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革命故事、红色人物,其中有一对革命师生尤为引人注目,老师是金寨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詹谷堂,学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老师为学生点灯引路,学生介绍老师入党。
老师引导学生明理识义
蒋光慈1901年9月11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其父亲蒋从甫是一位私塾先生。蒋光慈幼年便在父亲的塾馆里发蒙读书,他天资聪颖,未及3年,便读完了四书五经,诗文也写得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蒋光慈对官府横征暴敛,对富户为富不仁、贫苦人家终日劳累不得温饱的状况非常愤恨,常写文章抒发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此外,他还读了很多古典名著,对《水浒传》中行侠仗义的英雄人物十分敬佩,曾改名为“蒋侠僧”,梦想自己能成为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侠客。
聪慧的蒋光慈深受掌管塾馆的王言甫喜爱,他认为这孩子将来会大有作为,建议蒋从甫将蒋光慈送到临近的河南省固始县志成小学读几年“洋书”,也好知道一些天下大事,将来好报效国家。他说:“志成小学的校长李少樵、国文教员詹谷堂,不但都是清末秀才,还在武汉、开封受过新学教育,他俩都是我的好朋友,有我引荐,他俩一定会关照的。”次年春,蒋光慈便拿着王言甫的推荐信进入志成小学读“洋书”去了。
在志成小学,蒋光慈认识了对他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詹谷堂。
詹谷堂,名生堡,1883年12月出生在金寨县南溪镇葛藤山村(时属河南省商城县南乡)一户农民家庭。其父亲詹杏桥精通文墨,在家设馆教书。詹谷堂从记事起,便在父亲的塾馆读书,吟诗作对写文章都在塾中出类拔萃。
詹谷堂的表叔袁诗学是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的教师,思想先进。有一次,袁诗学回乡来到詹杏桥的塾馆,见到了詹谷堂的一篇作文,题目为《道德仁义与民以食为天》。文章除了讲道德、仁义乃为人处世之道外,也不乏对孔子只讲仁义道德而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微词。袁诗学读罢,拍案叫绝,对詹杏桥说:“表侄儿虽然年幼,却学识匪浅。这篇文章论述独到,非一般学子可及也!孔子乃圣人也,讲道德说仁义,说处世为人要忠厚诚实,而现在的政府官员却只知征赋敛财,从不管民生,圣人的讲道德说仁义,恰为官府横征暴敛所用,民反之,则识为犯上作乱!汝子实可教也!”这年秋天,袁诗学带领詹谷堂到武汉自己任教的学校就读,该校学生高涨的反帝反封建热情使詹谷堂眼界大开。詹谷堂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吾国民之众甲天下,吾疆域之广甲亚洲,奈何弹丸英、日敢欺我?朝政腐败者也,民之无首者也!吾辈之责者,必唤起民众之觉醒也。”他认为唤起民众,就是要使民众受教育、有文化。于是在毕业后,詹谷堂先是替代父亲在家中教书,后在挚友、固始县志成小学校长李少樵的邀请下,去志成小学教授国文。
志成小学是一所拥有300多名师生的全日制完全小学,在当地颇有名气。蒋光慈进入志成小学后,接受了国文、数学、历史、自然等新学教育,顿时眼界大开。当时国文课虽然仍用文言文,但课文多为历史名人的作品。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深深印刻在蒋光慈脑海之中。作为国文老师的詹谷堂博闻强识、讲课深入浅出。在他的引导下,蒋光慈渐渐知道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些大事,如鸦片战争是如何引起的、八国联军为什么敢进犯泱泱中华、日本弹丸小国为什么敢发动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屡战屡败并要割地赔款等,同时也初步懂得了为什么会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当时,詹谷堂倡导学生在学校成立青年读书会,并每周召开周会以进行交流学习。一次周会上,各班同学进行学习心得演讲。蒋光慈先是声情并茂地朗诵詹谷堂讲授的《诉豺狼》诗“东家豺狼恶,食吾馕,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后声泪俱下地说:“中国受外侮,非国人无能,而是当权者腐败;中国百姓穷困,非百姓懒惰,而是他们劳作的果实都被权贵们侵占去了,所以才穷困。吾辈学子要勤奋读书,报效祖国,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贡献我们的青春……”蒋光慈的演讲获得老师和同学们一片掌声。
蒋光慈祖辈赤贫,祖父是个轿夫,靠抬轿为生,故而他十分憎恨一些富家子弟坐轿子上学的行为。又一次周会上,蒋光慈以“乐人肩上,苦人脚下”为题,痛斥了那些坐轿子上学的富家子弟。他说:“坐在轿上就是‘乐人肩上’的寄生虫,而轿夫则是‘苦人脚下’的苦力。”他鼓动同学们再看到有坐轿子来上学的,就把轿子砸掉。就在这时,校门口出现了两乘轿子,原来是固始县傅家寨寨主傅天恒父子俩坐了两乘轿而来。蒋光慈听说后,便与几名同学冲上前去把两乘轿子砸个稀巴烂,并当众批评傅家父子坐轿是“乐人肩上”的行为。詹谷堂为保护蒋光慈,连忙向傅天恒道歉,并赔了两块大洋轿钱,给了轿夫一块大洋辛劳钱。傅天恒只得一脸怒容地带着儿子回家去了,从此退了学。
对蒋光慈带头砸轿子的事,校长李少樵非但没有责难,反而让学校承担了詹谷堂付的轿钱和轿夫的辛劳费,并在一次师生联谊会上赞扬蒋光慈的行为是仗义之举。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富家子弟坐轿子来上学了。
詹谷堂维护学生,蒋光慈也非常敬重关心老师。詹谷堂有腿寒的毛病,每到冬季便经常发作,使他走路都困难。詹谷堂的住处和蒋光慈的寝室只隔一条小巷,蒋光慈便请烧窑师傅专门制作了一个瓦火炉,每天晚饭时到厨房灶膛里铲些火炭放在瓦炉里,送给詹谷堂取暖。这也为师生二人创造了独属的教习时光。詹谷堂将自己的知识倾囊传授给这个得意门生,并针对蒋光慈易于冲动的性格,经常给他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诫他不能凭一时之勇而弃终生之大业。
1915年,蒋光慈从志成小学毕业,考取了固始县立中学。蒋光慈在志成小学虽然只读了3年书,但这段经历成为他的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从一个只知圣贤书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初识社会世故、人间疾苦的热血青年。毕业后,蒋光慈与詹谷堂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两人逐渐由师生关系变成了忘年交。
学生介绍老师入党革命
1917年秋,蒋光慈考入了在芜湖的安徽省立第五中学。
芜湖是安徽境内一座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盛的名城,省立五中则是全省最早的省立中学之一,是芜湖早期革命思想的摇篮,很多进步人士都曾在这里任教。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书籍、进步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和苏俄文学作品等,在学校师生中广为传播。蒋光慈深受影响,他十分崇拜苏俄文学作品《夜未央》中刺杀俄皇的女英雄苏维亚,曾作诗句:此生不遇苏维亚,死到黄泉也独身。蒋光慈与李宗邺、钱杏邨、胡苏明、吴保萼等进步同学组织了“安社”,编印小报《自由之花》,发表对时局评述文章。
1919年,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一时期,蒋光慈被选为省立五中学生会副会长,成为新青年运动的先锋战士。他在高语罕、刘希平等教师的支持下,及时联络芜湖各中等学校师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通过报界发表宣言,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他还带领同学到商号宣传抵制日货,吁请商界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实行罢市。
与此同时,受五四运动影响,詹谷堂的思想也有了新的飞跃,他开始同旧文化、旧思想决裂。他一边勤奋教学,编写《中国史略》和《中国山川地理志》教材,作为校内参考资料;一边收集研读当时最有影响的书刊,如《新青年》等。他还团结进步师生,在一起评论时政利弊,并积极组织学生罢课,举行游行示威。
师生二人虽身不在一处,但都不约而同寻找到同一盏照亮黑暗的明灯。
从省立五中毕业后,蒋光慈转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0年冬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前往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1922年,蒋光慈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不管身处何处,蒋光慈从未间断与詹谷堂这位恩师的鸿雁往来。
1924年夏,蒋光慈回国。回到家乡探亲的第一个周末,他便来到了志成小学,和恩师詹谷堂彻夜长谈。詹谷堂这时却成了听取蒋光慈讲述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学生。詹谷堂告诉蒋光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辗转找到了《共产党宣言》的手抄本,结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潜心钻研,认真思考,懂得了靠“教育救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政党领导广大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学中,把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结合到课本中,向学生宣讲。
就在这个暑假的一个晚上,詹谷堂经蒋光慈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詹谷堂十分兴奋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仙女向人间散花的粉笔画,并题诗云:“漫天撒下革命种,伫看将来爆发时。”詹谷堂这位大山里的秀才,从此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蒋光慈与詹谷堂由情谊深厚的忘年交变成了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
师生二人为革命先后献身
蒋光慈回国后,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教授。同当时在上海的许多革命者一样,蒋光慈住在一间简陋的亭子间里。就在这间斗室里,他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为学生编写讲义,同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蒋光慈在回国后的6年时间里,发表了100多万字的著作,揭露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罪行。他的成名作《少年漂泊者》先后十多次印刷,鼓舞一大批青少年走上革命道路。他是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成员,当时“左联”不断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和武力封闭,一些进步革命作家甚至横遭捕杀。但蒋光慈不畏“围剿”和暗杀,仍奋不顾身进行翻译和创作。由于积劳成疾,蒋光慈不得不化名陈资川住院治疗。不幸的是,住院未及3个月,他便与世长辞了。
詹谷堂加入共产党后,将革命活动的范围扩展到了豫南山区。詹谷堂的堂弟詹祜堂,是金寨县汤家镇笔架山农校(时属河南省商城县)的教师。詹谷堂听说该校很多进步同学成立了以宣传国民革命为宗旨的“青年读书会”,便到农校讲学,陆续发展了“青年读书会”成员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海峰、李声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党支部,李梯云任支部书记。这是金寨县成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不久,詹谷堂回到家乡,主要从事党组织发展工作,未及两年便在家乡周围的汤家汇、吴家店、斑竹园等地发展了60多名党员,建立了1个特支、3个支部。同时,根据上级指示,詹谷堂还组织建立了农民协会,实行减租减息,深得农民拥护。为了应对地主反动势力的反抗,农民协会还建立了农民赤卫军,保护农民协会利益。
1929年5月6日,从武汉黄埔军校和农民讲习所学习回乡的共产党员周维炯、漆德玮、漆海峰、李声武、罗银青等人联合詹谷堂组织的地方农民武装,举行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随后,红三十二师为避敌人锋芒,撤离根据地,展开游击战。
红三十二师离开根据地后,詹谷堂率领农民赤卫军昼伏夜出,坚持斗争,虽然歼灭了一些敌人,但经不住敌人和返乡团大兵团“驻剿”,遭受很大损失。最终,詹谷堂率部在葛藤山与商城县顾敬之民团作战时不幸被俘。敌人对詹谷堂施尽了酷刑,要他交出党组织名单,交出农协武装,遭到詹谷堂严词拒绝。敌人用铁丝穿通詹谷堂的胳膊押着游街,詹谷堂宁死不屈。牺牲的前夜,詹谷堂用自己的鲜血在监狱的墙上写下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
蒋光慈和詹谷堂,这两位为金寨党组织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前辈,虽然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他们二人那深厚的革命情谊,以及那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都将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