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小平“鲁山报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4-08-31 00:00:00龙新民
读报参考 2024年25期

在邓小平光辉的一生中,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中共豫陕鄂区委驻地河南鲁山县住了半个月,部署指挥宛西战役,同时围绕开辟中原新解放区工作新局面以及工商业政策、市场与民生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史称“鲁山报告”。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他的“鲁山报告”,对学习研究和深刻领悟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1948年春天,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开始从内线防御转到外线进攻。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建立稳固的战略基地后转出大别山,经过在淮北的休整,开始向豫西转移。4月20日,刘伯承、邓小平向部队下达了《关于宛西战役的部署》的命令。

在长期的军队和地方政治工作实践中,邓小平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地总是抽出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地方干部与地方部队的思想和政策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解决思想认识上的一些问题,指导他们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

在部署、指挥宛西战役期间,1948年4月13日,邓小平来到中共豫陕鄂区委驻地——河南鲁山县。在鲁山的半个月中,他一面部署、指挥宛西战役,一面关心指导鲁山的地方政治、经济和民生等工作。当时,豫西地区正在按照中共豫陕鄂区委的布置,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干部“左”倾思想严重,随意没收商贩、厂家的东西,市场变得越来越萧条,商贩们常常怨声载道。邓小平在鲁山住在县城天主教堂的牧师楼上,教堂外面就是县城最繁华的老城大街、西关大街、东关大街的商行、铺面。邓小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带领工作人员到市场上走走转转,穿街过巷,向商贩、店主调查生意的经营状况,了解鲁山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并在4月22日听取了豫陕鄂后方司令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

4月25日,邓小平在教堂主持召开中共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在会上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报告,这就是后来被收录到《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的《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一文,即“鲁山报告”。在报告中,邓小平分析了主力部队外线进攻以后的形势,强调了战略反攻的必要性,阐述了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开辟中原新解放区工作新局面的正确方针,也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当时在部队一部分同志头脑中存在的悲观情绪和不愿意继续吃苦的思想问题。邓小平的“鲁山报告”是一篇胸怀战略全局,彰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光辉文献,也是一篇就工商业政策、市场与民生等问题深刻阐释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的光辉文献。

邓小平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进到中原时,各个区都无例外地违反政策,自食其果。很多同志把原因推到战争身上,说工商业者关门是被敌人抢劫了,很少有人觉得是自己搞糟了。真实的原因找不出来,错误就不能纠正,就会困难重重,有钱买不到东西,有东西(如大别山的木头)出不了口……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马上向你伸手要饭吃。我们这个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如果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究竟是打倒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我看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的生活要受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所以要解决好工商业政策问题。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

邓小平在报告中还强调:“再拿工商业来说,也要有正确的政策。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教训,你以为是争取多数,实际上是脱离多数。资本家做生意,当然要赚钱,而且要有剥削,但是一个商号倒闭了,或者我们把它没收了,要影响到比资本家剥削所得多得多的人民的生计。我们要看看自己的脚究竟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更好地为群众。说不让资本家剥削,听起来是革命思想,一算账就知道这不是革命思想,并可使革命遭受失败。”

邓小平在报告中还明确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工商业政策,强调要“善于利用原有的私人工商业,逐渐组织自己的经济,在群众运动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包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在内,一律不准没收,不准停业,如群众分了的,要赶快组织恢复生产。同时,要和商人讲统一战线,争取他们支持我们发行的票子。我们给商人贷款,让商人入股。组织经济不是一天的事,要不断检查税收标准和工商政策,把着眼点放在战争供应和人民生计上面”。

重温邓小平在“鲁山报告”中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在人民解放战争那样特殊的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邓小平能对工商业政策、对经济工作作出如此精辟、深刻的科学论断,把能不能执行好工商业政策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成败紧密联系起来,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具有何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把“鲁山报告”称为“邓小平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萌芽”“雏形”是恰如其分的。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一贯注重实事求是,一贯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就经济工作所作的讲话和发表的文章中,都充分延续、发展了他在“鲁山报告”中提出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1952年11月14日,他在审改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商业的指示》稿时,加写了“调整公私商业的关系非常必要”的文字。他指出:“如果我们在(对待私营工商业、小商小贩)这个问题上采取粗暴的政策,不但不能充分利用私人资本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使之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而且势必打击到广大的小商小贩,并使成千成万依靠私营工商业谋生的人丧失生活来源,而这些人的生活问题又不是国家所包得了的。”邓小平强调:“只有在正确的经济政策之下,才能导致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才能引导我们稳步地走向社会主义。”邓小平把能否正确执行党的工商业政策,同样提升到了事关国家整个经济工作、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

邓小平十分关注农民的生活问题。他在1958年到各地农村视察时都向当地领导反复强调:“组织群众生活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各级党委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吃穿住和娃娃的教育问题,都应该更好地加强领导。总之,要把农民生活安排得更好一些。”

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就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他认为,人民生活问题必须解决;解决了人民生活问题,饭吃饱,有油、菜、肉,生产起来劲头就大了。1961年12月21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长远规划要以解决吃穿用为中心。我们是个大国,人多,不把计划放到解决吃穿用、解决人民的生计这样的问题上,是要犯错误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方面同陈云、李先念等一起主导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城乡改革起步。他率先提出调整农村政策,支持“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联产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尝试。他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个“大政策”;他率先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厂矿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他正式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概念,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致开幕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会议确立了国家发展的小康战略目标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决策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实现了大的突破,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基本属性,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解除了思想枷锁,也为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打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992年春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关头,88岁高龄的邓小平于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一路走一路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关于如何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角度上说,从1948年的“鲁山报告”,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一脉相承,是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作风;是他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深厚情怀;是他一切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战略出发,敢于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远见卓识。这是我们党永久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学习、研究邓小平“鲁山报告”,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学习领会邓小平经济思想所要把握的灵魂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