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以来,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和探索在教学一线广泛展开。然而笔者在日常教学观察中发现,持续性评价活动在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有待凸显。高中英语教学单元学习时间长,缺少持续性评价活动将不利于落实单元目标。部分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时还未能关注各语篇在单元中的作用,单元教学设计缺少连贯性。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未能对单元综合任务进行有效铺垫,致使任务完成不理想,难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中注重语篇研读,在单元教学目标统领下开展各语篇教学,每课时设计持续性评价,指向单元目标达成,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递进地、持续地完成单元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本文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8 Literature阅读教学为例,简析如何开展单元持续性评价,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单元主题是“文学”,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文学、艺术与体育”主题群的子主题“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文学简史、经典演讲、文学名著等”,“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下“做人与做事”主题群的子主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学作品语言表达形式的意蕴美,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启示。本单元按照文学作品类型划分为诗歌、童话戏剧和小说三个小单元。
诗歌小单元包括Lesson 2 Poetry和Reading Club 1 Romanticism in Poetry。学生学习Lesson 2,欣赏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美;学习Reading Club 1,了解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和李白的成就及他们的诗歌特点,感受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自然之美与人类的真情实感。
童话戏剧小单元包括Viewing Workshop Fairy Tales和Reading Club 2 The Price of Denmark’s Death。学生在Viewing Workshop中了解童话的语言特点,思考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在Reading Club 2中阅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决斗的剧本片段,探究童话和戏剧所揭示的为人之道。
小说小单元包括Lesson 1 The Last Leaf、Lesson 3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以及Writing Workshop A Continuation of a Story。学生在Lesson 1的学习中阅读老画家为奄奄一息的穷学生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思考人性的真、善、美;在Lesson 3的学习中阅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教授一行人落海并登上鹦鹉螺号潜水艇的故事片段,在Writing Workshop中对The Last Leaf进行续写,激发想象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探究小说人物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本课例为阅读课,根据笔者调整的教学顺序,本课是本单元的第8课时,教学内容Lesson 1 The Last Leaf是小说小单元中的阅读语篇,为美国作家欧·亨利同名短篇小说节选,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琼西患上了严重的肺炎,认为常青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之时,她就将随之死去。老画家贝尔曼得知后,于风雨交加的夜晚在琼西窗外的墙上画出一片藤叶,令琼西重拾生的信念。但贝尔曼却染上肺炎去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琼西的生存和希望。
基于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课时教学内容的分析,笔者制订如下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诗歌主题、语言的分析和讨论,从诗歌的基本特点、语言特征、情感表达等维度谈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意蕴美;
(2)能够基于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总结从正面和侧面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思路,模仿并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和语言续写小说;
(3)能够通过对戏剧和童话内容的讨论,表达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能够从简单谈论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发展到从类型、特点、语言、人物等维度推荐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
为帮助学生落实单元教学目标2,教师设计了本节阅读课的课时教学目标:
(1)梳理并概括语篇的主要信息(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总结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通过思考静物(画笔和灯笼)写出雨夜发生的事情,探究小说人物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为检测学生是否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单元持续性评价活动,即学前设计诊断性评价,发现学生已有经验与不足;学中丰富形成性评价,促进主题认知的持续发展;学后开展终结性评价,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丁雪莹、国红延,2023)。在本案例中,笔者在单元学习之初设计了学生谈论自己喜爱的文学类型和作品的活动,诊断学生已知;在本单元诗歌、小说、童话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从文学作品内容、特点等方面描述所学内容及其意义的活动,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表达;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设计“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推荐会活动,让学生从作品类型、主题内容、语言风格、推荐原因等方面向同伴推荐文学作品。本单元持续性评价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的不同阶段多次谈论文学作品类型,不断拓展谈论的深度和广度,夯实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直观地见证了自己的进步,激发了学习成就感。
本课例旨在让学生学习完小说小单元的所有语篇后仿照所学,续写Lesson 1的语篇。因此,Lesson 1 和Lesson 3的两个阅读语篇不仅是“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更要从“reading for writing”来考量。
基于上述分析,深入理解小说是完成写作任务的重要前提。学生需要梳理小说的故事逻辑,深入分析语言,再模仿、迁移到续写中。此前,学生已经通过Lesson 3的学习形成对小说的初步感知,笔者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后尝试改写,既作为评判学生是否理解文本的阶段性评价,也为读后续写进行铺垫。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过的Lesson 3的内容,总结小说的特征和阅读小说的方法。然后,邀请一名学生介绍欧·亨利的背景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片叶子,并展示Lesson 1语篇中的句子,在情境中讲授生词(见加粗词):It is barely moving when the wind blew. I stared out the window and counted the leaves. They are falling faster and I could see the only remaining leaf on the ivy vine. They slip away.
[设计意图]
学生在回顾小说特征和作家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学习,首先在语境中学习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学生快速阅读Lesson 1语篇,梳理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等关键细节,获取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学生再次阅读小说,获取故事发展的细节信息并回答问题,深入思考小说内涵,初步感知语言。教师提问如下:
Q1. Behrman said,“This is not a place in which Miss Johnsy shall lie sick. Someday I will paint a masterpiece, and we shall all go away.”What did he mean?
Q2. How did Johnsy change her attitude?
Q3. What did the janitor find?
Q4. Why did Mr Behrman get pneumonia?
Q5. Are there any descriptions that you find impressive? Underline them and explain why.
[设计意图]
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多次阅读并梳理故事逻辑,分析语言,深入理解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此步骤是落实课时教学目标“梳理并概括语篇的主要信息”的重要环节。
学生找出Lesson 1语篇的语言描述,分析人物特点,总结人物特征,归纳出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建立人物形象。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文中标记并总结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人物特征,学生梳理出小说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通过分析语言,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表达和语言表达。此步骤是落实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总结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学生达成单元教学目标2中的“基于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总结从正面和侧面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思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再次阅读Lesson 1阅读语篇最后一段的静物描写,两人一组讨论雨夜发生的事情。然后基于故事逻辑,运用小说的语言改写最后一段,还原贝尔曼在雨中画出最后一片叶子的动态场景。
[设计意图]
该活动要求学生阅读静物描写,初步尝试写作,将静态描写改为动态描写,为续写打下基础。同时该活动也作为阶段性评价帮助教师诊断教学效果,判断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故事情节并掌握了该小说的语言风格。
此活动对应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思考静物(画笔和灯笼)写出雨夜发生的事情,探究小说人物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并助力学生达成单元教学目标2中的“模仿并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和语言续写小说”。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讨论题目“The Last Leaf”的真正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对小说含义和题目的总结,深入理解小说,为写作课打下基础。
本课展示了如何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持续性评价活动来检测单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后,把单元目标评价融入每课时的教学环节,以便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调整教学。
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有关文学作品类型、语言风格、内容等知识多轮次复现,既夯实了学生的语言基础,也强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自然之美、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理解。本单元让学生在学前表达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发现自己的语言局限,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中持续谈论诗歌、戏剧和小说三个小单元的作品;学习后再次推荐喜爱的文学作品,在对比中感受单元学习效果,充分激发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借助学生表现,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笔者在完成单元整体规划后,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每个语篇的内容,找出围绕单元主线和单元目标的语篇教学重点,同时思考单元综合任务,规划每课时的具体目标。通过每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持续性、连贯性的学习,以及完成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综合任务做好铺垫。
笔者在做单元整体规划时,基于单元主题思考每课时学习的重点和共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单元综合任务,同时再思考每课时的学习对完成单元综合任务起到哪方面的作用。本单元的综合任务是学生推荐喜爱的文学作品。因此,笔者在本课时中,带领学生分析小说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等,为学生完成综合任务进行有效铺垫。例如,在本课最后的写作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将静物描写改为动态描写的任务。该任务与读后续写有相似之处,都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同时难度提升呈阶段性特点,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连贯性,有助于完成单元综合活动。
丁雪莹, 国红延. 2023. 高中英语单元持续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 67—71.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案例立足于单元整体,指向落实单元目标的持续性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培育和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前“我了解”,学中“我分析”,学后“我推荐”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场景创设和持续性评价设计,让学生置身于“文学体验”“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等情境中,发现文学和文字的意蕴美,促进对主题认知的持续深入,促成精准的诊断性评价、丰富的形成性评价和开放的终结性评价的持续渐进融合。案例中,单元整体教学的持续性评价实现了多元连接,让学习在自然中发生。单元内多文本之间的连接、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文学作品中“动”与“静”的连接,以及语言与语境、文字与文学、生命与生存、读者与作者、自我与他者的连接,在持续的任务链中逐渐发展为学生的样态。学生成长为持续性评价的优先指向,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一个个分享自己的喜好、反思和观点,分享自己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真实鲜活的个体;是语言欣赏者、角色调试者、文学创作者;是学习的人,更是生活的人、发展的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还培育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情感,让学生形成了自己为人、为学、为事的价值体系,成长为向善、向美、求真的新时代人才,让整体性设计和持续性评价的教学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蒋炎富(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雪莹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