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白雪乌鸦》这部作品细致描绘了百年前疫情时期的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文化,包括哈尔滨建城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城市建筑与民俗风情,这些元素丰富了如今哈尔滨“四季繁荣”的文旅底蕴。本文通过分析迟子建在《白雪乌鸦》中细腻的文学笔触,探讨打造地方文学作品IP,在传播城市文化、增强地方情感认同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白雪乌鸦》是迟子建于200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20世纪初东北鼠疫肆虐期间,傅家甸小人物的离合悲欢。迟子建通过人物故事叙述,侧面描绘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人文面貌和历史变迁。哈尔滨被誉为“冰城夏都”“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在《白雪乌鸦》中,哈尔滨的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景观的集合,更是社会生活的舞台,展现了民族文化交融下,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如翟芳桂和于晴秀,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哈尔滨人民坚韧与智慧的象征。
本文旨在揭示文学作品在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地方认同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不仅有利于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也能为其他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白雪乌鸦》中的哈尔滨,不仅是冰雪与历史的交织,更体现了城市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
一、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由来
(一) 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
在20世纪初,中东铁路建筑群见证了哈尔滨的成长和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多元文化融合。在中东铁路沿线最早建成通车的东北北部新兴城镇中,哈尔滨的发展最为迅猛。哈尔滨凭借中东铁路与松花江水运产生的集散效应,由一个荒寒村落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哈尔滨的建设发展与中东铁路几乎同步,随着外来人口日益增加,工商业日益繁荣,外国货也源源不断地输入。这种历史背景下,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体现了中俄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
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印记大多存于丰富的中东铁路建筑群中。这些欧式建筑是哈尔滨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见证,承载了哈尔滨人民的时代记忆和生活情感。生活在此的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世代密切交流,使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生活充满了包容性、时代性与民族性。
(二)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特色与表现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中央大街两侧成群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巴洛克风格的索菲亚教堂和充满俄罗斯风情的住宅区,都在向世人展示哈尔滨与欧洲文化的联系。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故事。
哈尔滨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早在1963年2月7日,为了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哈尔滨的冬天不再寂寞,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在兆麟公园开幕,开创了我国现代冰雪文化艺术的先河。1999年,为了迎接2000年千禧年的到来,也为了能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大型冰雪艺术活动的水平,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冰雪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成了哈尔滨市冰雪旅游的一张名片。
二、《白雪乌鸦》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描绘
(一)小说中的历史场景再现
迟子建的城市书写并非始于《白雪乌鸦》,《伪满洲国》《黄鸡白酒》《起舞》等作品已然关涉城市。但是在《白雪乌鸦》中,迟子建开始细腻地描绘1910年哈尔滨的历史场景,通过人物的生活和遭遇,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时期的城市之中。小说的背景设定在鼠疫爆发时期,鼠疫事件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也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反映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在困境中的生命力。
在小说中,哈尔滨的街道、建筑和日常被生动地再现。傅家甸作为故事的主要舞台,体现了哈尔滨当时的市井生活和民族文化交融。俄罗斯教堂的钟声、街角的冰糖葫芦摊、马车夫的叫喊声,这些细节构成了20世纪哈尔滨的历史画卷。通过马夫王春申一家、富商傅百川一家等人物的生活,迟子建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哈尔滨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之间的生活交流,这些人物的故事构成了哈尔滨历史的微观场景。
哈尔滨的建筑在小说中被赋予了生命。索菲亚教堂、滨洲铁路桥,以及那些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民居,都是哈尔滨历史背景的见证。这些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人物情感和经历的载体,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和历史变迁。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以翟芳桂、于晴秀、吴芬和金兰为代表。她们坚韧不拔、舍己为人,反映了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与自我觉醒,象征百年前哈尔滨人民的不屈精神。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学价值,也为哈尔滨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人物塑造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在《白雪乌鸦》中,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不只是风景和历史事件的叠加,更体现在小说人物上。迟子建坚持书写基层民众在平凡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小说中的人物都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精神。
马夫王春申的生活工作体现了哈尔滨的马车文化,反映出当时城市交通的艰辛与不便。他坚韧和善良,对家庭负责,为集体奉献,体现出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互助精神。
傅百川是哈尔滨的富商,他的财富和地位体现了城市经济繁荣。他与俄罗斯、日本方面的来往接触,展现了商业活动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哈尔滨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翟芳桂和于晴秀,体现了哈尔滨女性的坚韧、智慧与温柔。她们面对的困境和挑战,反映了当时旧时代哈尔滨社会的复杂性。
迟子建深入刻画了鼠疫时期市民的日常行为、生死抉择和命运走向,并将人物命运与哈尔滨的行政区划、工业建筑和民俗生活融合,揭示了城市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这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元素,也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哈尔滨百年传承的城市文化。
三、哈尔滨城市文化的赓续与变迁
在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中,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体现在鼠疫前后的转变与新生。哈尔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游客漫步在哈尔滨市区街头,可以欣赏到巴洛克、新艺术运动、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的中东铁路建筑群。这些建筑展示了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风貌。从边陲小镇到中东铁路枢纽,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在历史变革中都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与创新力。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断融合新元素,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小说中的傅家甸首富傅百川,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商人的特点,又受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哈尔滨交融。这种交融在哈尔滨的建筑、艺术、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体现,中央大街上的新艺术运动建筑与传统民居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
(二)应对灾难的韧性
《白雪乌鸦》中的鼠疫事件,是哈尔滨在历史变迁中面对的一次重大挑战。面对灾难,哈尔滨人民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城市文化中得以传承。王春申和翟芳桂等角色的故事,展示了哈尔滨人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和互助精神,这些特质在现代哈尔滨依然可见。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对哈尔滨十分重要。小说中提到的中东铁路印象馆、滨洲铁路桥等历史建筑,如今成了城市的文化符号。滨洲铁路桥成了旅游景点,体现了哈尔滨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再利用。哈尔滨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施行不同程度的分类保护。针对价值极高,现状已经处于灭失边缘的文化遗产,哈尔滨及时联络各部门施行抢救性保护,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是哈尔滨赓续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迟子建的《白雪乌鸦》通过塑造哈尔滨在特殊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侧面描绘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历史底蕴和赓续传承。读者通过《白雪乌鸦》的人物故事,可以了解到近代哈尔滨的社会生活风貌,感受到哈尔滨人民的韧性。哈尔滨的百年城市文化在赓续中创新,在创新中广泛传播。哈尔滨的城市文化脉搏源于丰富的历史积淀,又在现代发展中注入了创新元素。冰雪、历史、文化融合成一种独特的城市韵味,使哈尔滨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邵子溦. 风雪中的苦难与崇高——论迟子建长篇小说《白雪乌鸦》的静穆之美[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1).
[2] 牛淑贞. 铁路与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北部城镇体系的重构——以驻防城为中心的考察[J]. 史林,2024(1).
[3] 刘世浩.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哈尔滨书写”[J]. 文艺评论,2021(6).
[4] 李沛伦,赵志庆,欧振宇,等. 中东铁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