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下中农协会”组织的来龙去脉

2024-08-31 00:00:00贺吉元
读报参考 2024年25期

196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从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县、地区到省,各级都普遍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组织。“文革”后,全国贫协大都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其职能与工作由各级的所谓“革命委员会”代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全国绝大部分贫协的活动已基本停止。进入19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的贫协纷纷被撤销,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河南信阳地区因为整风整社的需要,产生了由贫农、下中农组成的社员代表会。代表会规定,“代表的基本条件是贫农、下中农,历史清楚,劳动积极和坏人没有联系,群众拥护”,并且响亮地提出:“一切权力归代表会。”信阳地委随即将这一做法上报给河南省委。河南省委又及时报告给中南局及中共中央。他们在报告中说,不仅在整风整社运动中,需要组织代表会,“而且为了巩固发展人民公社,搞好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和监督干部,树立民主作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需要代表会,要“把代表会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坚持下去”。中央很快将这个报告转批全党,指出:“生产大队成立社员代表会,一切权力归代表会,充分发挥代表会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对一切的社、队,都有普遍的意义。”中央建议,“一切公社和生产大队都应该成立这样的代表会”。与此同时,在山西、河北等地也出现了“贫下中农委员会”等组织,只是叫法不同。

1963年5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列举了中国社会出现的严重的阶级斗争情况,强调“不可忘记依靠贫农、下中农”“依靠贫农、下中农是党要长期实行的阶级路线”,并指出“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建立贫下中农的组织,是完全必要的”,要求各地“在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有领导、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建立”贫下中农组织。

在试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最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简称《条例(草案)》),将贫下中农组织的名称定为“贫下中农协会”。《条例(草案)》就这个组织的性质作出规定:“贫农下中农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贫农、下中农自愿组成的,革命的群众性的阶级组织。”《条例(草案)》规定,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县成立贫农下中农协会作为地方组织,在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成立贫农下中农协会的基层组织。

自1965年春起,许多省、市、自治区先后召开了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贫下中农协会或贫协筹委会,并由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兼任同级贫协主任。

“文革”爆发后,各种各类组织受到了严重冲击,贫下中农协会也未能幸免。到1973年,中共中央重新发表毛泽东关于“依靠贫农、下中农是党要长期坚持的阶级路线”的指示后,各地开展了整顿和健全贫协组织的工作,各级贫协组织开始相继恢复。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贫协组织已遍及全国农村。然而,拟议中的中华全国贫农下中农协会则始终没有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贫协组织还应不应该存在、需不需要存在的问题摆在了全党面前。针对各地反映出来的意见,国家农委及时作出了回应,“目前以继续不动为宜”。中共中央同意国家农委的意见,并批转全党,要求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参酌执行”。

1979年国庆期间,国家农委召开了贫协问题座谈会。会后,国家农委党组向中央呈送了《关于建议把贫下中农协会改为农民协会的请示报告》,肯定了贫协的历史功绩,同时明确指出:“随着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为了调动农村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体社员同心同德地搞农业现代化建设,贫协这一组织的性质和原来所规定的任务,已经不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要求。因而这一组织本身,亦无存在的必要。”报告提出,贫协撤销后,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同工人、青年、妇女一样的统一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名称,可以叫做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由贫协改为农会后,入会的对象比原来更广了,范围更大了,其性质也有了质的提升。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同意把贫协改为农会的意见,指示先由各省开会改,最后中央再开会成立全国性的农民协会。国家农委同时给时任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写信,邓小平赞成建立农民协会的意见,他说:“农民协会这个名字比较好。但是否需要成立全国农民协会,这个问题要从长计议一下。”

1979年12月3日,中央办公厅在转发《部分中央委员对贫协问题的一些意见》时,也指出,各省、市、自治区如认为确有成立农民协会的必要,也可在一两个地区和县,进行将贫下中农协会改为农民协会的试点。至1980年5月,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开展了将贫协改组为农会的试点工作。

1980年5月6日,国家农委电话通知各省、市、自治区农委(农办):“第一,凡是已经开展试点的地方,要继续把试点工作搞好,告一段落后,总结经验。第二,鉴于今明两年人代会、党代会、劳模会这类大型活动很多,农业战线上生产任务极其繁重,为了集中力量搞好这些工作,各省、市、自治区凡是尚未正式开始试点的,可以停止试点,已试点的不再扩大。第三,对于原来的各级贫协组织,一般仍维持现状。是否普遍建立农协需要经更长时间考虑,才能确定。”由此可见,中央和国家农委对贫协改组为农会的态度是慎重的。

由于诸多原因,除湖北省外,全国其他地方的省级农会一直未建立起来。中共湖北省委对筹备建立农会始终持积极的态度。湖北省委农会筹备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并向全省发文,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切实加强对贫协发展为农会工作的领导,因地制宜地、分期分批地把各级农会建立起来。各地的试点和建立农会的工作迅速展开。到1981年11月底止,湖北省普遍建立了各级农会组织,加入农会的会员共2113万人,占应入会人数的96.1%。 1982年2月,湖北省农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武昌举行。会议邀请了广东、广西、安徽、宁夏、云南、四川、江苏、湖南八省区贫下中农协会的代表参加了大会。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王任重出席了大会闭幕式并发表了讲话。

湖北省农会成立后,配合全省农村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活动,是该省最为活跃的群众组织之一。然而,四年后,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会议于1986年7月作出决定,撤销省农会,现有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妥善予以安排。8月,中共湖北省委向全省发出《关于撤销省农会办事机构问题的通知》,肯定了农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同时指出:“国家无农会领导机构,外省也无经验可借鉴,对农会办事机构究竟应否单独设立,近几年来工作实践中一直有不同意见,而一部分地、市、州、县已经撤销农会办事机构。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省委常委讨论,为理顺工作关系,精简机构,决定撤销省农会办事机构。”根据这一通知精神,湖北省各级农会机构被撤销。

在此前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停止了建立农会的试点和筹备工作,并撤销了已有的各级贫协机构和农会筹备机构,“贫下中农协会”的使命从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