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恰恰相反,母乳喂养不仅不会损害妈妈的体形,反而有助于子宫收缩,加速子宫恢复,还有助于产后体重下降。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降低体重的效果最明显。
有些新手妈妈认为,为了出奶要吃更多食物。实际上,哺乳期的妈妈应确保摄入足量且种类丰富的食物和液体,但不必过量,以保证乳汁的质与量。
母乳喂养对宝宝和妈妈的益处都很大。对宝宝来说,母乳可促进其胃肠道发育,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可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其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还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降低产后焦虑、抑郁的风险等。在母乳喂养过程中,乳汁的味道,妈妈的抚摸、语言、眼神等良性刺激都可以促进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助于母婴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帮助妈妈增强养育宝宝的信心。
妈妈分娩后的1小时内就应该开始哺乳,这可以促进母乳的分泌,而宝宝的胃容量会随着母乳分泌量的增加而增加。宝宝出生后第一天的胃容量只有5~7毫升,相当于一个弹珠大小;宝宝出生后第三天的胃容量约22~27毫升,相当于一个乒乓球大小。让宝宝频繁吸吮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促进母乳的分泌,还可以让宝宝摄入足够的初乳。
每个宝宝的体重不同、胃容量不同,所需的奶量也不尽相同。母乳到底够不够,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断:
1.观察宝宝的吸吮动作:宝宝慢而深地吸吮,可以看见或听到宝宝吞咽的动作或声音,表明他吃到了奶。
2.观察宝宝的体重增长:宝宝出生后数日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出生后7~10天内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此后体重持续增加,每天体重增长25~30克,满月增长600克以上,这说明宝宝从母乳中摄入了足够的营养。
3.观察宝宝的排尿次数及颜色:妈妈开始母乳喂养宝宝3天后,宝宝每日排尿次数会在6次以上,尿色淡且味道轻,这说明宝宝摄入了足够的母乳。
4.观察宝宝排便次数及颜色:宝宝出生后每天会排出胎便,3~4天后大便颜色应从墨绿色逐渐变为棕色或黄色,每天至少排便2~3次。
5.观察宝宝的满意程度:宝宝吃饱后会自己放开妈妈的乳房,表情满足且有睡意。
6.观察妈妈乳房的变化:哺乳前妈妈的乳房饱满,哺乳后妈妈的乳房会变软。
新生宝宝饿了就可以喂奶,但这并不意味着宝宝一哭就要喂奶,一哭就喂奶有可能导致宝宝体重增长过快,甚至肥胖。
宝宝饥饿的早期表现是警觉、身体活动增加、脸部表情增加。比如,宝宝会吧唧嘴;会握紧拳头,并把拳头贴着脸,甚至睡着时拳头也不放松;有吮指、啃拳的动作;用手触及宝宝面颊或嘴边,他会马上张开小嘴做出找东西吃的姿势,并有吸吮动作。宝宝饥饿的后续表现才是哭闹,宝宝饥饿时的哭声是很洪亮的。
除了饥饿,当宝宝出现以下情况时,都可能会用哭声来表达,如感到过热、过冷、尿布脏了、需要排便、肚子不适等。
新手父母要学会观察、了解宝宝的不同需求,避免过度喂养宝宝。如果宝宝哭闹不止、难以安抚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呕吐、呛奶、拒奶、腹胀明显等,应当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