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沟姑村,目不识丁的罗色尔夫妇竟培养出了3名优秀的研究生和1名出色的本科生,令无数人赞不绝口,成为当地群众学习的榜样。罗色尔家庭因此获得布拖县农民“优秀教育家庭突出奖”荣誉和10万元奖金。2023年,其家庭又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同年,罗色尔当选为“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十大人物”。2024年3月,罗色尔夫妇入选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四川省推荐候选名单。
罗色尔家培养出了4名优秀大学生的喜讯,通过网络立即传播开了,布拖县的父老乡亲们奔走相告。
1961年,罗色尔出生在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祖祖辈辈守望着大山与森林。1985年,罗色尔和同村彝族姑娘胜以么相爱结婚。婚后,为摆脱贫困生活,也为了看看“更大的世界”,罗色尔开始走南闯北做小本生意。了解到与雷波县一江相隔的云南省永善县白魔芋种子品质上乘,罗色尔便不辞辛苦背回白魔芋种子并播撒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听说与村子隔河相望的金阳县青花椒畅销宜宾市场,他又拿出家中仅有的积蓄购回300多株青花椒苗,种在了山里。
通过种植销售农特产品,罗色尔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但是,在外闯荡的那些日子里,罗色尔吃过太多没文化的苦:有时需要签字,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有时需借钱周转,他又不会写借条;有时与合伙人分成,他也不会算细账……如此种种不便让他叫苦不迭,他深刻领会到知识的重要性。罗色尔回忆说,因为不识字,他在生意上吃了不少亏,因此萌生了今后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们的想法。
大儿子能合尔聪出生后,罗色尔暗下决心,一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罗色尔的想法得到了妻子胜以么的支持。“今后孩子们都要上大学,这样才能改变命运!”胜以么说。
那时,当地部分家庭有给孩子订“娃娃亲”的陋习。曾经,妻子胜以么有这样的担忧:家中有3个儿子,以后找不到媳妇怎么办?早点为孩子订好亲,以后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婚事了。罗色尔却坚决反对这一陋习。在他看来,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前景更不一样,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订“娃娃亲”只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业,应该让孩子们专心读书,长大成人后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后来,胜以么也想通了,她坚定地站在丈夫这边。
为了给孩子筹集学费,这对勤劳朴实的夫妇常年奔波于布拖县的各个乡镇以及会东、会理、峨边等地,售卖自家种植的农特产品。1999年,经过多年打拼,罗色尔手里有了一些积蓄,此时,大儿子能合尔聪也到上幼儿园的年龄,罗色尔决定把孩子送到布拖县的城关镇幼儿园。
20多年前,布拖县城附近的农民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入城关镇幼儿园。
罗色尔同妻子商量,要将大儿子能合尔聪送到县城去上幼儿园。“我把那么小的孩子带到县城,没房没地怎么生活?”妻子胜以么充满担忧地说。“能不能在本地上幼儿园?”胜以么试探性地问丈夫,丈夫却低着头没有回答。那时候,村里没有通往县城的班车。罗色尔趁妻子外出务农之际,偷偷背上孩子,走了10多个小时到达县城,然后把孩子托付给了县城的一位亲戚,最终让孩子进入城关镇幼儿园。事已至此,作为母亲,胜以么不放心孩子,便时常跑去县城照顾孩子。
后来,家里的另外3个孩子也相继到了读书的年龄,罗色尔就在县城租下一间房。就这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在布拖县城开启了读书生活,胜以么全程陪读,罗色尔则往返于老家与县城之间,一边扩大魔芋种植面积,一边继续做小本生意,确保胜以么和孩子们在县城能安心生活和专心学习。“那时候日子很苦,但是为了供孩子们读书,再苦都值得。”罗色尔坦言,送孩子到县城读书,不少村民都不理解,但他明白,要让孩子们走得更远,就要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陪读和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这样压在了妻子胜以么的肩上。胜以么不识字,怎么教育孩子呢?“我就是鼓励孩子们在学校团结同学、认真听讲、尊敬老师、好好听课。”胜以么说,自己教育孩子用的是最笨的方式,每天早上6点她就起床,做好早饭,等孩子们吃完饭后,她就督促孩子们大声朗读、背诵语文课文,默写学过的英语单词。
“在家里,我们很少看电视,不管寒暑假还是周末,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永远是学习。”老大能合尔聪说。
老二罗健英回忆说:“小时候我们四兄妹和爸爸之间有一个约定,就是爸爸不抽烟、不喝酒,好好挣钱,而我们四兄妹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爸爸对我们的学习非常关心,他会把每个人的成绩都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进行对比,如果谁有明显的进步,他就会给我们奖励。我和哥哥、弟弟们获得的各种奖状、证书,被爸爸整整齐齐地放进柜子里。父母几年不添新衣服,但是我们所用的学习资料与学习用品,都是最好的。”罗健英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
在母亲胜以么的照顾和教育下,4个孩子如愿进入了布拖县城关小学就读。孩子们很争气,成绩都不错,老师和同学也都喜欢他们。小学毕业后,4个孩子先后被外县的优质中学录取。其中,大儿子能合尔聪被德昌中学录取,初中毕业后考进了凉山州民族中学读高中。女儿罗健英在凉山州民族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二儿子罗健宇考上了西昌俊波学校的初中,高中考上了西昌一中。最小的儿子罗健飞也是考进了西昌俊波学校读初中,之后考进了西昌一中读高中。这一切,离不开父亲罗色尔的全力支持和母亲胜以么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2009年,罗色尔夫妇在西昌租下一套民房,妻子胜以么继续带着孩子们在异地求学。“每个周末,我都尽量让孩子们去打篮球、羽毛球和网球,之后再回来学习。”胜以么朴素的育人之道,效果非常好。罗色尔夫妇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在西昌买了房。
然而,到了新的环境,诱惑也多了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诸多影响。
记得有一次,罗色尔发现小儿子罗健飞经常偷偷溜到网吧上网,他没有直接干涉,而是想了一个办法。一个周末,罗色尔说要回布拖县城办事,让孩子们自己在家学习,之后,他跟随罗健飞去了他常去的网吧,与网吧老板深入沟通了一番,就这样阻断了孩子的“网吧游戏”之路。
给孩子们锻造一把能闯荡外面世界的“金钥匙”,是为了让他们在生活的大浪里,尽快找到幸福之门。在罗色尔眼里,这把“金钥匙”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平台。“我的父母是那种为了我们能付出一切的人,他们把所有时间、精力和钱都花在了我们身上,千方百计要让孩子成才。他们自己什么都不买,但只要是给我们买,他们就特别舍得。”老大能合尔聪说。
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4个孩子相互追赶,成绩、品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大儿子能合尔聪,本科考进四川大学,后又考进清华大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目前在成都东部新区工作,已成家立业;老二罗健英考进西南大学并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老三罗健宇本科考进西南交通大学,现已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老四罗健飞也顺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本科。
“大家一听说我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都以为我小时候成绩就特别好,但其实我小时候成绩并不好,”大儿子能合尔聪说,“刚上小学时,我的语文成绩只有三四十分,但父母一直鼓励我。父母教导有方,我也认真刻苦学习,最终在小学毕业时,我考了全班第二名。”除了在学校认真学习,每年寒暑假从早上9点到中午12点,能合尔聪都会雷打不动地带着弟弟妹妹坚持学习。甚至在春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他们也总是完成了早上的学习任务后才会出去玩。
二女儿罗健英说:“虽然父母出生于农村,但是从我小时候记事开始,我就知道他们都很重视教育。”一次,她与母亲谈起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他们兄妹几人读书的事,母亲胜以么说:“孩子生出来,就必须让他接受好的教育!”母亲的话让罗健英倍感温暖。
“能在清华大学读书,我真的感到非常幸运。”老三罗健宇感慨万千,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是父母带我走出大山,飞向广阔的世界,拥抱自己的梦想。如果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我记住了母亲的一句话,‘你爸没文化,做生意吃了不少苦,你们可要争气啊!’”罗健宇说,为此他加倍努力,才考上了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爸爸在外挣钱辛苦,妈妈在家照顾我们不易。”女儿罗健英直言。
“罗色尔家的孩子”“罗色尔夫妇的教育模式”,如今已成为布拖县人们的关注点和骄傲的象征。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不识字,却培养出了4位优秀的大学生,其中两位还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令人赞叹不已。
2023年10月31日,布拖县教育表彰大会召开。罗色尔夫妇受到县委、县政府的特别奖励。县委书记亲自把“优秀教育家庭突出奖”荣誉奖牌及10万元奖金交到罗色尔手上,赞扬道:“老罗,你们夫妻俩了不起啊!创造了家庭教育的奇迹!”
罗色尔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将奖金继续用来供孩子们读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让孩子们都去读博士,如果有机会,也希望他们能出国深造,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学习更多的知识,回来报效祖国!”
双手摩挲着奖牌,胜以么激动万分,她眼含热泪深情地说:“看到孩子们如此有出息,靠着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我和老伴都感到非常欣慰。希望能有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走向辉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