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学制下,东北女子教育的变革探索

2024-09-03 00:00:00曹子安刘力丹
中国故事 2024年8期

【导读】壬戌学制的颁布基本奠定了我国现代学制体系,此后数年,东北地区的女子高等教育在入学、择校选专业、校园活动等多方面有了明显进步。由于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该地区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身特点:时间上间断发展,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公立高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等。虽然当时高等教育中男女同校并未普及,但是各个高校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给当时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其“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1919年,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确定的“改革女学制度案”中明确提议“大学及专门学校应同校同班”,从制度上规定高等教育中女子跟男子有同样的权利。1920年秋季学期,北京大学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公立高校的教育实践中,男女可以合校共同接受教育。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之后国民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然而,1931年东北地区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各省市逐步沦陷。故本文选取东北地区这一地理区域和1922—1930年这一历史阶段,作为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考察区域和考察区间。

一、东北地区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1922—1928年

1919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开始发展教育事业。因常年征战,张作霖需要军事人才壮大军备力量,故在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高等院校中,近一半都是与军政司法相关的专门院校,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东北讲武堂,张作霖的许多下属都有进入该校进修的经历。

此前,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各类学制,并在全国推行。在张作霖实际控制的东北地区,女子教育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兴办女子小学和女子中学,增加实业教育中女子教养院和女子师范讲习所。高等教育方面,当时中东铁路沿线的教育主权尚不明确,所以该地的高等学校并未纳入奉系军阀的实际控制,其教育也是苏联模式。壬戌学制颁布后,铁路沿线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在1923—1924学年率先招收了一批三十余人女学生。1925年出版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沿革史》对学校的招生条件有详细记载——“在九月行之,入校有报名费十元,分正科考试、预科考试……(纯用俄文问答)额数每班40人,中俄各半、男女齐收,享此考试权者……(前因华生人少,间有不毕业者亦收入,不过一时权宜办法)。”由于当时中东铁路附近区域的主权被侵、高等教育花费高、入学须会俄文等因素,且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学生不足时用俄籍学生补充,导致能够进入该校的中国学生很少。学校俄文授课、俄文考试(中文考试科目仅有地理、历史、作文),且以理工科为主,导致能够留在学校继续学习的中国学生少之又少,女生的情况更甚。

到1927年,东北地区尽管已经建成东北大学、锦县交通大学、私立冯庸大学、私立医科专门学校、哈尔滨法政大学等十余所院校,且办学方向涵盖师范、农业、交通、医学等多个专业类别,却没有专门的女子高校,况且上述学校中的本土高校并不招收女学生 。据史料记载,如果当时辽宁省的女子在中学毕业之后想继续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习的话,需有教育厅批文,经选拔之后前往平津(北京、天津)的高等学府求学,由各县政府出资给予一定补助费用。

(二)1928—1930年

1928年6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管理。在教育方面,东北地区也逐渐与国民政府管辖的地区接轨。不仅如此,之前俄占的中东铁路周边区域被收归转立为东省特区,教育方面有在华俄侨留下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1927年12月,中东铁路局下属的学务处撤销,教育权完全收回后,特区内的私立高校便被陆续收归——比如中东铁路的俄国职工在1920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于1928年2月归东省特别区接管,并在当年10月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28年之后,这些高校均可作为东省特别区的公立高校,纳入国民政府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

由于张学良任职期间重视发展教育、热心兴办学校,东北教育在1928年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女子教育,在实践“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上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入学方面。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中,辽宁省的东北大学是最早招收女学生的公立高校——1928年8月,东北保安委员会委托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长,“9月,东北大学便添招女学生,此举开东北教育界之新纪元”。当年就有270余名女学生投考,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可见一斑。在东北大学的引领下,位于辽宁省的私立冯庸大学也在1929年开始招收女学生。1931年面对日本的侵略时,冯庸大学更是斥巨资扩充了三个院系招收女生,以军事教育为基础,并特别指明女生的训练目标在于让她们有健康的身体和独立的技能。

吉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虽不及辽宁省,但其省立女子师范中学的全体学生不甘示弱,于1929年5月21日呈文省政府,从法律、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权等诸多方面阐明了本省女子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并请求吉林大学校招收女学生,在她们的努力下,吉林大学校也在当年开始兼收男女学生。

其二,在校情况。东北地区的公立学校中,东北大学在1928年秋季学期首招女学生50余人,一年之后,在校女学生已经翻倍增长到108人,并且分布在学校下设的三个不同学院(理工、文法、教育)。到了1929年,东北地区的公立高校大多都有女学生在校就读,如下表:

通过表1可以发现,东省特区的女子受教育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省份,在校女学生最多,高达248人,占比超过东北地区全部女学生的65%,并超过其他四个省份在校女学生数目的总和。但即使在东省特区,除了俄文师范专科学校与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其余公立高校中女生数量均少于男生,而且差距很大,更何况其他省份的高校。

而在整个东北地区,即便公立高校接受了数百名女学生,男生人数仍超过女生9倍。这是由于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在1928年才逐步实践“男女平等”的受教育理念,女子在高等教育方面发展较晚。其实这也是当时全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虽然学制的颁布为女生进入高校学习提供了制度依据,但是能够入校学习的女生仍是少数。

从表1各学校男女在校学生比例可以看出,美术、师范这种文学艺术类院校,女生人数占比略多于其他类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女生甚至比男生还多一倍。医科学校虽然不属于文史哲艺,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发,需要更多护士和医生为军人及平民治病,故而女生占比也不在少数。

其三,专业选择。在师范院校、法政学校及综合学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女学生数量较多,而工农院校和综合院校中理工科类的女学生数量较少,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女子选择专业的情况与当今也有相似之处。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男女比例较为平衡的是东特区法政大学校、东省特别区俄文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上述大部分是人文社科类院校,只有一所医科院校。而男女比例差距较大的三所学校则是综合高校和工农高校,也说明女子更愿意选择人文社科类院校进行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也是东省特区五所高等院校中招收学生最多的学校,其在校女生竟不到东特区法政大学校的一半,反映出东北地区女子的高等教育偏好。

以东北大学为例,即使进入综合类院校,在专业分布上,院校内部的大多数女学生所选的仍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自然科学的女学生仅占全体在校女生的20.37%,男生比例却是38.61%,高于女生18个百分点。

而上述情况也同样见于当时东省特别区的五所公立高校,但即便如此,女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理工科在当时仍十分具有进步意义。东北大学的案例说明男女都有机会进入该校下属的各个学院——女子有权利跟男子一样选择自己的专业,而不是被局限在某种专业之内。这种实践是对高等教育中男女平等理念的一种宝贵尝试。

其四,学校生活。东北地区女学生的高校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学习与考试,还有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公立高校受政府支持,学校资金充足,校内有充足的场地和资金支持各种活动。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1929年4月就留下了游艺筹备会的记录。游艺会是当时在校的中国学生组织的活动,其中华俄学生、男生女生均有。

图1 哈尔滨工业大学游艺筹备会摄影

私立高校也有丰富的学生活动。冯庸大学是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私立高校,据史料记载,其校长冯庸主张“男女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观点,并积极践行。1928年冯庸大学承办东三省联合运动会,就允许“男女学校有同等参加资格”;不仅支持学生参加本地区的体育活动,1930年,冯庸大学还组织女学生远赴杭州参加全国运动会。

二、东北女子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起步晚,发展势头猛,阶段性鲜明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28年成为一个分水岭,将东北地区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分成了两个特征明显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沉寂;而在第二个阶段,女子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东北女子高等教育实践在1928年才有了实质性进展,然而这距离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已经过去了6年,距离公立北京大学在1920年正式招收女学生更是过去了8年。壬戌学制颁布当年,国内已经有30所高校允许女生入学跟男生共同接受教育。这些高校分布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长沙、广东、福建、云南等不同省市,公立、私立学校兼有,当时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人数也已经超过600人次,可以说东北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起步较晚。尽管起步较晚,东北地区招收女学生的高校数量从1到9却仅仅用了不到3年,不过这种势头在1931年由于日本侵略又急转直下。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招收女学生的时间最早。但辽宁省的东北大学在1928年所作的表率,才推动了男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进步。此后,东北地区的各大公立高校纷纷开始招收女生入校学习。当时东北地区已经建成的13所高校(除了表1和表3中的11所高校外,还有《吉林新志》记载的警官学校以及黑龙江省当时未停办的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中,男女兼收的学校有9所,占全部高校的64%。不仅如此,这些高校的领导如张学良、冯庸等人,对于招收女学生也是持积极态度的。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的开放包容提升了东北女学生求学的信心。到1929年,东北地区便有400余名女生进入高校学习,仅一年就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二)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招收女学生,是在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通过前文的梳理可以看出:

在专业分布上,东省特区提供给女学生的类别最广泛,涵盖了政法、师范、医药、艺术等不同专业。辽宁省的东北大学遥遥领先,学校共有3个学院23个系别,囊括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等。

在高校数量上,东省特区贡献突出,仅一个特区就有5所高校招收女生。对比其他省市,辽宁省有3所高校招收女生,吉林省则只有1所,黑龙江省和热河省甚至没有。

热河省在1928年才成为省级行政单位,在此之前,热河地区夹在河北省、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改置为察哈尔省)与东北地区其他三个省之间,处境尴尬,经济发展落后,高等教育更是空白(根据1924年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概览》中“各省区各专门学校每校平均学生数表Ⅱ9”显示,热河地区没有大学校及专门学校)。该省女子教育集中在小学、中学与职业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其办学目的也主要是为省内社会发展扫除文盲,以及培养各类教师。即便是在1928年之后,热河省的高等教育仍然无法与其他三省相提并论,所以热河省的女子想要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只能通过省外求学或者留学。

民国初期的黑龙江省虽然在省会齐齐哈尔市建立过两所高等学校,但其办学过程并不顺利——1912年7月创办的黑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时办时停,在1929年被迫停办。由黑龙江军官养成所,转设的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也被迫于1931年停办。黑龙江省常年受沙俄侵略者侵袭,人民流离,政府无暇顾及高等教育。在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管辖权之后,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实际上吸收了沙俄移民传播的俄国文化,又由于靠近东省特区,其高等教育受特区辐射,便没有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由此可见,东省特区的女子高等教育占据了东北地区女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对远在热河省和黑龙江省的女子而言,她们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定难度。

(三)公立高校逐渐成为主力军

东北地区在1927年从苏联收回了沙皇俄国侵占的教育权。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在东北地区支持兴办了一些公立高等院校,公立学校逐渐取代私立学校成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表3可见,1929年,东北地区接收女学生的9所高等院校中,有7所是公立。

一方面,东北地区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管理之后,主动实践“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在1927年收回教育权之后,接管了在华俄侨创办的几所私立高校,使得原本只允许俄侨就读的学校改组成了公立高校,为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之后,我国现代学制体系基本形成。1922年至1931年,东北地区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虽然阶段性明显,但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总体上有明显进步。尤其是在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该地区的女子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当时东北地区的女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9.

[2] 邰爽秋. 历届教育会议议决案汇编[M]. 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

[3] 王鸿宾,向南,孙孝恩. 东北教育通史[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4] 杜学元. 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6] 王守先.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沿革史[M]. 上海:中国印书局,1925.

[7] 吴凤岭. 近代东北地区女子学校教育研究(清末—九·一八事变)[D]. 沈阳:辽宁大学,2012.

[8] 荆晓芬. 黑龙江女子学校教育探究(1901—1949)[D].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6.

[9] 东北年鉴[Z]. 教育,东北文化社,1931.

[10] 徐振岐. 民国时期黑龙江高等教育述论[D]. 长春:吉林大学,2013.

[11] 何维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事记:1920—1999[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12] 东北大学开放女禁庸大修武[N]. 天津益世报第四张,1928-10-1(16).

[13] 郭春修. 冯庸与冯庸大学——教育救国与十四年抗战的先驱[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4] 冯大下期扩充添招女生重军事教育[N]. 盛京时报,1931-6-22(2).

[15] 李澍田. 吉林新志[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6] 张士伟,王海龙. 关于冯庸大学女子抗日义勇中队的考证[J]. 档案,2020(2).

[17] 冯轶凡. 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分析视角[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18] 焦爽.20世纪初至30年代初期热河地区的教育概况[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19] 东铁俱乐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游艺筹备会摄影[N]. 教育月刊(哈尔滨),19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