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传统集市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在乡村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乡村社会变迁,传统集市拥有了便利的交通,更要向现代集市转型。
传统集市主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进行组织管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集市上交易的商品种类多、交易频率高、交易价格低。我国乡村地区分布着众多的集市,它们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乡村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集市正在逐渐走向衰落。传统集市作为一种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衰落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与乡村社会变迁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集市演变的过程和驱动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传统集市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集市是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交换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在乡村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集市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关于集市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古代集市起源于原始农业社会,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古代集市起源于小农经济社会。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认为集市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集市是在农业经济和交换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所以,在农业社会条件下,传统集市必然会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而进入工业社会后,机械替代了大部分人力,规模化生产代替了小农经济,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市场规模扩大,传统集市走向衰落。
传统集市作为乡村初级市场,参与者多为农民、商贩、手工业者。其中商贩分为“坐商”和“行商”。“坐商”又称“坐茌”,是一种固定的交易模式,有着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标定的商品。商贩有详细的商品分类,例如药店、布匹、瓷器和金银首饰等;“行商”亦称“客商”,是一种流动的交易模式,指的是把某地需要的商品,主动地从外地运到该地批发或者零售的商贩。集市上售卖的商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最初的集市是物物交换的,交换物多为人们拥有的过剩的生活用品和饱腹之物,随着人类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集市上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多,果蔬、布匹、服装、日用品、牲畜、农具、肥料、种子、丝、茶、烟以及粮食等大宗物品都涵盖在内,商品的专门化程度提高,并且出现了专门以一种商品为集散的集市,例如米市、马市等。
外地商人为获取利益,也参与到当地集市中,集市容纳的人群越来越广,商品流通的范围越来越广。集市不仅仅是货物交易的场所,更成了展现地方文化、交流情感的平台。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集市的功能不断延伸,发挥的作用也从单一走向了多元。赵铨在研究云南大理的集市的过程中指出,集市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经济功能,是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满足品种的调剂和余缺的调剂。继而尹建东指出,与杨庆堃、费孝通及施坚雅所描绘的20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城乡集市相比,云南边境地区还一直延续着独具特色的集市交易方式——边民互市。集市在经济的交换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交换,孕育出了社会文化功能。杜朝光在研究中越边境集市时指出,非商业性的交换出现在集市的经济活动中,这种交换包括情感和信任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友珍在对甘孜镇宗教集会和集市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宗教性集会的兴盛和繁荣逐渐形成了集市,成了康区的主要市场形式,故而集市有着经济、宗教和文化娱乐的功能。集市,尤其是处于民族地区的集市,不仅仅呈现出各民族经济上互相依存的状态,更是文化上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相互亲近的见证,承载着社区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任。
二、大集场村的起源与现状
(一)集镇起源
位于恩施市的传统村落大集场是由族群迁徙形成的。该地因施州老城到黔江的重要官道——施黔古道的兴盛而繁荣,是恩施和咸丰交界处的重要商贸中心、盐业集镇,也是“湖广填四川”重要的移民集散地。明代施黔古道(古施州至黔江)改道芭蕉、盛家坝一直通往黔江,此地由于紧挨施南、金峒与忠孝土司,成为不折不扣的施州卫边地。由于军事驻屯的需要,大量移民到来,房屋增多,逐渐在穿越山槽的小溪两岸形成两条街道,形成了享誉恩施、宣恩、咸丰、利川四地乃至四川黔江的贸易集市。第一次“川盐济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引发了大规模的商业移民,大量雄厚资本的外地商人进入川渝等地,带动了巴蜀每个盐道节点上集市的发展,而大集场距离郁山盐场较近,也接纳了一大批商人和移民,此地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此定居,并且形成了管理各地省籍地的同乡会和办事机构。各省会馆的代表成为整合外乡人的纽带。
(二)集镇现状
今天的大集场村有两条国道穿境而过,并在此交汇,在地理上与咸丰县、宣恩县、利川市接壤,成了一个四县交界的枢纽地带。但便利的交通并未如村民所愿的扩大集市规模,反而因中青年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大集的集市规模、人流量都远不如前。即使到了集期,街道上也只有数量不多的摊贩和顾客。其商品交易枢纽地位,也被更高一级的盛家坝乡取代。据村民反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初时,大集每逢集期,除了本地商贩外,就连周边县市的商人也会赶来做生意,整个集镇“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非常热闹”。但自2016年起,集镇便陷入了衰退,规模一日不如一日,来往客商越来越少,许多摊贩选择转行或是外出务工,街道上为数不多的数家个体户,基本是本地人,外地人张罗的商店难以经营。
三、传统集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居民对传统集市的需求在逐渐减少,而农村居民对传统集市的需求则逐渐增加。因此,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地区传统集市逐渐衰落。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传统农村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活动大幅增加,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传统集市的人口流失。因此,传统集市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传统集市兴衰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消费需求逐渐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传统集市的交易内容和交易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购买消费品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生存需要,而是更注重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会改变传统集市交易形式和内容。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就业方式逐渐多样化。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农业来维持生计,而是通过务工经商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传统集市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商品种类,人们在购买农副产品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市场商品种类比较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农副产品之外,人们在生活用品、文化娱乐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难以迎合顾客消费心理的传统集市衰落现象日益严重。
(二)农村人口流动
我国人口流动总体上呈现出“大进大出”的特征,即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种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是传统集市衰落的重要原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9.2亿农村人口,其中大约有2亿人常年在外务工,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常住人口的一半左右。这部分农民工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回到家乡,但是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不会回到原来的集市上,因为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是赚钱养家糊口,而不是为了采购商品。同时,也有很多农民工在外定居下来。这种情况下,农村人口在数量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有3.6亿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占总人口的17.93%。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大多选择在城市定居下来,他们也不会经常回农村老家探望老人或孩子。因此,这些农村人口基本上不会回到农村老家采购商品。随着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农民进城务工数量的增加,传统集市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以大集场村为例,交通便利促进了人口外流,中青年人口大多在外务工,村中只剩下了消费能力不足的老年人,集市交易规模因此锐减,商品种类也趋向于单一。
(三)城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商圈和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业综合体,城市消费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居民的购物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集市购物。城市居民越来越重视购物体验和消费体验,更倾向于到大型商场购买商品。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扩张导致商业业态结构不断变化。城市商业体系不断完善,也使传统集市走向衰落。此外,随着电商物流行业升级,农产品电商模式不断成熟,传统集市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集市的复兴路径
传统集市作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乡村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集市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减弱。与此同时,传统集市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乡土气息也逐渐被现代商业文明所取代。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集市的复兴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是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实现传统集市复兴,就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完善功能、转型升级等原则。
(一)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
传统集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传统集市复兴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的原则。首先,在进行传统集市复兴规划时,必须尊重历史文化价值,将保护优先作为基本原则,避免因盲目建设而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其次,在进行传统集市复兴规划时,应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利用,避免对传统集市的盲目改造和过度开发。最后,在传统集市复兴过程中,还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保留传统集市的历史原貌,要充分考虑到传统集市复兴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因盲目改造而破坏历史文化价值。
(二)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针对“三农”问题而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要想实现传统集市在乡村振兴中的复兴,就必须以解决乡村振兴中“三农”问题为导向,积极推动传统集市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从封闭式向开放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化、从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集市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传统集市由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构建新型集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传统集市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集市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通过分析传统集市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其衰落的原因,对促进传统集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振兴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铨. 云南大理地区的近代集市[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
[2] 尹建东,吕付华. 传统延续与现代转型:当代中国边境集市结构功能变迁研究——以云南为中心的考察[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3] 杜朝光. 民族地区集市的功能研究——以中越边境金厂集市为例[J]. 黑河学刊,2014(8).
[4] 友珍,德吉卓嘎. 明末到民国时期康区宗教性集会与集市之关系考察——以甘孜镇为例[J]. 西藏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