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雄关的千古奇缘

2024-08-29 00:00:00章永俊
前线 2024年8期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取得决定性胜利,平息了为害沿海多年的倭患,保卫了明代疆域安全。隆庆、万历年间,戚继光调任蓟镇,总理练兵事宜达十六年之久,在修建长城边墙、严明军纪、组建车步骑营、改进火器威力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的黄崖关长城,经由戚继光主持修建后,形成了以空心敌台、砖石混筑墙等为主体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明代万里长城的缩影”。

将门之后 东南御倭

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公元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出生于山东济宁的将门世家,其父戚景通承袭伯父的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又分别担任大宁都指挥使、京师禁军神机营副将。戚继光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教。七岁入私塾求学,自此后“不求安饱,笃志读书”。其父告诫他:“读书在识‘忠、孝、廉、节’四字,否则焉用?”十七岁时,父亲病逝,戚继光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位年轻的军官,每天处理完公务,就闭门读书。表面上看,戚继光的生活安宁闲逸,但远大的志向让他内心很不平静。为此,他曾赋诗言志:“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548—1552年),二十一岁的戚继光带领山东民兵到蓟镇戍边,任中军。五年的蓟门戍守,戚继光增添了宝贵阅历,熟悉了边疆形势。嘉靖三十四年,因南方倭患猖獗,戚继光被调往浙江抗倭,翌年升参将。由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的支持,戚继光遣散了手下怯懦的旧兵,在义乌招募了一批性格勇猛、善于斗狠的壮士。在他的严格训练下,这支四千多人的新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一跃成为抗倭主力军,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戚家军”。从嘉靖三十八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59—1566年),戚家军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多地,与倭寇进行大小战斗八十多次,诸如台州之战、林墩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等,每次都近乎全歼敌军,而己方最大一次伤亡仅六十九人,真可谓以一当百,势如破竹。到嘉靖末年,基本肃清了倭患,戚继光实现了自己“海波平”的愿望。

居安思危 修筑长城

为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在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朝廷派遣戚继光前往北方蓟州一带,训练士卒,总督蓟州军务,防御鞑靼的袭扰。

鞑靼是蒙古人的一支。明代中期,鞑靼诸部中势力最强的是俺答汗一部。俺答汗有部众十多万人,领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带,靠近长城,对明王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使得明代北方边境的防御压力巨大。

隆庆四年到五年间(公元1570—1571年),明朝与蒙古达成“隆庆和议”,双方由军事对抗转向了贸易交往,实现了难得的长久和平。此时,居安思危的戚继光开始对所辖区域内的黄崖关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

戚继光一上任就“巡行塞上”。他看到黄崖关长城虽然整修过,但修得既低又薄,有的城墙早已坍塌,间断不接。于是,他决定将原有长城加高加厚,在城墙两面均设垛口,在最重要的地段加修重墙,并且在上面修筑敌台,作为驻守军队的堡垒。为了保证长城的坚固,戚继光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他找来东南沿海浙江一带的能工巧匠,引入南方精湛的建筑工艺技术。新修建的长城城墙基本都是砖石包砌,即用经过修整的石条为基,墙体内外用青砖包砌,一直到顶,白灰勾缝,内实三合土,砖铺地面,所以十分坚固。

整修过的黄崖关长城城墙两侧均建宇墙(内侧偏低),以便两面击敌。外侧宇墙(又称垛墙、女儿墙)“必高六尺,每垛口相去牌堵中分,净七尺五寸,垛口一尺,各分五寸,连垛空合八尺”。这样高的垛墙完全可遮蔽人身。一般墙的垛口内外平直,而戚继光改用尖砖修砌,垛口内外不是平直的而是三角形的,扩大了枪铳、弓箭的射击面,增强了打击敌人的能力。垛口一般上下均为三尺。垛墙下建悬眼。悬眼的造法是“每垛当中,自城面平为孔,高九寸,约砖三层,砖厚用二层。平面以下,两方砖对中为弯,渐渐下缩”,呈半漏斗形。悬眼的作用是既可以瞭望墙下的敌人,又不被敌人所伤害。此外,墙的内侧七八十垛间,建一小门(今称里门),以便登城应援。尖砖垛口、悬眼和里门均为戚继光的首创,为其他时期修建的长城所没有,足见他从实战出发的独具匠心。

为了阻止敌人靠近城墙,戚继光要求把墙外的山坡铲得更陡峭,不易攀爬;对缓坡地区,挖壕沟、设陷坑,达到阻碍敌骑运动的目的。

在加固长城城墙的同时,戚继光又修建了空心敌台。他在《练兵实纪》中介绍了空心敌台的形制及修建方法:在人马通行处选址建造,“随地置形”。空心敌台高三四丈不等,周围宽十二丈,或十七、十八丈不等。重要地带数十步或一百步筑一台,次要地区一百余步或二百步筑一台,以便“两台相应,左右相救”。敌台“骑墙而立”,造台时下筑台基要与边墙平,突出墙外侧一丈四五尺左右。整个敌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底层为台基;中层虚空,用来居住、隐蔽士兵和储存军需战备,四面有箭窗,以便发射火器、弓箭;上层建楼阁,在周边有垛口环绕。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每个空心敌台设有一名百总,负责指挥战斗。空心敌台是在实战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的,提高了长城的整体防御能力。

至隆庆五年,蓟昌二镇共修筑敌台1017座。从此,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今昌平西)两千里的防线上,一座座雄伟的空心敌台,随着地势,高低起伏、参差突兀,十分壮观。

蓟州练兵 改革军事

在修筑长城的同时,戚继光还加紧训练部队。蓟镇原有官兵为本镇卫所的主兵,还有其他地方调来的客兵,统属多门,不习打仗、庞杂涣散,缺乏战斗力。戚继光托老部下余杭参将胡守仁从浙江招募了三千名鸟铳手前来蓟州听用。不久,这批浙江兵来到边塞。部队到达的时候,大雨倾盆,浙江兵排列郊外,从早到晚站立如林,虽然个个浑身湿透,但军容依然十分严整。这使原有的蓟镇边军大为惊骇,认识到戚继光治军之严,从此无人再敢以身试法。在戚继光的精心整治下,蓟镇边军面貌为之一新,战斗力大大提高。为加强长城防务,戚继光还做了一些军事上的改革。一方面将所有的军队分为四部分:从南方调来的士兵作为主力;朝廷征调入戍蓟昌二镇的边兵,组成入卫军,担任策应;本镇士兵专司防守;各省轮流派来的班军承担运输工作。另一方面又在密云、遵化、建昌三地建立辎重营,以供应大军的粮草、器械及一切军用物品。

从南方移守蓟镇后,戚继光仔细分析了蒙古骑兵与倭寇作战的特点。他认为明军的优长在于火器,“今之慑虏者,火器耳”,而“虏之长技在冲突,我之所短在不能用车”。面对冲击力大、机动性强的蒙古骑兵,明军必须设法削弱、抑制蒙古骑兵战斗力的发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战车抵消蒙古铁骑的冲击力,化解他们的攻势。同时,还要发挥火器的威力和优势,将火器与战车相结合,让车兵(火器兵)与步兵、骑兵彼此配合,实施协同作战,切实发挥好长城有效的防御作用。

于是,戚继光开始着手建立车步骑营。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六月,明廷给蓟镇拨银四万六千余两,制造战车和火器。很快,在蓟、昌二镇共建成七座车营,其中蓟镇东路副总兵一营、巡抚标下一营,分别驻建昌、遵化;西路副总兵一营、总督标下一营,分别驻石匣、密云;蓟镇总兵二营驻三屯;昌平总兵一营驻昌平。车营实际是火器营。这是明代战车和古代战车的根本不同点。每一车使用火器的竟有十四人之多。战斗时火器轮番射击,终日不停。火器是明军的长处,蒙古骑兵是没有的,配备这么多火器,既抑制敌人长处的发挥,又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就是戚继光比一般将领高明的地方。

戚继光建立的车步骑营,成为震慑和抵御蒙古骑兵的“移动长城”,先后取得了多次胜利,成功实现了“驻重兵以当其长驱”的战略目标。在戍守蓟镇时,戚继光还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原有的大将军炮和从西方引进的佛郎机两种火炮的优点,创制了无敌大将军炮这一重型火炮。此炮是抵御蒙古骑兵大规模进犯长城的利器。

正是有了戚继光在蓟镇十六年的坚守,蒙古骑兵慑于戚家军的威名,始终不敢轻易进犯。《明史·戚继光传》评价:“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如今,巍峨的长城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一块块青灰色的方砖依然是那段峥嵘岁月的永恒见证。为了纪念戚继光,人们在黄崖关长城东段的太平寨,建造了一尊8.5米高的花岗岩戚继光像,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名将雄关的千古奇缘。

(作者简介:章永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