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尽可能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但当孩子上学后,他们便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那要如何了解孩子生活的点滴呢?
身为家长,难免会问孩子在学校过得好不好?有没有被欺负?学到了哪些东西?但每次的关心,得到的回答总是“还好”“不知道”“忘记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心中满是无奈,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孩子们常说“不知道”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每当遇到困难时,很多人会选择逃避,或是从中选择一条最为便捷的路走。回答家长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也许是孩子觉得问题很难回答,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说;也许是因为孩子一口气要讲很多事情,觉得很麻烦;又或是因为孩子要看电视或玩玩具,想快点结束话题。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养成了回答“不知道”“忘记了”的习惯。
有些孩子比较害羞、自信心不足,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无法轻松地与他人对话,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好,给沟通对象留下不好的印象。尤其是父母带着孩子与长辈见面时,常会不自觉地说:“你跟阿姨讲一下,你在学校最喜欢上什么课?做什么运动?”父母希望孩子有好的表现,更在无形中让孩子畏惧表达。
孩子愿意分享,是希望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便从中得到安慰与鼓励,但家长很容易忘记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常会不自觉地指责孩子。“你怎么可以打回去”“你应该要先告诉老师才对”“你不要学这些有的没的”……身为家长的你,是否也对孩子说过相似的话呢?
经验的好坏,会影响人们参与活动的意愿,“分享”这件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孩子总是无法从中得到正向的支持,那么很容易因为负向经验的累积,而产生逃避的行为。
身为父母的我们,可以回想自己长大后,甚至到现在,对于父母的关心和询问,是否也还是经常以“还好啦”“不知道”“就这样啊”来回答,复制小时候父母与我们互动的模式。这绝对不是好的传承,改变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分享生活经验,可以算是一种习惯,家长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小技巧,帮助孩子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不论是日常琐事,还是工作上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亲子互动的媒介。家长可以先与孩子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引导孩子加入分享的行列,让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能自然地说出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妈妈中午吃了咖喱饭,今天学校的营养午餐是什么呢?
这样的分享方式,不仅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家长自然地融入孩子的世界,从而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
对话的过程中,只有双方互动,才能进行良好的对话。当家长询问孩子问题时,经常习惯性地使用封闭式的提问,例如:“在学校开心吗?”“午餐吃饱了吗?”“今天是不是有人请假?”对于这些提问,孩子们只能给予“有、没有”“是、不是”的答案。
若家长尝试将提问调整为开放式的,便可以轻松地将话题延伸,例如:“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事情?”“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你为什么喜欢听大野狼的故事呢?”如此一来,不但能轻松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还能拥有美好的亲子谈心时光。
当家长得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佳时,常常会第一时间责备孩子,例如:“不能动手打人,为什么你就是不听?”“成绩这么差,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
当孩子主动分享时,不论事情的好坏,家长都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有办法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例如:“老师说你今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你可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知道玩具被抢走你很生气,如果下次又发生一样的事情,妈妈希望你可以先和同学说‘我不喜欢你抢我的玩具,请你还给我’,再去请老师来帮忙。”
正向的经验,能让孩子拥有尝试的勇气;负向的经验,容易使孩子退缩、逃避。因此,良好的对话氛围,不但能稳定父母及孩子双方的情绪,也能提升孩子主动分享的意愿。
通过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让孩子从经验当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也能让家长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功课,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好的陪伴者开始!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