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系统思维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和内在逻辑。从前瞻性思考上,要在鉴往知今中厘清文化发展的主题主线;从全局性谋划上,要在统揽全局中把握文化建设的具体坐标;从战略性布局上,要在统筹兼顾中明确文化工作的总体方向;从整体性推进上,要在协调发展中厘定文化战略的展开路径。自觉运用系统观念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稳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系统观念;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8-0039-05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含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科学的体系架构、深刻的规律性认识。系统观念是强调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发展的科学思维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1这句话阐明了系统观念的精髓要义,为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演化趋势、历史方位、总体方向和实践路径四个维度实现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学习和深刻把握。
前瞻性思考:在鉴往知今中厘清文化发展的主题主线
前瞻性思考是一种在洞悉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基础上,将谋事与谋时相统一、谋当下与谋未来相结合的战略思维形式。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视域中,前瞻性思考主要指在分析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形式演变中厘清其核心主题和逻辑主线,以实现对我国文化工作发展大势的总体把握。
在认知层面上,从增强文化自觉到走向文化自强。从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知上经历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总体逻辑演进。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形成的一种文化理性反思,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2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在总结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与价值的深度认同,其深层次表现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既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本土文化的内在自信,又蕴含着中华文化在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交往中的对外自信。文化自强则更侧重于让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引领潮流,其文化诉求不仅在于通过文化自信满足自身文化发展需要,更致力于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传播力并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样态。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认知上的发展轨迹。
在内涵层面上,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新辉煌”较之“繁荣兴盛”从更高维度明确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从历史维度强调了“新辉煌”所蕴含的文化进步基因,即在包罗万象的文化资源和丰富全面的文化建设成就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新进步。从“繁荣兴盛”到“新辉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了新内涵。通过充分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而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工作向前发展。
在目标层面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到“建成”的词语变化所表达的不仅是对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发展潜力的内在肯定,更表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建设”到“建成”,蕴含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设目标上的清晰指向。这一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国家文化战略发展走向等基本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
全局性谋划:在统揽全局中把握文化建设的具体坐标
全局性谋划是指立足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对文化发展所作出的系统性规划。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将文化工作置于全局工作中进行不同维度的思考、定位和分析,进而认清文化建设的总体定位、提炼文化建设的经验智慧、明确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明确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文化与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连,提升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定位。通过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同部署中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等多方面现实要求,是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以此为指导,我们党通过推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能量和内在动力。
在“两个大局”中规划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放眼世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时代发展高度,提出要通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的方式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多元文化样态相互碰撞,文化交流加深,全球性的文化问题凸显。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文明倡议中提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丰富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高度出发,创造性地回答了世界“文化之问”,消解和破除了“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论调,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新样态。
战略性布局:在统筹兼顾中明确文化工作的总体方向
战略性布局作为一种聚焦于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布局形式,通过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谋求全局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总体方向、基本内涵、思维方法和践行路径。
以“九个坚持”阐明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以“九个坚持”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总体任务,具体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党和人民的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做好对外传播九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要求。“九个坚持”不仅蕴含了由思想引领、理论教育、文化支撑和舆论引导等不同方面所构成的内容逻辑,更遵循着由“一个总体统领”“七项国内举措”和“一项对外工作”所形成的实践逻辑。“九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阐释,科学回答了加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局性、方向性和重点性问题。
以“两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与文化创新。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的鲜明论断。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中,文化工作不再只聚焦于某一个文化板块,而是与党和国家事业整体发展高度关联在一起的战略部署。将文化建设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质性拓宽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视域。在“两个结合”的双向互动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发展,而且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都是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征程中逐步形成的。正是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双重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工作的基本路向,持续推动着党和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传承创新。
以“十四个强调”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整体内涵。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进行了科学总结和系统提炼,以“十四个强调”科学揭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进一步阐述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两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两个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认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十四个方面的重大创新观点和相应工作任务。“十四个强调”是立足中国发展现状、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层次地揭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完整内容,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认识的系统化、体系化。
以“七个着力”明确文化工作的落实方法。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着力”表达的是实践中的核心方向。“七个着力”是在“九个坚持”和“十四个强调”的基础上,在实践层面形成的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战略部署。“七个着力”聚焦于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新闻舆论效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具有决定性、引领性的七项重点工作,对如何在实践中做好新时代的文化工作给予了科学回答。“七个着力”遵循着从“明确领导主体”到“厘清工作任务”再到“总结建设抓手”最后到“明确具体方法”依次递进的总体逻辑,从整体上呈现出文化工作的布局思路,为在实践中有效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整体性推进:在协调发展中厘定文化战略的展开路径
整体性推进是指在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和理解系统的总体性特征,并突出强调系统中的重点要素、核心要素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判断何种要素在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对各种要素作用进行统筹安排,从而保障各要素在整个系统运行中能够协同并进。
加强文化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发挥好党在文化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一,坚持党在各项文化工作中的统领地位,尤其要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以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确保党始终掌握文化领导权,确保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坚持原则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
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我国任何形式的文化工作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文化服务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不断创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文化建设维度,要坚持从人民的文化生产生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真正深入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文艺创作的智慧。在文化主体层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人民创造自己喜欢的文化形式,坚定立足人民的文化立场。
创新文化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包含文化理论观点和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部署,更有文化制度上的守正创新。这些文化制度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制度以及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等各种重要文化制度,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好。同时,为充分保障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有广阔的文化创作空间,还需要对文化制度进行创新。在顶层设计中创新文化制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思路,而且根据新时代新要求从根本文化制度、基本文化制度、重要文化制度等维度擘画了文化制度的总体构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创新文化制度,尤其是在实现文化自信自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以及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具体目标中明确文化制度的创新发展形式。在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中创新文化制度,在辩证分析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推进文化制度的重塑与发展,更好地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深化文化交流,持续加强文明理念的国际传播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张不断深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通过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深入推进中华文明传播,切实将中华文化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立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实践,构建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通过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9XNL0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4JZDZ0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侯衍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嵇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王焕宇