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底至1942年初,国民党桂顽大举进攻安徽桐城的桐东、桐南、太(湖)宿(松)望(江)湖区及巢(县)无(为)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对桐(城)潜(山)边抗日根据地实行重兵“清剿”。此时,由于新四军七师挺进团和桐西独立团已分别转移至太宿望湖区和桐南地区,只留下少数人在当地坚持斗争,桐潜边明显呈现出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态势,根据地的党组织及抗日游击武装遭到严重破坏。为牵制国民党顽军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侵扰,七师挺进团等部奉命进入大别山,开展桐(城)、怀(宁)、潜(山)、舒(城)、岳(西)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并打通与新四军五师的联系。由此,新四军七师所属部队在岳西境内开展了长达6年之久的游击战争,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建立巍岭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1年3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将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原第三支队一部和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组成了新四军七师,其主要活动范围为无为地区和桐、庐、无地区。为了打通与五师之间的联系,3月中旬,由原第三支队挺进团改编而成的七师挺进团分批出发,沿长江两岸向西发展。挺进团九连连长葛少良率领一个排的战士,进驻岳西县巍岭地区开展活动。巍岭位于岳西、潜山、舒城三县接壤地带,周围高山环抱、地势险峻,山上有天然的风洞、雨洞,大一点的能容纳百余人。这里是老苏区,老百姓淳朴善良,一心向着共产党,拥护人民的军队,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之地。葛少良率部在巍岭发动群众,秘密发展党组织,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当时,巍岭当地的地下党员王本奎与新四军常有联系,为新四军筹集给养、跑交通。在葛少良的支持下,王本奎建立了中共巍岭中心支部,辖主簿原、汪河、倪河(潜山)、大河山、和尚庄等支部,他本人任中心支部书记。同时,由中共党员吴汉卿领导的柏林游击队(吴汉卿化名李柏林,游击队因此得名)也活动在巍岭地区。
1942年1月,新四军七师挺进团主力在宿松、望江、太湖之间的泊湖地区活动,遭到国民党桂系四十八军一七六师围攻。突围后,挺进团转移到岳西县小河南(五河镇境内)休整。1月18日,挺进团正要向鹞落坪行进时,遭到从来榜河开来的一七六师一个营、店前河的“十一游”纵队和岳西县常备队的阻击。团长林维先立即率一部分部队转移到巍岭周围活动。由此,巍岭中心支部与挺进团、柏林游击队互相配合,使巍岭抗日游击根据地初具规模。
1943年3月,中共沿江地委和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成立。8月,沿江支队桐西大队七中队由中队长杨震、指导员张国平率领,西进至桐城、舒城、潜山、岳西4县边区,巍岭成为七中队重要的活动中心。吴汉卿领导的游击队与杨震、张国平领导的七中队紧密配合,开展游击战争,使游击根据地日益巩固。这一年,中共巍岭中心支部有所发展,姚河、大河山、和尚庄等地的党支部已成规模。在巍岭中心支部和桐西大队七中队的努力下,巍岭地区成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党组织的动员下,许多岳西青年奔赴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巍岭中心支部还发动当地群众掩护新四军,为部队提供给养、养护伤员、提供情报,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新四军七师挺进团及沿江支队在桐、舒、潜、岳边区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和恐慌,桂系军队把活动在这个地区的中共组织和新四军视为心腹之患。1944年1月5日,国民党四十八军和省保安团、“十一游”“十三游”以及桐、舒、潜、岳、怀5县民团集结10万余兵力,开始对大别山区各游击队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清剿”,其中舒、桐、潜、岳4县边区是其“清剿”重点。国民党军队采取“搜山、伐树、烧山、封山、移民并村”的残酷手段,妄图把桐、舒、潜、岳4县边区的中共组织和新四军斩尽杀绝。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桐西大队七中队决定从巍岭向桐南地区转移,杨震则率领30余人的精干小分队留在巍岭坚守。同时,舒城杨启文游击队、岳西吴汉卿游击队与杨震部互相配合,在巍岭一带不断与敌军周旋,转战于舒、桐、潜、岳边界山区。
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是杨震游击队最艰苦的时期。敌人不断搜山,游击队只得白天潜伏、夜晚行军。游击队员们穿着草鞋,草鞋踩破了,就赤着脚跑。数九寒天,他们身着单衣,粮食奇缺,经常以野菜野果充饥。尽管当时斗争异常残酷、生活极其艰苦,但是游击队员们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跟着共产党走,依靠群众,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转战岳西期间,游击队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这一条原则。依靠群众,首先要保护群众。他们每到一地,就向保甲长提出警告:不准伤害贫苦老百姓。老百姓因给新四军办事而被捕的,游击队尽量找保甲长和士绅给保回来;群众遇到困难,游击队尽力给予支持。就这样,岳西的人民群众成为游击队的靠山,他们宁可牺牲全家,也不愿出卖游击队。杨震回忆说:“敌人‘清剿’最疯狂的时期,我们一连3个月没睡过一夜整觉,几天吃不上饭是常事,可是老区的人民群众好,冒着生命危险支持我们。我们经常深夜叫开老百姓家的门,老百姓把热床让给我们睡,自己坐着烤火,并为我们站岗放哨,还约定暗号,如发现敌人搜山,就喊‘黄牛散了绳,跑到✕✕山上去了’,以便我们及时转移。人民群众当时也常常揭不开锅,可他们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省给我们吃。”巍岭乡巍岭村的王绪昌老人回忆说:“当时新四军在巍岭,他们夜里行军,白天就躲在老百姓家里或深山老林里,靠老百姓送饭、掩护。巍岭村阳排组华屋基王发周家就是新四军的常驻地,由于这里在毛尖脚下,人迹罕至,就是敌人来了也好逃跑,但最终还是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烧了他家的房子,把王发周抓走了,要他交出新四军。临走时,他的老母亲对他说:‘我们家住在这个大山里,除了做手工业的没有一个生人来往,你不能乱说。’不久,敌人把王发周杀害了。本村当时还有王清明、王绪富也是因保护新四军遭敌人杀害的。”
以鹞落坪为立足点打通与新四军五师的联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四十八军军部从岳西县汤池撤离,抢占交通要道,进驻安庆。10月,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华中局的指示,新四军第七师主力从皖江根据地撤离,留下沿江支队三营七连、九连和手枪队共计300人,组成皖西大队,由钟大湖任大队长、桂林栖任政委,在当地坚持斗争。由于国民党调集重兵向皖中地区“清剿”,皖西大队只好向大别山区转移,行军途中到达桐城、潜山两县交界的西岭,同中共舒桐潜工委书记张伟群及其领导的游击队100多人会合。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中共皖西工委,由桂林栖任书记、张伟群任副书记。经皖西工委研究决定,皖西大队分散活动,分别在潜山、岳西、舒城、桐城、太湖、庐江等县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和牵制敌人。其中,三营七连连长张有道带领2个排在潜、岳、舒3县交界地区,即猪头尖一带活动,并且转战于岳西县境内的主簿原、沈家桥、小涧冲,舒城县境内的晓天、张家湾、水竹河,潜山县境内的官庄、黄柏、塔畈、板仓等地。
11月初,张有道率部转战至潜山县境内的板仓后,向西进入岳西境内的双坪山(枯井园)。在行进过程中,张有道派一个排的武装机智地袭击了头陀境内虎形地的一个敌人碉堡。这一仗共缴获5支枪、5000多发子弹和200多枚手榴弹。接着,部队渡过黄尾河,经过牛草山,到中河宿营。第二天到达铜鼓地,又经过储家湾、卢柴河,沿着一条森林茂密的小道向鹞落坪前进。
张有道率领的部队来到鹞落坪后,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隐蔽的落脚点,让部队中的伤员病号在这里休养治疗。刚驻扎下来不久,就得知一个营的敌军从岳西衙前来到了包家河,有袭击鹞落坪的迹象。鹞落坪位于鄂皖两省交界处,有回旋余地,当包家河的敌人来“追剿”时,张有道率部转移到了湖北英山县的桃花冲、草盆地一带,在草盆地攻打了一个保公所,缴获一批物资后回到鹞落坪。12月下旬,张有道又率部向东经过包家、头陀、主簿,到达潜山县境内,与皖西工委书记桂林栖率领的游击队会合。张有道这次率部到岳西活动,初步选定鹞落坪作为今后开展游击战争的立足点,并决心以此打通与新四军五师的联系。
12月,桂林栖、张伟群率领的游击队行至潜山县彭河时,突遭敌人袭击。战斗中,电台的电机丢失,与上级失去联系。突围后,部队转移到桐、潜交界的西岭,与钟大湖率领的游击队会合。此后,桂林栖、钟大湖研究决定派七连连长张有道、指导员刘建民带2个排去鄂东寻找新四军五师,其任务是:了解五师活动地区,以便在皖西情况紧急时,向五师靠拢,并请求五师提供一部电台电机、部分弹药和经费。1946年1月中旬,张、刘受命率领七连2个排从潜山县境内出发,经过主簿、头陀、包家,到达鹞落坪,打听到五师一部在英、岳交界的陶家河地区活动,于是向西到达离鹞落坪10公里的茅坪河,找到了五师黄冈指挥部的领导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张有道部到达五师独立第二旅所在地鄂东禹王城附近。张有道向独二旅政委张体学汇报了来意和请求,张体学随后向五师师长李先念报告了皖西部队的情况。李先念批示:由独二旅拨给他们电台电机,并给他们配足所要的弹药和枪支。后因国共停战协议签字,为防止返回时发生意外事件,张有道部队留在五师,与独二旅一起活动。3月下旬,刘建民绕道武汉、安庆,返回皖西,带回李先念给钟大湖、桂林栖的亲笔信。6月下旬,中原突围战开始。张有道带领部队突围回到了皖西,踏上解放战争的新征程。(题图为岳西鹞落坪)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