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高情商的标志:用不对抗的方式有效沟通

2024-08-30 00:00:00洞见
伴侣 2024年8期

著名演讲家黄亚军分享过快速判别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方法。

比如,你提出一个观点:江西人最能吃辣。然后你找三个人,分别向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人告诉你说:“那是你没去过重庆,重庆人才最能吃辣!火锅汤泡米饭,你见过吗?”

第二个人告诉你说:“什么呀,湖南人才最能吃辣。”

第三个人则告诉你说:“是的,江西人确实能吃辣,不过重庆人也挺能吃辣的。”

上面这三个人,哪个人的回答让你觉得更舒服?

显然是第三个人。

因为前面两个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是在向你证明,你说得不对,他才是对的。

低情商的人,否定别人是为了肯定自己;高情商的人,认同别人,也不否定自己。

所谓对抗式沟通,就是永远将对方放在对立面。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和别人对抗沟通,自己有理的时候,也会给别人台阶下。

01

作家阿莱分享说,有一次在同学聚会上,他见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同学。

这位老同学在体制内工作,事业心很强。

老同学相见分外亲切,聊起各自的职业,这位同学一直极力劝说阿莱去考公务员。

可阿莱表示,自己很喜欢目前的工作,公司氛围很好,没有考公务员的打算。

然而,那位老同学却话锋一转说:“你就是眼界太狭窄,公务员端的是铁饭碗,私企肯定经常加班,甚至连公积金都没有。四十岁以后可能连份工作都找不到,能有什么前途?”

阿莱一笑置之,“我也知道体制内福利待遇好,但人各有志,考公务员不是我的追求。”

可老同学还是不依不饶地说:“上班不是为了追求好待遇,难道是去做慈善吗?”

阿莱一时语塞不再作答,回去的路上就删除了对方的微信。

罗翔教授说过,世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跟别人讲道理,就算你是对的,也没必要证明别人就是错的。

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

有一次,作家戴尔·卡耐基受邀参加一场宴会,坐在旁边的男士讲了一个冷笑话,声称笑话的梗出自《圣经》。

卡耐基当时就听出了对方言语的漏洞,这句话应该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于是,他当面拆穿了对方的错误,为此两个人争论不休。

当时饭桌上,有位朋友是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卡耐基便拉着他来评理。朋友听完他们的争论后,对卡耐基说道:“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

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朋友埋怨道:“那句话明明是莎士比亚说的,你为什么要把错的说成对的?”

朋友质问他:“人家只是想表达,根本不需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一定要和他争个输赢?”

王小波也说过:“真正的智者,在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不会对孰对孰错斤斤计较。”

真正高情商的人,跟意见不一致的人沟通时,他们从不对抗,即使心里不认同,也不会刻意去反驳。

02

心理学家戈尔曼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你让别人舒服,别人才能让你舒服;你让别人难堪,别人也不会让你好受。

遇到分歧时,若你句句反驳、字字争辩,只为压倒别人,到头来只会败光了人缘。

自媒体博主@Windy说自己以前经常对别人的言语进行条件反射式地挑刺、质疑。

一次,在一个群里,有位朋友对于速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他看到后,当即否定了朋友的观点,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要获得一种高人一等、胜人一筹的优越感。

可在之后的交流中,别人却对他的言论总是爱搭不理,甚至选择忽视。

富兰克林说过:“永远不要正面违拗别人的意见。”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当自己的观点被人否定时,没有人心里会是舒服的。

最好的沟通者,不是最强的否定者、破坏者,而是最好的肯定者、建设者。有一种沟通技巧,叫先肯定后否定。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曾经推出一款新产品,驻法国分公司的CEO吉田皓野召集所有员工为产品设计一个特殊的标志。

一位员工建议说:“我认为用上次设计的菱形标志就可以,不用再另行设计新标志来代替。”

员工说完后,吉田皓野给予了肯定:“你说的有道理,如果用上次设计的标志,新产品可以立即上市,还可以为公司节省一笔开支。”

员工听到领导肯定了自己的建议后,很得意。

这个时候,吉田皓野又补充说:“可如果在新标志里加上公鸡的卡通形象,你认为会不会更好一些?法国被称为高卢雄鸡,我想法国人一定会喜欢。”

那位员工听后,由衷地赞叹道:“这个设计若能如此改动,就可称得上完美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分歧时,绝不会急于通过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高明。

因为他们清楚,对方遭到拒绝失去面子后,可能会进行更激烈的反驳,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在否定别人之前,先赞成对方的观点,再说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一种情商。

03

心理学中,将一个人的认知划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一元思维模式。

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其他不同的观点。觉得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总想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结果不仅闹得别人不舒服,还显得自己很狭隘。

认知的第二种模式,叫二元思维模式。

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能同时兼容不同的观点,我也许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意见。既能够和喜欢的人相处,也能够和不喜欢的人互相尊重。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科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给新生们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他大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室友——艾伦。艾伦学习的时候,经常把音响开到最大,而他却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艾伦喜欢所有的纽约运动队,而他却对此毫无兴致……

虽然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但他们沟通起来却毫无障碍,从来没有红过脸。

因为他们一直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

两个处处不投机的人,成了一生的挚友,一起见证了彼此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如果无法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试着包容与尊重。

正如康德所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这个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致的三观。

能够包容差异,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提倡“作揖主义”。所谓作揖主义,就是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观点,一律说:“你说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

刘半农说:“如此东也一个揖,西也一个揖。我仍旧做我的,要办事,还是办我的事;要有主张,还仍旧是我的主张。这不比用尽了心思脑力,唇焦舌敝地同他们辩驳,省事得多吗?”

你不可能靠争论就能改变一个人,反而还会让对方对你心生厌恶。

比起和他人争个你死我活,这种成熟的做法,或许更值得我们效仿。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