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傣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跨界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长诗最为发达的民族之一。长诗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滋养着傣族人民。傣族文献《刘秀走国》,是云南省保山市畹甸乡傣族地区新发现的民族民间长诗,长诗根据发生在西汉末年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来。“王莽篡位”“刘秀走国”主题故事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有的变异为古代小说、有的变异为评书,大多则变异为民间故事,主要在汉族地区流传,变异为傣族地区的叙事长诗唱本为首次发现。德宏老傣文版《王莽篡位》变异性很大,增加了明显的佛教色彩。该叙事长诗的发现,可为历史上汉族文化与傣族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佐证。
一、文本的内容
新发现的傣族长诗文献为傣族民间收藏,抄本,共十二章。文本封面书名又为《王莽篡位》,长诗第六章称此故事来自汉族故事《刘秀走国》,傣文故事情节围绕刘秀逃难展开,故该文本称《刘秀走国》更为恰当。王莽篡位和刘秀走国在历史上是前后相继发生的故事。在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故事就叫“王莽撵刘秀”,说明这类故事在民间广受欢迎。故事隐含的价值观符合大众心理,故事主干具有很强包容性。傣族地区受佛教影响,有抄写和传播“经”书积功德的习俗,“王莽撵刘秀”类故事被傣族人民吸收,变异为汉族题材与傣族文学相结合的叙事长诗。这类抄写本多见于傣族人家及傣族佛寺,在节日活动、祭祀仪式等场合使用,抄写本年代不明,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第三章,讲述刘秀出生前的故事背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师王莽,人心不足蛇吞象,想登上皇位当皇帝,在国师徐士英的煽动下毒死汉平帝。大臣和百姓装聋作哑不敢反抗,王莽顺利坐上了皇帝位置。第一章开头就交代故事是佛陀经典:“它是唐僧经过千辛万苦,才将佛经得以传到我们中间。我把汉文翻译成了傣语,把它唱诵出来,让它更深入人心。”由此可以推测该文本属于佛经性质的唱本,是傣族群众对汉族民间故事、小说的改编再创作。
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五章,讲述刘秀在皇后娘娘腹中便就遭受劫难,大臣蔡文京夫妇保护皇后娘娘生下刘秀,并用他们的亲生女儿偷龙换凤,把牢狱里的刘秀换到家中抚养。不料国师徐士英穷追不舍,蔡文京夫妇被迫带着刘秀逃难,最后杜氏夫人死了,蔡文京和刘秀也走散了。第四章中“佛出世后天神将其与佛供养,莲花生长在佛出世的贤劫里。他们共有五尊,果嘎散、果腊贡、嘎萨把、果达玛和阿里密叠雅。前四尊已经出世,还有后一尊名叫阿里密叠雅,他将在铁力木树下于人间,到时天神亦为世尊供养袈裟。”说明这个文本很有可能是“佛本生经”的变文。佛本生经故事又名《本生经》,是大约公元前三世纪印度佛教的寓言故事集,用古印度方言——巴利语撰写,主要讲述佛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根据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菩萨,经过无数次转生,最后才成佛。于是,佛教故事中就出现大批佛本生故事,现存的《本生经》共收有547个佛本生故事。这些佛本生故事大部分是流传在印度民间的神话、寓言、传奇故事,佛教徒采集来后按照固定格式,给每个故事加上头尾,并指出故事中的主角,或是人或是神仙或是动物,是佛陀的前身,借以宣传佛教教义,颂扬佛陀。因此,这些故事本质上属于民间文学。
第三部分为第六章至第十二章。主要讲述了小太子刘秀与蔡文京走散后独自逃难的过程,每当主人公身处绝境时,都有神奇的力量帮助他逢凶化吉,直至其顺利当上皇帝。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也是诸位神仙出场救助刘秀的部分。这些神仙有山神、土地神、玉皇大帝、琵琶仙师、四大天王等,很多神仙并不是来自佛教。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在发展过程中与道教和民间信仰相互借鉴。明清时期,集中出现了一系列宗教背景的小说戏剧,中国丰富的神仙体系随之产生。有时一个神仙既属于佛教,又属于道教。所以即使整篇长诗具有明显的佛教色彩,但其中也包含了非佛教的其他民间信仰。傣族宗教信仰除了佛教占据主导地位以外,还含有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精灵信仰等。所以该叙事长诗中出现了并非佛教的神仙,体现了傣族以佛教信仰为主的多元一体的民间信仰。
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由印度南部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进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从我国的云南南部到今天缅甸的掸邦,再到与之接壤的印度阿萨姆,傣族在这一带跨境而居。由此可推测,该长诗故事雏形是从汉族地区流向傣族地区,长诗的内容和风格则是在傣族地区中创作形成的。从文学传播角度看,傣族地区既受传入佛经的印度文学影响,又受汉族地区文学小说影响。叙事长诗在创作时套用了佛《本生经》的固定格式,借鉴了汉族故事创作的手法,形成了傣族特点的佛经通俗唱诵叙事长诗。
二、“王莽撵刘秀”类民间故事分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府组织了具有规模意义的民间故事搜集整理,搜集到的故事数量颇多,绝大多数故事见于流传地区的县志,也有载于民间故事的选本。“王莽篡位”和“刘秀走国”故事在民间故事类可归为“王莽撵刘秀”类,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但是主要集中在湖北、河北、河南三省。这三个省之所以存在更多的王莽赶刘秀传说,跟刘秀的生平经历相关。刘秀在湖北起兵,河南、河北是主要战场,最后又定都河南洛阳。老百姓都喜欢讲本地发生的历史故事,因此,这三个省就成为王莽赶刘秀传说的主要流传区域。据查,内蒙古有《刘秀走国》唱本,因此,自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的历史事件发生后,以此为背景的“王莽撵刘秀”故事一直兼收并蓄,以小说、民间故事、讲唱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最终流传到西南傣族地区。所有类型的故事都以王莽追杀刘秀为主线展开,描述刘秀经历的各种遭遇,以刘秀成功逃脱并登上皇位为结局。这既没有脱离真实历史,又可以解释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非常规事件,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故事范本。
“王莽撵刘秀”型故事变异的民间传说故事名称不一,但故事内容和故事题目都有刘秀和王莽的名字:比如汉族地区流传的《伏牛山传说》,讲述王莽追杀刘秀,一头大青牛变成一座大山挡住追兵救了刘秀,运用王莽赶刘秀传说的故事骨干,来解释河南伏牛山的地貌现状和命名原因。此外还有汉文小说《刘秀走国》、蒙古族唱本《刘秀走国》、傣族叙事长诗《王莽篡位》(《刘秀走国》)。汉族故事流传版本最多,被用来解释地名、地貌、当地奇特景物、植物复生的能力,等等。蒙古族讲唱本《刘秀走国》,以刘秀躲避王莽追杀的逃亡经历为核心,展现了上至元帅、丞相,下至农民、妓女为兴复汉室所作的贡献,反映出人心思汉的正统思想。云南省傣族地区新发现《王莽算位》的老傣文抄写本,故事内容为刘秀逃命过程中遭受多次凶险,遇到历史传说人物或是神仙,帮助刘秀逢凶化吉,特点是穿插了许多佛理劝诫。这些流传故事外貌差距很大,但是基本结构一致。这类故事流变最丰富的是刘秀逃避追杀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故事结局以历史为依据,流传地的当地人结合当地元素,丰富了此类故事。
三、汉文刘秀传说和傣文刘秀传说的异同
相同点:刘秀获救情节设置。各种“王莽撵刘秀”传说故事都是通过刘秀获救的情节展开。在汉族民间故事里,帮助刘秀度过危险的主要是人、动物、植物和昆虫,而傣文故事中解救刘秀的有历史人物和小说里常见的神仙。所有的故事都以刘秀成功,王莽失败为结局。作为真命天子的刘秀有超常规的能力,这是一种表达 “天命所归”思想的叙述模式。
不同点:傣文故事增加了神仙帮助刘秀逃难的奇异情节。比如:第三章“王后哀伤的哭声,惊动了土地神及山神,他们十分同情王后的处境,他们立即飞到天上,山神土地神向玉帝请求,……玉帝听了立即派出四大天王,他们腾云驾雾下人间,让他们仔细保护王后,……杀手们手握刀枪立即砍向夫人,奇迹出现了,他们就像砍在石头上一般,刀枪纷纷损坏,丝毫没有伤着夫人,……天神在空中用巨石把刀挡,钢刀当众就粉碎”;第四章“话说蔡文京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她名字叫杜氏夫人,她能文能武,说到预测术她远远超过国师。她本是上天琵琶仙师的徒弟,她本是一位下凡的神仙”。第五章正宫娘娘生下刘秀后,为了逃过王莽和国师的杀害,大臣和杜氏夫人用同一天出生的女儿偷龙换凤,不仅玉皇大帝派四大天王和龙王保护两母子,各地诸神也纷纷前去保护,这样的同心协力让玉皇大帝大为感叹。国师到蔡文京大臣家搜小刘秀时,神仙们也用障眼法不让士兵看到小刘秀。
四、文本形式
在傣族民间及佛寺藏有大量的傣族文献,这些文献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佛教的经书典籍文献,第二类是傣族人民为给自己或祖先祈福而请人抄写的经书文献,第三类是傣族民间流传的民歌、传说、杂文等文献,以及从其他民族的故事、文献中翻译过来的剧本、小说等。这些文献主要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傣族村寨的社会生活重视仪式,无论是在民间还是佛寺中举行的仪式,都会请一位精通佛理的长老前来讲经,带领大家诵经拜佛。在仪式场合中,长老并非照本宣科地念诵经文,而是会结合傣族人民的实际生活,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听众互动,其间穿插佛教教义、佛经故事、傣族传统习俗、历史典故以及伦理规范。
该长诗格式特点是叙事内容和佛理教义相结合。每一句的字数不一,但是每句字数不多。文中多次提到唱诵的对象为“善男信女”,与佛经传播的“俗讲”形式和内容特点比较相符,这种形式接近始于唐代佛经的“变文”“俗讲”,宣讲的对象是世俗大众。“俗讲”始于唐五代,由佛教僧徒通俗讲经发展而来,讲解佛经有歌咏的成分,是散文体和韵文诗偈吟唱交替的体式。在德宏傣族的文字文献和口传文献中,大部分叙事长诗以通俗佛经文本化的形式存在,虽然是以佛经的形式存在,但绝大多数是以韵文诗行来描述佛本生故事和傣族民间故事。文本呈现出比较规律的叙事散文与佛理致语交替的体式,在章节首尾,有一定程式化的佛理致语。佛教诗歌如果没有散文形式的叙述,就难以被世俗大众理解,所以宣传佛教教义的僧侣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散文加以叙述表达,于是有了佛理“变文”。“变文”最初专门讲唱佛经里的故事,慢慢演变,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一种通俗文体。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里,《本生经》故事非常受欢迎。《本生经》故事的特点是诗歌与散文相结合,后来收入《大藏经》,只收了诗歌这一部分。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本生故事很早就流传开来,有巴利文原文抄写版、译文版、改写版。多少年来,许多佛教僧侣、文人学士,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都会从佛本生故事取材。
本叙事长诗唱本的故事内容,来源于汉族地区的历史故事嫁接佛本生故事。汉族故事传播到傣族地区,一般通过赞哈唱诵这一形式。整个过程不仅涉及翻译问题,也需考虑唱腔及诗韵问题。傣族歌手的唱词跟汉族的旧诗不同,诗行可长可短。傣族的许多叙事长诗有浓重的神话色彩和幻想成分,但不能都笼统称为佛教文学。其次,傣族生活环境富饶,动植物的种类丰富。物种丰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傣族充满想象力的文学风格,与印度文学有相似之处。
五、结语
傣族长诗文化灿烂,民间文学遗产积淀丰厚。目前,傣族民间还有传抄长诗的风俗,这些长诗主要用于节庆、祭祀等重要民间聚会的场合唱诵使用,是傣族民间传统的精神食粮。傣文版《刘秀走国》有叙事学、主题学、文化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价值。民间故事里有精华,也有糟粕,各民族互相借鉴精华,有助于为各民族的文艺创作充实新的内容,增添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王松. 傣族诗歌发展初探[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2] 卢仕融,陈连山. 王莽赶刘秀的传说[J]. 前线,2018(3).
[3] 孟繁治.“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的源流及类型[J]. 信阳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 屈永仙. 傣族口头传统中的诗歌韵律与曲调分析——以德宏、西双版纳和新平傣族为例[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01).
[5] 季羡林.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 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论文集[A].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