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萝卜快跑”出现在武汉街头

2024-08-31 00:00:00朱秋雨
读报参考 2024年25期

“国内已经这么先进了吗?”近日,武汉街头出现了多台全自动驾驶汽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2024年初,武汉自动驾驶出行累计超过68万单,是全国运营里程最多的城市。

过于追求安全,导致“阻塞交通”

6月20日下午2时,武汉下着小雨。行驶在武汉三环上,网约车司机张力(化名)说,最近半年他经常在这条道路上看到“萝卜快跑”。

张力老家在隔壁的黄冈市,他已经来武汉10个年头,几年前在光谷新区买了房子。他很了解自动驾驶汽车的变化。2022年,最早是武汉经开区街头出现了大量自动驾驶测试车辆。2023年,长江以北的几个新区,东西湖区、硚口区也出现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身影。接着2024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越来越常见。2月,百度的自动驾驶品牌“萝卜快跑”完成“长江第一跨”后,运营范围从江北到了长江以南。半小时后,张力带记者下了三环,到达一个地铁站点。他以为记者是游客,推荐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较集中的地方。临下车前,他补充了一句:“我们网约车司机叫它铁憨憨,不够灵活的意思。”

武汉对比别的城市更特殊的是,这些开始商业运营的“萝卜快跑”大部分是全自动驾驶,而没有在副驾驶位配备安全员。但多位武汉司机给了相似的反馈——全自动驾驶汽车,过于追求安全,导致它们经常“挡道”“阻塞交通”。光谷一个便利店老板(兼司机)总结,最令他感到无语的是,自动驾驶汽车在等待左转和调头时,启动很慢。如果对面有密集到来的车流,它们会表现得礼让过度,“好几个红绿灯都转不过去”。他还嫌弃自动驾驶的车速慢,“一条路车速可以开到60,萝卜(快跑)会开到40”。于是,他和多位老司机形成的共识是,在路上遇见自动驾驶汽车,首先要超车,跟在它后面只会影响效率。

在这个道路纵横交错的超大城市,市场投入运营几千辆的自动驾驶汽车看似影响不大,但武汉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拥堵城市,于是近半年来,本就对交通敏感的武汉市民纷纷到市民留言板,反映自动驾驶汽车给他们带来的涟漪。在长江网“大武汉城市留言板”上,有人嫌弃它开车太慢,“经常以60的时速占最左道”;有人说经常有“萝卜快跑”在高峰期导致拥堵,建议取消它们在高峰期营运;但也有市民问:“‘萝卜快跑’什么时候能开到我家啊?”

仍要迈过“最后一公里”

自动驾驶汽车究竟使用感受如何?在武汉的4天里,记者体验了6次“萝卜快跑”。与多位乘客感受一致,这是一位开车注重安全、保守的“新手司机”。

记者能在种种细节里,感受到自动驾驶汽车为了确保安全所作的刻意调整。例如,6月21日的傍晚,刚好遇到武汉暴雨黄色预警。行驶在倾盆大雨的路面,自动驾驶汽车将时速降至20公里/小时,稳定地缓慢往前开。遇到拥堵的交通路段,它会再次降速,主动避让周围来车。有一次,想变道的它因为速度太慢,夹在了两车道中间,导致错过了调头的拐弯口。这些表现都证明了一个难题——当下的自动驾驶汽车,仍无法在追求极致安全与道路效率两者之间,形成优雅的平衡。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23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交叉口作为自动驾驶的关键瓶颈,有超过80%的自动驾驶失效是在此发生。其核心挑战为无保护左转场景时,自动驾驶车辆通常会采取过于谨慎或意图不明的驾驶行为。这些不符合人类期望的举动会给人类带来困惑甚至愤怒,进而演化成事故。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天骏认为,人类驾驶员和自动驾驶开车的新型混合交通流,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共存。这个新变化向自动驾驶汽车提出了要求:“它不仅拥有智能,还需要有(人类)智慧。”

2024年,孙天骏所在的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将人类社会性行为纳入自动驾驶的运动规划。孙天骏解释,他和团队长期关注人类驾驶员的心理与社会行为,发现人类的驾驶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例如,早有国际学者在1992年发现,驾驶员对他们周围的“驾驶文化”很敏感——每个驾驶员都会受到其他驾驶员的集体行为的影响,在驾驶时有明显的模仿行为。孙天骏介绍,在自动驾驶算法中加入对人类社会性行为的考量,是最近几年自动驾驶领域的热点;包括大众、百度等大厂,都注意到了AI车辆要向人的社会性方向靠拢,才能更好地在道路上实现人机共存。

2023年底,武汉官方宣布,武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但真正深入武汉的街巷角落时发现,自动驾驶出租车一般出现在有宽敞的道路、道路场景相对简单、设施完备的新区;人员集中、车流量大的中心闹市区,现阶段仍较少有自动驾驶车辆。距离深入城市,改变千家万户,当下的自动驾驶汽车仍要迈过“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