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教育部,2021)。基于《意见》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北京市朝阳区明确了区域学校一年级上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即依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做到“四个适应”(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减缓衔接坡度,促进儿童在日常课堂学习中实现全面适应。本文以英语学科为例,深入研究了小学入学适应期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即:基于素养导向,确定衔接目标;转变教学方式,搭建适应桥梁;注重评价功能,达成育人衔接),为一年级教师提供一条教学设计思路,为“四个适应”的落地以及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适应期奠定基础。
在小学入学适应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基于学情做好教学内容衔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在确定衔接目标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小学入学适应期英语学科的教学对象一般是6—8岁的儿童,他们通常处于认知发展的直觉思维层次阶段。为有效落实“四个适应”目标,小学入学适应期英语教学要基于该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
教材是教学目标制订与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做好小学入学适应期课堂教学幼小衔接的基础。教师要基于主题单元,将核心任务与“四个适应”做好对接,确定单元学习内容与“四个适应”相匹配,将核心任务确定为单元教学衔接的主要内容,发挥“确定衔接内容”的作用。
在小学入学适应阶段,教师除需要关注以往教学中的学科教学目标外,还应分析学生在“四个适应”上的起点、发展点及问题点。
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英语虽不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但在语言领域内有相关的描述。依据《指南》5—6岁儿童语言中“倾听与表达”方面的发展目标(见表1),学前儿童在语言领域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这对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前经验起到了辅助作用。虽然幼儿园教育中语言领域的学习是基于母语的,但其实也为小学阶段英语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幼儿园普遍是注重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的,教师通常会积极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与表达,体验交流过程的快乐。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应如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和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英语的学习生活。
《意见》指出,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课时安排。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教育部,2021)。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三种教学方式的主体为学生,探究性和体验式两种学习方式的主体为教师(以下简称为“三教两学”),这意味着小学低年级教师要着重依据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方式。
(1)突出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
小学适应期的教学要注重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学习设计。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多经历的是以游戏和体验为主的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对于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仍然具有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特点。为了在活动学习与分科学习之间建立“缓冲带”,以减少过渡期儿童因学习方式的骤变而出现的不适应,《课程标准》强调要支持学生在游戏、操作、体验等亲身参与的活动中获得具体直观的经验(教育部,2022),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以下将分别介绍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教学三个方面。
游戏化教学指将游戏化元素和游戏设计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包含挑战和奖励机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充满挑战性、竞争性的游戏中激发好奇心、竞争感、成就感等心理体验,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从而逐渐适应英语课、喜欢英语课。教师可以在一年级英语课上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逐步从以游戏活动为主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下列举两个常见的词汇拼读类游戏活动。Hammer游戏:教师先带领学生拼读单词,然后在黑板上贴出这几个单词,并准备一个可以发出响声的充气锤子玩具;请一组学生来到台前,教师说出某个单词,学生则要用锤子轻轻敲击该单词,敲对即可获得加分,敲错则教师(或水平较好的学生)带领全班重新拼读这个单词。Lake游戏:教师邀请一组学生以“金鸡独立”的姿势站好,想象自己站在独木桥上;如果该组学生能依次正确说出教师手中的单词,那么这组学生就能够顺利通过独木桥,否则会掉入“湖”中;在学生读错的情况下,教师带领他们再次拼读,直至掌握。
生活化教学指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立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产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北京版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关于询问他人名字的教学内容为例,交朋友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入学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关于这一主题的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上一堂“英语交友课”。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到教室,和同伴用英语针对彼此玩具的名字展开问答。该活动允许学生带玩具进教室,能为学生创造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还能缓解他们在入学适应期的焦虑情绪,切实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
综合化教学指在英语学习中用主题探究或项目学习等方式整合多学科的内容、知识、技能等,引领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进行探究与实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化的教学活动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可设计英语和音乐整合的教学活动,将英语韵文说唱与音乐旋律线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象的旋律线,直观地掌握语音、语调,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体现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小学入学适应期教学要强化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联。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向时期,认知发展水平相对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生活情境与真实问题作为“脚手架”来辅助。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具象的、贴近生活的。这就要求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更多指向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表现交流等方式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徐晨盈、胡惠闵,2022)。教师可以在小学入学适应期阶段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指以学生的探索和发现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以北京版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Nice to Meet You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学生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是如何向家人介绍新朋友并打招呼的。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表达“This is my friend...”,基于介绍新朋友这个情境发现并提出相关的简单问题,并通过自学和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解决。
体验式学习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进行学习的方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直接的实践和探索,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建构知识和理解,深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1984)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强调,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说明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小学入学适应期的英语教学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活动为学习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进而理解和掌握语言。仍以数字相关的英语表达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Finger Play互动游戏,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在复习巩固动物名称及数量的词汇时,加入手指动作和肢体表演等模仿动物的动作,实现多感官积极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从而快速适应和掌握所学内容。
为进一步明晰“三教两学”的主要适用范围、设计与实施要点,笔者将其进行了细化的梳理与解释(见表2、表3)。
检验儿童的身心发展效果,离不开评价标准的制定。在通过标准衡量发展效果的同时,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诊断功能还能为学校和教师赋能。在多元评价的理念下,朝阳区围绕“四个适应”,分别从学习目标、学习条件、学习指导、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特色创新六个方面对于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评价(见图1)。通过评价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能更加高效、高质量地推进小学入学适应期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的选择不是机械的,笔者认为需要强调具体方式方法的贯通性,不同学段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方法,要将学段衔接的“变”与“不变”结合起来。为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检验衔接效果,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诊断功能,朝阳区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式和主体方面都体现了多元化的理念,重点聚焦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构建了“朝阳区课堂评价量表”(见表4)。基于此评价量表,朝阳区又制订了“一年级适应期课堂评价量表”(见表5)。该量表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衔接意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本文着眼于推进区域教学改革,聚焦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式转变以及发挥评价功能等方面,分析北京市朝阳区提出的小学入学适应期英语学科教学转型思路。目前在在常态化教研机制的助推下,研究成果的检验及推广得以促进,形成了适应期学科教学新生态的新范式,儿童立场日益凸显,教师的育人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专业素养也得以提升。希望未来有更多研究者关注小学入学适应期英语学科教学设计及实施这一议题,以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为目标,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
*本文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YX015)的阶段研究成果。
教育部. 201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2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 (2021-03-31)[2024-07-2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09/content_5598686.htm.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霍姆林斯基.1984.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徐晨盈, 胡惠闵. 2022. 幼小衔接: 从课程与教学入手[J]. 全球教育展望, (7): 34—44.
赵丹, 李晓梅. 2022. 小学入学适应期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 小学数学教育, (17):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