用户,在去中心化的技术环境中建立实时编辑、实时渲染、实时更新、实时包装和实时存储的流程[22],从用户的交互体验与审美需求、内容的分发平台与应用终端、场景的融合与功能导向等多角度,推动了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包装从静态到动态的全方位、实时化转变。如Web 3.0平台将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产品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就可以将NFT变成游戏道具,让每个用户都可以实时参与游戏的修改与优化,促进游戏内容包装设计在语言、文字、音乐、审美等多方面的提升[23]。

3.4 市场创建:数字营销贯穿全生命周期

在市场创建阶段可以明确用户需求,明确虚拟现实媒介内容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并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建线上和线下市场。因此,可通过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市场的创建初期、市场成熟阶段和未来市场拓展来考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助力作用。

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市场创建初期,可通过虚拟社交、虚拟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与用户协同创造产品和服务,形成一种价值共创、生态共赢的商业模式。例如,创维公司不仅将虚拟现实软件平台做到与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兼容,通过支持多种标准的内容开发以及多人互动的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建立开放的生态,以提升用户沉浸式体验;该企业还基于企业内外部丰富的业务和资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渠道体系,包括电子商务、线下销售、运营商合作等,促使虚拟现实产品与其他关联产品产生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为虚拟现实产品开拓C端市场奠定了坚定基础[24]。随着虚拟现实媒介用户的增加,虚拟现实媒介内容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建优质的多样化内容可激发用户的分享意愿,实现精准分发,进而提高虚拟现实媒介营销效率。

当虚拟现实媒介产品逐渐普及,市场也会趋于成熟,可构建全程化营销、全息化营销和全员化营销的全媒体营销体系。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团队应以矩阵式营销为支撑,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打造网状的立体营销组合[25]。全程化营销可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的辅助下实现虚拟现实媒介营销方案快速制作和动态优化,实现多平台营销。全息化营销可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的生成能力和创意构思应用到图片、视频、虚拟人讲解等形式上,进而激发用户的消费潜力[26]。全员化营销则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赋能企业内部人员及利益相关者、用户、虚拟代言人,并可组建数字人直播营销矩阵。例如,在虚拟现实媒介产品营销中,可借鉴宣亚国际营销技术创新服务公司打造的OrangeGPT V2.0模式[27],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应用于虚拟现实媒介产品制作全流程之中,打通从智能产品制作到全员一键分发,从传播数据自动回流到内容爆款模型迭代的虚拟现实媒介产品营销闭环链路,并为部分用户搭建融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营销工具的虚拟现实媒介产品“一站式”全员营销系统,以提升创意生产效率与营销效果。

未来,去中心化技术的发展将对虚拟现实媒介产品认证和确权产生影响。基于这个背景,品牌商和内容创作者将通过去中心化平台对虚拟现实媒介产品进行分享、推广和交易等操作,从而推动虚拟现实媒介产品营销的发展。因此,在Web3.0环境下,内容生产者需要在去中心化平台的虚拟营销空间里建立一个与现实营销空间相对应的经济运转系统,为用户创建一个可全程在网络中进行价值传递和交换的价值空间。例如,企业可以构建一个包含数字身份、数字藏品和虚拟平台的虚拟现实媒介产品矩阵,并建设安全、可信的经济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覆盖虚拟现实媒介产品营销全链路,提高用户的共建热情[28]。另一方面,内容生产者还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平台增强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联系。例如,《食品元宇宙》 (Foodverse)的品牌则是依托去中心化平台,与元宇宙用户进行包装设计、虚拟展示、游戏场景广告植入、游戏情节互动和NFT虚拟交易等不同形式的在线互动,助力品牌推广。随着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融合与交叉,企业也需要注重营销的跨界融合,为虚拟现实媒介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和用户群体。

4 运作保障与未来展望

目前,“AIGC+”机制驱动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流程的变革升级,使传统内容生产中的运作保障难以应对新生的问题及诉求,因此,构筑与时代诉求相呼应的运作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全新内容生产机制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负责任创新是借力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开展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石。负责任创新理念关注“AIGC+”内容生产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代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深化和延伸。因此,“AIGC+”的内容生产要充分考虑各项技术应用的伦理倾向和道德选择。

平台化思维是连接各方资源的重要桥梁,是一种开放、共享和共赢的思维。利用Web3.0平台效应连接各方资源,推动“AIGC+”的内容生产,最终可形成一个生态良性的内容生产和分发系统。

数字素养是数据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全民数字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数据生产力水平。“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的参与人员需要全方位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进而推动数字资源优质高效的生产。

生态理念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领。生态理念通过创造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循环,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使内容创作者、平台运营商、用户和内容之间形成正反馈,相互激发并平衡各方利益,从而形成繁荣健康的内容产业生态。这个内容产业生态建设还需要多方协同参与,包括立法者、伦理学家、技术开发者等,他们可通过法律、伦理、技术等方面的多元措施支持构建可信AI生态[29],以共同维护和扩展“AIGC+”内容产业生态。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发展,“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机制可在智能化内容生态建设、创新技术应用以及用户情感连接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以期共同打造高质量内容,建立并完善创作激励机制,促进内容共建和平台生态的良性发展;促进终端用户参与,加强网络互通,并优化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云服务功能;助力虚拟现实媒介内容产品在互联网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访问和交互,强化品牌传播,实现虚拟现实媒介内容产品对用户的高效触达和影响。在持续优化“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机制的进程中,智能化的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将对出版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 释

[1] Metaversevrnow. What is Web 3.0 Definition? [EB/OL].[2023-04-02]. https://metaver sevrnow.com/education/web-3-0-definition

[2] Techmonitor. What is Web 3.0? Three visions for the internet’ s future? [EB/OL]. [2023-03-23].https://techmonitor.ai/technology/emerging-technology/how-will-the-web-future-evolve

[3] 周荣庭,尤丽娜,李珮.可供性视域下虚拟现实媒介对数字出版的构建[J].出版广角,2023(7):16-21+27

[4] 周荣庭,周慎. AIGC+Web3.0:面向未来的出版多模态融合[J].中国出版,2023(10):3-9

[5]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2-38

[6] 李晓宇.元宇宙下赛博人创作数字产品的可版权性[J].知识产权,2022(7):20-46

[7] 张炯,张昆.沉浸视域下儿童阅读的内容生产与伦理向度[J].出版发行研究,2023(1):50-56

[8][法]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著;史忠义译.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7

[9] 支振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信息内容治理[J].政法论坛,2023,41(4):34-48

[10] 张玲玲.媒介间性理论:理解媒介融合的另一个维度[J].新闻界,2016(1):12-18

[11] 刘华峰,陈静静,李亮,等.跨模态表征与生成技术[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3,28(6):1608-1629

[12] 王树徽,闫旭,黄庆明.跨媒体分析与推理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21,48(3):79-86

[13] 周荣庭,孙松.增强现实出版物产业价值链分析[J].中国出版,2018(8):3-6

[14][23] 徐蕾,李莎,宁焕生. Web 3.0概念、内涵、技术及发展现状[J]. 工程科学学报, 2023, 45(5): 774-786

[15] OSU.EDU.ChatGPT And Metaverse:How ChatGPT Will Speed Up The Metaverse Virtual Reality[EB/OL].[2023-05-06].https://u.osu.edu/vornberg-1/2023/02/28/chatgpt-and-metaverse-how-chatgpt-will-speed-up-the-metaverse-virtual-reality

[16] 界面新闻. 2023,AIGC颠覆游戏产业[EB/OL].[2023-11-24]. https://m.jiemian.com/ article/9089005.html

[17] 未来智库.元宇宙行业专题研究:元宇宙引领游戏、社交、电商应用变革[EB/OL].[2023-10-2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5842053

[18] 牛建国,夏飞龙.AIGC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23,42(10):85-94

[19] 火花幻境.实现游戏全球化发行与本地化运营[EB/OL].[2023-08-25].https://aws.amazon.com/cn/solutions/case-studies/sparkgame-case-study

[20] 刘粮.AIGC智能驱动下包装设计行业的挑战与机遇[J].包装工程,2023,44(S2):236-240

[21] 小象智合.包装行业首个 AIGC 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系统 ELEAI 开启内测[EB/OL].[2023-10-09].https://www.foodtalks.cn/news/47048

[22] 殷茂森,杨昭婕,卜青原.浅析新媒体新闻快编+VR包装制作流程及应用:以青岛电视台为例[J].演艺科技,2021(12):62-65

[24]王伟.发布Pancakexr新品牌 创维VR开启C端市场新征程[N].中国电子报,2022-08-09(004)

[25] 张仲韬.矩阵式营销:传统行业的逆势突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33

[26] 国际公关编辑部.借势AIGC赋能营销模式[J].国际公关,2023(15):1

[27] 果壳说.宣亚国际 OrangeGPT V2.0 汽车行业版正式上线 [EB/OL]. [2023-12-28]. https:// m.guokr.com/article/464726

[28] 德勤.Web3.0模式分析及中国应用的创新探索[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3(6):66-80

[29] 方卿,丁靖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三个出版学议题[J].出版科学,2023,31(2):5-10

(收稿日期: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