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立场和价值追求,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结合文艺界和文联工作实际,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把握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审美尺度和评价维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蓬勃文艺生命力。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文艺; 文化强国; 中华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D610.4; I2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8-0081-0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就需要科学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强劲正能量。
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集中体现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以及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同时,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年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23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有关文化艺术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断和原则要求,同样对文艺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直接体现和有机组成p41Hztz9HMq1RA4aeWgJMg==部分。
这些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文艺的价值、文艺的使命、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创作与评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一系列事关新时代文艺发展规律的重要判断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文艺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如怎样处理好文艺与时代、与人民、与生活的关系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以来我国文艺遇到的新课题,例如,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审美尺度与评价标准,如何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等。这些都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充分的理论指导和广阔的研究空间,迫切需要我们在认真学习宣传的基础上进行学理化阐释、体系化研究,充分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魅力、实践伟力和时代活力。
找准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作家艺术家都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进民族复兴的历史中、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烈的内在需求和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郑重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文艺作为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将迎来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和时间节点,那都是文艺工作者发挥重要作用和绽放迷人光彩的时刻。文艺工作者应认清和把握好这些重要时刻和时间节点,潜心文艺创新创造,更加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找准文艺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脉搏,聆听和捕捉新时代的声音,用精妙的艺术语言回答新时代文艺发展面临的诸多课题,坚定不移地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造和铸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的本质性原则性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动、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尽情放歌。在具体的文艺创作中,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增强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日益广泛。美好生活是多元素、多层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包含精神需求的满足,既有量的丰富,也有质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进一步细化和部署了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人无精神不立。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健康理性、充盈富足、和谐共享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人民是否能从文艺作品中得到艺术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审美能力的提升,是衡量人民生活是否美好的一个重要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远近体现着文艺工作者对人民情感的温度,文艺与人民的距离则度量出人民与美好生活的距离。所以,新时代的文艺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努力创作更多精神品格高尚、思想内涵丰厚、价值取向健康、艺术表现动人的优秀作品,把那些真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从更多充满正能量的作品里汲取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让弘扬真善美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对于纠正我国文艺发展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解决中国文艺前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惑,更加坚强有力地推进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已成为常态,各种思潮、各种观念众声喧哗,文艺工作者如何坚守中国精神面临巨大考验。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中国文艺坚守和弘扬中国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精神在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旋律、诗意的笔触中落地生根、遍地开花。这是人民和时代对中国文艺的期待,也是中国文艺劈波斩浪、奉献祖国、服务人民、成就自我的历史契机。
掌握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审美尺度和评价维度
文艺具有强烈而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审美创造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情感、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文艺的社会功能、审美尺度与评价标准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要问题,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时刻需要面临和思考的必答题。
审美价值是文艺最独特和珍贵的价值,不管其表现和表达形式如何,最终都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文艺是涵养人民群众审美素养的最佳形式,也是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气象的晴雨表。“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1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文艺上,最突出的就是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美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2这个重要论断为弘扬中华审美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清晰的方法路径。新时代中国文艺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尤其要注重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更好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更好地凝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导引。
关于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过明确指示。比如,关于“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判和鉴赏作品”的明确要求;关于“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的科学论断;关于好的文艺作品、优秀文艺作品、文艺精品、经典文艺作品、伟大文艺作品、不朽文艺作品等事关文艺作品品级问题的深刻论述;关于“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要把“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的明确要求;关于“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的科学认识;关于“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明确阐述,等等。这些重要论断和深刻阐述为建构新时代我国文艺作品评价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科学的理论框架。把握好文艺审美的中国尺度和评价维度,彻底扭转那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不良倾向和被动局面,推动建立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有利于强化文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深入推进文艺界行风建设,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高峰营造良好氛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周由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 / 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