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的坚守

2024-08-29 00:00:00向贤彪
前线 2024年8期

“吾有正俸”的典故,出自《旧五代史·晋书》,说的是后唐官员高汉筠在襄州供职时,有吏私赠白金五百两。高汉筠正色道:“你不是多剥削了农民,就是多榨取了商贩”,“吾有正俸,此何用焉!”遂将白金悉数上缴,并告诫该吏不可再为。

以“吾有正俸”正告行贿者,既体现了对清正廉洁的坚守,也是为官做人的智慧。无独有偶,东汉清官“一钱太守”刘宠、明代“不受嘱、不受馈”的“二不尚书”范景文、清代每日三餐只吃青菜豆腐的“三汤道台”汤斌,等等,都是守着正俸过日子的清官。他们清廉自守,戒除贪欲,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些,但心里踏实坦然,“夜半不怕鬼敲门”;同时,还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达致“珠莹则尘埃不能附”的人生境界,因而青史留名。

朱元璋曾有个“一口井哲理”。他告诫群臣,为官老实本分,才能守着俸禄过安稳日子;这就好比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反之,贪心不足,经不住诱惑,利令智昏而巧取豪夺者,最后连自己原来的那口“井”也未必保得住。

时下,在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仍有少数贪官顶风作案,守不住为官底线,放纵贪欲,不甘心守着“正俸”踏踏实实过日子,总想“捞一把”,让“井水”满溢,结果却落得个锒铛入狱的可悲结局,岂不是人生的大败笔?

“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历史上,从“妾不衣帛,马不食粟”的季文子,到“独以俭素为美”的司马光,从“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的于成龙,到“半饱居士”陈廷敬……这些人大都拥有俭素和薄于自奉的心态,不为欲望所牵引,守身不染、为官清廉,为后世所称颂。反观那些由廉变贪、由清变浊者的蜕变轨迹,多是从追求酒绿灯红、纸醉金迷的生活开始的,而一旦挥霍无度、入不敷出,便不是“妄求于人”,就是“妄取于物”,到头来,必定跌入犯罪的深渊。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朴意味着适度、节用的生活方式,蕴含着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道德品质。爱国华侨陈嘉庚自奉甚俭,却为抗战捐款筹款达15亿元之多。榜样人物薄于自奉的修为给后世留下了殷殷启鉴。

吾有正俸,说到底就是要管得住欲望、禁得住诱惑,在涵养胸怀家国、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心定力。而薄于自奉是对个人品格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古人云:“人皆以薄于自奉为不爱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养生也。”何以养生?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也。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