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三谈“傻子瓜子”与安徽民营经济发展

2024-08-30 00:00:00章颖
党史纵览 2024年8期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经济受思想桎梏和政策变动影响,发展较为缓慢。此时,邓小平三次提到安徽“傻子瓜子”,表明他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鲜明态度,对安徽乃至全国私营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反映出邓小平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认真梳理邓小平三谈“傻子瓜子”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深刻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对指导民营经济解决现实困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首谈“傻子瓜子”私营经济获得生存机会

改革开放初期,从安徽凤阳小岗村起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繁荣了城乡市场,使农村很快涌现出了大批个体工商户。1981年前后,在个体大户基础上,安徽个体企业开始发展起来。霍邱县单龙公社双龙大队社员汪全精,依靠当地林茶资源进行多种经营,还雇人帮助贩运林茶,很快富裕起来。但是,受极左思想影响,汪全精因“雇工剥削”“投机倒把”的罪名被拘留。1982年5月,他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后,受到安徽省委重视。省、地、县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他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调查后认为,汪全精劳动致富,值得肯定。5月11日,安徽省委转发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要积极帮助和支持那些有特殊技术和经营才能的人,在目前农村商品流通不畅的情况下,允许私人从事贩运活动;只要经营者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就应当允许;省委支持农民从事个体经营非农产业。于是,安徽农村个体经济在全国比较早地发展起来。

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很快影响到城市,而彼时安徽城市个体经济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就是“傻子瓜子”。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政策开始允许个体户经营,“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开始在芜湖市中山路摆摊卖瓜子,生意逐渐红火起来。1979年,年广九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随着企业的发展,到1982年下半年,“傻子瓜子”厂的工人人数已有100多人,远远超过了当时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雇工数量的限制。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连连写信上告,指控年广久的“傻子瓜子”姓“资”不姓“社”,是“资本主义剥削”。在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有人提出年广久雇工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范围,对国营、集体商业造成不利影响,应该限制其发展。为此,安徽省委派人到芜湖进行调查,并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基本肯定了年广久的做法,提出应该允许其存在、发展。后来,这份材料被带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被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看到,他认为很好,很有典型意义,便送给邓小平阅览。邓小平看完调查报告后,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并指出有些个体户雇工超过国务院的规定,这冲击不了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表态让“傻子瓜子”得以继续生存下去,对雇工经营起到了保护作用,让私营企业发展得以继续萌芽。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中央采取的宽松政策使个体经济和雇工经营获得了发展机会。当年,安徽全省农村个体经营者达到122708户,城市个体经营者达到75678户。

邓小平再谈“傻子瓜子”私营经济得到宽松发展环境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傻子瓜子”问题的处理方针,把对“傻子瓜子”问题的处理上升到国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高度上来。他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的鲜明态度,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是公有制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88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并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监督、引导和管理。”至此,党的纲领性文件和国家根本大法开始公开肯定、承认中国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和权益。政治和法律地位的确立,让个私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安徽也随之而动。安徽试行将国营小型商业零售业改为集体所有制或租赁、转让给经营者个人经营,全省的私营经济得到了大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在1985年几乎翻了一番。1987年安徽省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安徽省个体劳动者协会,1988年全省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8万户,从业人员达114万,全省农村专业户有48万户,从业人员达79万。可以说,安徽早期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邓小平三谈“傻子瓜子”私营经济得以蓬勃稳定发展

1989年至1992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大幅度摇摆和停滞不前的局面,这与当时党和政府对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脱不开关系。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再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深刻回答了包括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资本主义现象等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促使全国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同时也为私营经济新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就明确肯定了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延续性。在提到“傻子瓜子”问题时,他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邓小平将发展私营经济政策是否稳定上升到“影响改革全局”的高度,认为对私营经济的政策“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南方谈话后,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多方面放宽政策以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地方党委和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也纷纷制定发布了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把私营经济发展纳入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有的地方甚至把私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私营经济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步入新的轨道。

随着这些新政策的实施,安徽个体私营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调动私企从业者的积极性,安徽省从四个方面放宽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限制:放宽经营对象,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放宽注册资金限制,放宽登记审批程序。自此,安徽个私经济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截至1992年年底,全省个体户达69.17万户、从业人员118.33万人,自有资金19亿元,登记发照的私营企业为2222户,自有资金3亿元。

民营经济撑起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

邓小平三次以“傻子瓜子”为典型谈私营经济发展,从观望到肯定再到支持的态度,保护了私营经济萌芽,更重要的是,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思考和重要认识,为私营经济存在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认识、对待民营经济,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作为“傻子瓜子”的所在地,安徽始终以党发展民营经济的创新理论为遵循,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勇立潮头、敢于实践、大胆创新,推动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1994年8月,安徽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由工商、税务、银行、劳动、物价、技术监督和工商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工商联。到1994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已达85.6万户,从业人员155.1万人,第三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为90.9%。全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共8052个,雇工人数10.19万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49.8%。到1997年,全省有各类个体户121万户,私营经济20862户,注册资金15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上缴税收近2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愈显。199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发展个私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五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和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方针、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公平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推动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首次召开的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性个体私营经济会议,个体私营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为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省政府批转《关于加快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报告》,有效解决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加快其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998年3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意义,理直气壮地大力支持、放手发展、积极探索,使个体私营经济有一个新的突破。2000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安徽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这是安徽省首次颁布省级法规条例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放宽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经营领域和登记注册条件,鼓励更多的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扩大规模、提升档次,进一步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优质服务。到2002年,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140.2万户,注册资本123.2亿元;私营企业达6.2万个,注册资本407.6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数达422.7万,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12.1%,5年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1.3万人。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2003年7月,安徽省召开了全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必须抢抓机遇,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奋力开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新局面。8月6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2007年、2008年、2010年,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基本遵循。安徽省也相继推出一大批扩大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促进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2013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提出了激发主体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大财税支持、改善金融服务、加强用地保障、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督查考核等8个方面共20项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2014年,安徽省在民营经济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入,重点在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形壁垒,制定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同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合作、联营、参与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它们上市融资等。2015年9月,安徽将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列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推动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铁路、电力等领域,切实做到平等准入、放手发展。随着制度创新的深入推进,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趋好,民营企业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不断被打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壮大、总量迅速扩张、转型升级加速的良好态势。

2018年11月和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安徽省委、省政府紧跟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于2018年11月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升核心竞争力、减轻税费负担、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强化组织保障等8个方面提出30条具体意见。2020年1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就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出7个方面29条举措,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202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搭平台、优环境、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25条举措。这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的9618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2.7万亿元,增长1.8倍,民营经济“56789”的特征进一步彰显。2023年,全省民营经济贡献了59.5%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4.1%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2.8%的企业数量。截至2023年底,全省民营企业达222.2万户,增长11.3%,占全省企业92.8%。

从改革开放肇始,以“傻子瓜子”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勇当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探路先锋,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成为安徽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撑起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这与安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密不可分。当前,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全力建设“七个强省”,必须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从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保持民营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使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