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教育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化学课程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活动。将化学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公民品质的角度进行分类,探讨了高中化学教学各环节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确立体现思政教育与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高中化学教学的思政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设置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实践类作业,进行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学业质量评价和开展蕴含课程思政教育的延伸性活动。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程思政; 内涵与要素; 目标与内容; 实践探索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080025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为未来而教:‘科技高中’科创课程体系建构的校本探索”(编号:B/2021/02/04);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真实项目情境下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Z/2023/12/039)的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1]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阐述了高中化学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化学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现化学知识传授和学科价值引领的同步提升。
1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与要素
1.1 课程思政的背景及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上提出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2022年11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3],对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特别强调要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
那么何为课程思政?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邱秋云[4]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吴月齐[5]认为传授知识的同时必然要进行思想引导,他提出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赵怡[6]等人认为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活动。可见,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或思想政治课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思政课程是学校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而课程思政则强调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程都体现思政教育元素,使所有课堂及教学活动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
1.2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要素
具体到高中化学教学,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指的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化学课程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活动。
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学科印记和育人价值。教学中化学教师应深入挖掘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启智润心,实现个人品格与素养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引领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就应首先明确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的内容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据此笔者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也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角度分为3个一级维度,同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化学学科内容特点将每个一级维度又分为若干二级维度,每个二级维度蕴含着对应的思政教育要素(见表1)。
2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结合“课标”及表1,笔者提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5个主题的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见表2),并梳理出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所对应的思政要素编码。
对于化学必修模块的不同主题,其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各有所偏重。对于“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的学习,应侧重实验操作规范及实验探究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形成细致观察、严谨设计、不畏失败、真实记录实验数据的实验规范和科学精神;对于“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的学习,应侧重具体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体验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渗透科学家精神教育,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奉献品格;对于“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的学习,应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培养,加强化学学科观念教学;对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学习,应侧重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守科学道德伦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
3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课标”基于学生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要求具体化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推进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就要全面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方式、设置实践作业、进行学业评价、开展延伸活动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遴选重要思政教育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科学教育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融合。
3.1 确立体现思政教育与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必须在明确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上,以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抓手,立足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力求让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同时达到最佳效果。在确立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时,应关注是否在目标中正确体现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公民品质等思政教育要素,是否预设了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可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第一,通过构建包含电极类型、电子转移方向、离子移动方向及氧化还原反应类型等要素的电池模型,形成分析原电池装置的一般方法,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体会科学研究过程;第二,了解化学家从生物电到伏打电堆、丹尼尔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史实,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体会科学家对电池的研究历程,培养探索未知的科学品质。
3.2 选择适切高中化学教学的思政教育内容
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重在将化学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要素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在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素材的选择上,要做到三个“体现”。一是要体现与当前所学知识的紧密联系。例如在有机合成的教学时,以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药物的研发史作为教学素材,既让学生感受到药物学家在药物合成及其结构修饰中的追求与贡献,欣赏化学对于人类健康、美好生活所起的作用,也通过药物合成的案例深化对有机合成过程中官能团转化、碳骨架构建等化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二是要体现社会关切和学科热点。教师应关注到化学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关注绿色化学、新材料合成、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等交叉领域的新突破,体现出化学学科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为学生提供凸显时代特点的鲜活的化学课程思政案例。例如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三是要体现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精神教育意义。例如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时,介绍侯德榜经过不断研究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砸开了国外技术封锁的铁链,使制碱技术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这一背景,让学生学习化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3 创设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化学教师应避免对思政内容进行机械的、呆板的、贴标签式的简单宣讲和牵强附会地进行理论宣传。教师应结合所学化学内容,将化学学科知识、思维方法与课程思政教育充分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生动活泼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设计真实情境背景下的学生课堂活动,以问题驱动、项目式引导等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化学课堂辩论、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方式展开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中不同栏目的思政教育价值,充分研读和利用好这些栏目,设计学生课堂活动。例如利用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设置的“科学史话”栏目,通过扮演不同的科学家来介绍各自的原子学说,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利用“化学与职业”栏目,通过生涯演讲或职业访谈等活动,介绍水质检测员、测试工程师、电池研发人员等职业,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利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通过查阅资料介绍稀土金属的性质和使用现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研究与实践”栏目,通过实验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体验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4 设置蕴含思政教育要素的实践类作业
作业设计的作用不仅是巩固和复习知识,作业也向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实践类作业的设置侧重于让学生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练习与应用”栏目[8]设置了如下实践类作业:“便携式化学电池使用方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电压较低、寿命较短,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有人认为这些不足是由其制造技术不完善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由其工作原理决定的。你的看法和依据是什么?请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该作业设置以便携式电池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明确了看待电池存在问题的两个方向:制造技术和工作原理,对学生思考问题产生指导作用;“请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给出了问题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教师可借鉴设置类似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结合化学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化学学科价值和学科应用,增强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参与程度。
3.5 进行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学业质量评价
在评价学业质量时,要关注如何创设包含思政元素的问题解决情境,以及是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了育人目标。如教师编制以下习题:
布洛芬(异丁苯丙酸)有镇痛、抗炎作用,结构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从结构角度分析,为什么布洛芬对人体胃、肠道有一定刺激作用?
(2) 分子结构修饰在药物设计与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减少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可用
对布洛芬进行成酯修饰,请写出二者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如果既对布洛芬进行成酯修饰,又将其转变为高分子,则还能起到缓释作用,从而降低其副作用。科研人员对布洛芬的分子结构修饰如下图,请结合结构分析此分子的缓释作用。
该试题以布洛芬药物为情境,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布洛芬存在的副作用及结构修饰问题,题目情境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既提升了学生将情境与化学知识相关联的能力与意识,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知识对于促进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在药物研究过程中的不懈追求。
3.6 开展蕴含课程思政教育的延伸性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开展家庭小实验、创新实践活动、课外兴趣小组、参观调查等具有化学学科属性的延伸性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在学习侯氏制碱法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通过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考察企业的选址情况,收集产品的生产原理、原料利用率、能耗、投资和成bb0be868ceb477922a098c6c91491dd3本核算等资料,讨论化工发展的前景,撰写考察报告和科学小论文;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市档案馆,当馆藏的侯氏制碱法说明书、侯氏制碱法专利申报公告等历史资料真切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科学家攻克困难的研究过程,见证到化工摇篮孕育历程,感受到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和爱国品质。
4 结语
高中化学教师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提高育人成效,努力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应注重化学课程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增长学科知识和能力,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 2.
[2][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D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11/content_5726114.htm.
[4]邱秋云. 脱贫攻坚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 高教探索, 2020,(12): 93~97.
[5]吴月齐. 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 67~69.
[6]赵怡等. 课程思政教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3.
[8]王晶, 郑长龙主编. 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